蘇津津 李婕
【摘 要】生育所帶來的體力、精力、情感、時間等方面的付出,給女性職業生涯的發展蒙上了一層陰影。文章以職業女性為研究對象,在分析與一般職場女性不同的職業女性生育期特征的基礎上,從三個方面提出并分析她們在育后回歸職場面臨的職業障礙因素,并為職業女性在生育期后順利回歸職場提供一些建議。
【關鍵詞】生育;職業女性;職業性障礙
職業女性在職場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她們與男性同事承受著同樣的工作責任及壓力,然而女性天賦的社會繁衍責任又嚴重地影響著女性職業生涯的持續性發展,特別是對高端職業女性來說,生育的到來迫使職業生涯中斷,由此對職業發展產生的障礙和影響不可避免,職業女性在生育后如何順利回歸職場、如何繼續職業生涯成為關注的問題。
一、職業女性及生育期
(一)職業女性及特征
職業女性是指利用所占有的知識和信息,并在工作中充分地應用與創造,以獲得勞動報酬的女性勞動者,如教師、醫生、管理者、律師等。職業女性一般具有良好的教育背景,達到一定的學歷水平,對所從事的崗位有較深刻的職業認知和理解,在專業技能上接受過系統、規范的職業培訓,且在長期或較長期的職業生涯中積累了比較豐富的實踐經驗,并成為專業的職業操手,每個個體都具備較高的人力資本,從而決定了她們的工作知識含量高、時效性強、復雜多變、持續不斷地創新。
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快,并被廣泛的推廣和使用,極大地帶動了社會經濟的發展和進步,同時也對活躍在職場上的職業女性形成巨大的職業壓力,特別是位居中、高層的職業女性更需要通過不斷地學習和吸納新的知識與技術,積累個人的專業技能,在工作中發揮能動靈活的再創造能力,提高工作效率。
(二)職業女性生育期特征
女性在社會發展中承受著自身繁衍的重要職責,從女性生理角度看,生育期起點為受孕期,其最佳年齡應在25—29周歲之間,職業女性在接受大學階段的專業教育后開始步入職場,一般情況下大專畢業21歲,本科畢業22歲,碩士畢業25歲,多數畢業生首先進入職場,再行結婚、生育。職業女性在經歷懷孕—生產—哺育—扶養的生育期過程中,從生理上到心理上,從時間上到精力上,都付出了極大的努力和代價,一般都需要2—5年,甚至更長。對于職業女性來說,不可避免的生育期迫使她們不得不離開職場,從而中斷了自己的職業發展。生育與職業生涯之間的沖突在所難免。近年來學歷越高、職位越高、職業發展越順利,生育的年齡就越大,這已成為女性職場中的普遍現象。
現代社會經濟環境的發展和變化,使得職業女性同時追求職業生涯的發展與家庭生活的完美,然而兩者之間即相關聯,又相矛盾。在經濟上的需要既是職業生涯發展的結果,又是家庭生活的基礎和保障。職業女性對職業發展的不斷追求必然導致對生育期安排的影響,表現為生育檔期的選擇被推遲,而一推再推的情況也并不少見,更有甚者以致錯過最佳生育年齡,且面臨家庭或不孕不育的不良風險之中。近年來職業女性的生育年齡越來越高,并有繼續升高的趨勢。從我國女性進入生育年齡的統計情況看,2012年女性生育第一胎的平均年齡為27.1歲,而2008年女性生育第一胎的平均年齡為25.5歲,2003年女性生育第一胎的評價年齡為24.8歲,這種趨勢在我國臺灣地區也有體現,2012年臺灣地區女性生育第一胎的平均年齡為30.1歲,而10年前的2002年女性生育第一胎的平均年齡為26.9歲,且有45.9%的產婦年齡超過30歲,在世界范圍內也同樣出現女性生育年齡升高的現象,法國2012年女性生育第一胎的平均年齡為28歲;日本女性生育的平均年齡也已達到30.3歲。
二、回歸職場的障礙因素及分析
職業女性生育后回歸職場時,都會不同程度地存在著職業性障礙。這里所謂職業性障礙是指由于疏遠職業信息及職業崗位所導致的職業技能的缺陷,它直接影響崗位績效的實現或使工作效率發生偏差。職業性障礙的形成不僅由于勞動者個體的原因,用人單位管理制度的方式也在客觀上產生特定的影響。
(一)個體職業技術相對陳舊
現代技術發展以信息技術為基礎和核心,又特別以微電子技術、軟件建設為前提形成多領域科學技術的創新和發展,并產生一批生物、材料、航空航天等為主體的尖端技術領域,對社會經濟產生的影響在時間上持久,在范圍上廣闊。不僅如此,還帶動著各行各業不斷地創新和發展,技術更新的速度可謂日新月異。在這樣的社會大背景環境下,任何一個職業人都不會存在學習的終點,而是不斷地學習,主動地學習,不進則退。
職業女性生育期對職場的疏遠是不可避免的,同時也不得不暫停對相關職業技術的追求與學習。職業女性個體人力資本主要體現在對專業技術的掌握及創造性應用上,因此在工作中對科技知識具有高度的依賴,并且需要根據不同的工作任務,不斷地學習和積累專業知識,干中學、學中干。在遠離職場的情況下,停止了對專業知識的學習和補充,特別是一些技術更新速度較大的專業科技知識,原有積累的專業技術知識存量相對陳舊,不能適應回歸工作崗位后的職業要求。一般情況下,崗位的專業化技術更新速度越快,離崗的時間越長,給職業女性回歸工作崗位帶來的專業性障礙越大。
(二)職場環境變遷,職業信息不足
職業信息失真從事專業工作中所依賴的特定的相關信息,它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第一,特定職業工作的經驗;第二,職業環境所涉及的狀態情況。強者主要由職業人個體工作經驗積累形成,每個個體之間具有明顯的異化,后者主要是指由特定的制度、規劃、政策等形成的行政環境、市場條件、人文氛圍等,每個個體對此的理解、態度及采取的行為方式等具有一定的異化性。對于每個職業人來說,經過一定工作過程的歷練,會形成個人職業信息的積累,因而能夠對從事的崗位工作漸入駕輕就熟的狀態,特別是像市場營銷、管理性的崗位對職業信息的依賴更大。對職業信息掌握的越多,工作的創新空間則越大,崗位績效就越好。endprint
職業女性在生育期遠離了職場,使得與職業有關的工作信息相脫離,失去了與職業信息相同步的變化、積累、適應的機會,慢慢地成為了職場的局外人。她們遠離職場的時間越長,對職業環境的敏感性越差,尤其在互聯網的大力推進下,市場條件千變萬化,企業環境日新月異,職業信息流動量大,流動速度快的特征都超出了我們的想象。職業女性生育后回歸職場時,對職業環境的理解還停留在原有的認識和理解的基礎上,表現出明顯的職業信息不足,在現實中對回歸職場構成障礙。
(三)雙重責任壓力,職場精力不足
職業女性同時具有工作責任和家庭責任。進入生育期的女性對家庭的責任尤為重要,其天性與傳統文化都促使她們對子女的哺育和培養極為傾心與關注,付出的精力也是巨大的,但同時對工作的責任在回歸職場后也成為面臨的現實問題,她們回歸職場的動力主要來自于經濟收益上的需求,而非完全是職業(或是對事業)上的追求。
在雙重責任共同形成的壓力下,職業女性是否具備充分的精力來應對,成為是否能夠有效承擔雙重責任的關鍵性前提。在現實中任何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從個體性格及身體體能角度看,精力的付出在時間上和強度上都不可能持續不斷,當所承擔的責任在時間和強度上屬于個人主體可支撐范圍時,尚存在盡職盡責的條件和可能,若超出個人主體在時間和強度上的可支撐范圍,則個人主體對承擔的責任在執行中必然打折扣,或者出現顧此失彼的狀況。因此,職業女性在回歸職場后,特別是在回歸職場的初期,由于不堪重負,往往會從心態上到行為上,對承擔的家庭責任處于主動應對的積極狀態,而對承擔的工作責任則處于被動應對的消極狀態,表現為不同程度的工作懈怠,注意力不集中等現象。
三、職業女性回歸職場的對策
我國《勞動法》中對女性生育期的相關條款形成了一定的保護,這僅僅是對用人單位的底線要求,對職業女性來說還遠遠不夠,而應對的策略應更多地立足自身,以積極、進取的態度回歸職場。
(一)女性應適當的選擇生育期,最好是在工作后的2-3年后,可以通過這幾年積累更多的工作經驗,即使生育期造成了職業生涯的中斷,也可以憑借積累的工作經驗再次回歸職場,繼續自己的職業生涯。
(二)處于孕期的職業女性對待工作要有正確的態度,以知識資本作為生產工具的職業女性,懷孕并不影響其智力的發揮和知識的貢獻,在兼顧身體的情況下,不以懷孕為借口逃避企業規章制度、工作崗位職責的要求,對確實不當承擔的工作爭取上司的理解和重新安排,并以積極的態度投入工作。
(三)保持對專業知識和職業信息的更新。生育期的開始不可避免地使女性有了新的關注點,精力、注意力分散,特別是暫時退出職場期間,原有的專業知識陳舊、職業信息老化的現象無法回避,因此在其間應注意保持與上司及同事之間的溝通,通過網站等渠道補充專業知識、了解行業動態、儲備職業信息,以適應職場環境的變化。
(四)制定好自己的職業規劃,認清自己的職業定位,指導自己的職業生涯發展。即使育后回歸職場時,發現自己以被調崗,或面臨其他的狀況,也要處變不驚,按自己的職業定位,重新找尋發展的機會。
參考文獻
[1] 張清濤,黎永泰.避免企業女性人力資源因生育而退化的思考[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6,20(4):49-50.
[2] 張學英.生育女性人力資本存量變動軌跡研究[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2009(7):95.
[3] 胡立英.知識經濟時代女性的職業生涯規劃[J].南方論刊,2008(4):86-87.
[4] 方承武,葛英杰.女性職業生涯阻隔因素研究述評[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2(22):34-35.
[5] 陳立群.新時期我國女性人力資源管理現狀研究[J].學理論,2013(2):65-66.
[6] 中國統計年鑒(2003、2009、2013)數據整理.
[7] http:// www. taiwan. cn/xwzx/bwkx/201306/+2013 608–4295704.htm.
[8] http:// news xinhumant.com/world/2012–10/20/c_1113437473.
作者簡介:蘇津津(1958- ),女,天津科技大學,教授,人力資源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人力資源管理;李婕(1989- ),女,天津科技大學企業管理專業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人力資源管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