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超峰 胡君
【摘 要】徽商的崛起離不開徽州地區的滋養與孕育:徽州特殊的自然、人文地理環境,為徽商的誕生創造了條件。徽商發達后,回報家鄉,積極推動徽州的教育、經濟、社會、文化等方面的變革與發展。徽商在一定程度上充當了徽州與其他地區經濟、文化交流的媒介。正是徽商的崛起,使得明清時期徽州獲得了快速發展;徽商衰落后,徽州地區的發展顯示出明顯的動力不足,發展遲緩。因此,徽商的興衰與徽州社會的發展有著明顯的互動關系。
【關鍵詞】徽商;徽州;互動關系
學者對于徽商的研究較多,多集中于徽商宗族、徽州建筑、土地契約、徽州教育、徽州文化等方面,成果豐碩;然而就徽商與徽州發展之間的互動關系研究,涉及不多,研究不深。隨著區域經濟社會研究的崛起和史料的整理分析,研究此問題很有現實價值和實際意義。本文從社會變遷的角度出發,考察、分析徽商與徽州社會的發展互動關系,為研究徽商的興衰與徽州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提供另一種范式。
一、徽州孕育了徽商
徽商是明清時期徽州一府六縣商人結成的具有地域特色的商人集團,作為我國明清時期財力最雄厚的十大商幫之一,曾執掌中國商界之牛耳達數百年之久。徽商的興起離不開徽州特殊的自然、人文地理環境。
(一)自然環境獨特
徽州,中華大地上一個名揚中外的文化地理概念,它地處皖南山區,耕地稀少,據統計“境內總面積為1.34萬平方公里,山地占總面積的80%。”屬于東南丘陵的一部分,橫跨黃山、天目山等山脈,多山地、丘陵,道光《徽州府志》卷一《地理·形勢》稱“東有大鄣山之固,西有浙嶺之塞,南有江灘之險,北有黃山之阨”。山間谷地和盆地較少,素有“八山半水半分田,一分道路和莊園”的說法。土地貧瘠,“整個徽州地區除屯溪盆地較宜耕作外,其他地區大多土層較薄,肥力較低;還有不少耕地處于深山幽谷之中,霜多霧重,日照不足,這就嚴重地限制了糧食作物產量的提高。據江太新等先生的研究,清代徽州水田平均畝產稻谷328斤上下,遠低于蘇浙地區。”
徽州又是一個高移民社會,人口增長迅速。方弘靜《方氏家譜序》稱:徽州“其險阻四塞幾類蜀之劍閣矣,而避在一隅,用武者莫之顧,中世以來兵燹鮮焉。”被群山封鎖、與外界隔絕的地理環境,使徽州成為戰時避亂的理想世界。大批人口遷入徽州,特別是明中期以后,人口增加迅速,“至萬歷二十一年(1593),徽州人口數可達90萬左右。”“明代人口極盛之時,應在120萬之譜。”這就導致人均可耕地少,人地關系緊張,“明代全國人均田地數在6.5—20.6畝之間,清代順、康、雍年間全國人均田地數在27.65—33.44畝之間。”然而明清時期,徽州地區人均田地數不到2畝,可見徽州地區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面對地狹人稠,土地質量不佳的不利環境,徽州人要想在徽州大地上生存下去,不得不改變重本抑末的觀點,走出一條與傳統農業社會發展的不同道路——經商,“天下之民,寄命于農,徽民寄命于商。”
(二)徽州特產豐富
徽州地區盛產竹、木、茶葉、藥材等經濟作物,提供了用于基本交換的商品。木材方面,“徽州杉木、楠木享有盛譽,是優質的建筑材料,松木不僅可用于建筑,還可用來制墨,其他樹種可制漆、桐油、紙張等,構成徽商外運量最大的商品;毛竹作為徽州經濟價值最大的竹種,生產快,用途廣,是眾多生產和生活用具以及竹木工藝品的重要原料。”
茶葉方面,徽州得天獨厚的高山、云霧等自然條件,十分適宜茶樹生長,明人許次紓在《茶疏》中稱:“天下名山,必產靈草,江南地暖,故獨宜茶……”日本榮西禪師著《吃茶養生記》則寫道:“黃山茶養生之仙藥也,延年之妙術也。”加之,種茶成本低,風險小,茶葉品質好,種茶、做茶、賣茶,代代相傳,徽茶始終是徽商較為穩定的利潤來源。
藥材方面,徽州群山環繞,藥材資源十分豐富,有黃山茯苓、岐山野術、歙縣貢菊、生地、黃連等百余種山地藥材,成為徽州醫學發展的重要基礎。
隨著經濟重心進一步南移,尤其是宋室南遷以后,徽州距離南宋都城臨安較近,大批貴戚、官僚和軍隊麇集于此,形成了巨大的消費市場。徽州的所有特產幾乎無一不是這里所需要的物品,這對徽州商業的發展無疑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徽州人充分發揮山區特產的作用,利用市場需求,開展商品交換,一方面彌補山區糧食產量不足的問題,解決了徽州民眾的生存問題;另一方面,徽州人在與外界商品交換的過程中,開闊了眼界,鍛煉了經商能力,積累了從商經驗。
(三)徽州交通便捷
徽州多山,陸路交通不便,但是境內有發達的水系與密布的河網,水運發達,便于商品流通。有新安江、青弋江、水陽江等水系,有利于商品流通,這對徽商的形成有重要影響,“徽州的竹木、茶葉,沿新安江下泛杭州,春水涌潮之時,二三天即可達到,極為方便。”
徽州地區發達的水運交通,不僅為徽商的形成創造了重要條件,也促進了徽州地區的經濟發展。在水運的節點上,形成了物資集散的集鎮,如徽州地區較為有名的魚亭、萬安、溪口、龍灣等集鎮,這些集鎮承擔著本地區的物資供銷,是當地居民的經濟中心。
(四)徽州文化底蘊深厚
徽州地區教育發達,文化教育底蘊深厚,培養了出色的經商人才和封建官吏。徽州地區是程、朱桑梓之地,是理學的故鄉,有“東南鄒魯”之稱,向以“儒風獨茂”、文化倡明著稱于世。徽州人從小就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接受儒家文化的熏陶,但絕大多數人被迫“棄儒服賈”,形成徽商獨特的人力資本優勢,“他們在商業活動中往往能遵循‘義中取利的原則,堅持以誠信待人,不搞坑拐詐騙的勾當,樹立了良好的‘儒商形象,從而博得了人們的信賴與支持,收到豐厚的回報。”
作為徽商發源地的徽州,從自然環境到人文地理環境都為徽商的誕生創造了條件,誕生了在中國歷史上有重大影響的徽商。徽商的誕生體現了徽州社會對徽商的孕育與滋養,徽商對徽州社會的反哺則在徽商興盛后尤為明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