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峰
隨著文化體制改革步伐的快速推進,全國各地文化團體已基本完成體制改革工作,改變了原有事業單位體制為企業化經營體制。作為改革進程中的文化單位,怎樣才能順利的由原來的事業管理方式轉變為企業管理方式,怎樣把文藝院團在改革后納入市場運營的軌道,如何在轉制之后向市場要效益呢?這是改制后文藝院團的全新課題,因此,轉制文化企業只有增強市場意識,注重文化藝術產品的生產及營銷策略,才能更好的推進文化發展和繁榮,才能實現企業、社會、市場及消費者的共贏。
一、 了解觀眾心理,找準市場定位
2012年6月14日李長春在“加快推進國有文藝院團改革”會議上講到“舞臺藝術和其它文藝形式一樣,必須植根于觀眾,植根于市場。任何一種院團體制,如果將舞臺與觀眾和市場隔離開來,不管當初的出發點多么好,結果都必然會事與愿違、走向反面。”這個道理從古至今一直都是這樣。現在社會流行這樣一個詞匯——接地氣,文藝也該接地氣,尤其是目前處于改革進程中的文藝院團更應該接地氣,試想一下,任何一個文藝院團如果不了解觀眾的品味和需求,只是一味的在哪里照搬套用,或以臆想的方式閉門造車,其結果只能是孤芳自賞、曲無人和。
曾有這樣一個案例,某市的一位副市長到一個瀕臨倒閉的家具企業去調研,到了企業之后,市領導沒有直接到辦公室和會議室,而是徑直來到了生產車間,他看到很多工作人員還是在用半手工的方式在加工電鍍管紅皮面的折疊椅子,感嘆的說道:現在家庭裝修都是以歐式、中式、復古、現代、后現代和地中海的風格進行了,你們還生產這種低端產品,還有銷路嗎?這位市領導的話給了廠領導巨大的啟示,于是開始重新布置生產格局,先是更換生產模具及作業平臺,然后將技術水平相對較低但是學歷較高的員工抽調到銷售一線,并開發了全新的市場調研部,為企業制定市場需要的家具樣板,他們苦心經營了三年之后,硬是把原來即將倒閉的企業轉虧為盈。
這個案例告訴我們,企業的發展必須依靠市場經濟規律運行,違反了用戶需求和市場規律,就沒有生存的空間。我們再回到文藝發展的話題,縱觀歷史發展進程及發展規律,舊體制的文藝院團已經被種種弊端阻礙了生產力的解放和發展,我們必須要從藝術本身的發展規律出發,與廣大觀眾的精神需求相適應,與市場經濟規律相適應。藝術作品面對的是城鄉人民的精神層面,只有滿足和適應精神需求的藝術作品才是市場需要的產品,因此,我們必須要把握觀眾心里,了解觀眾的精神需求,打造適合大眾欣賞水準和品味的藝術產品進人市場。當然,在觀眾的精神需求不斷提高的今天,就要求我們必須擁有一批業務精、能力強、水平高的專業藝術隊伍來創作完成能夠適應各種需求的藝術產品進入市場,給自己一個準確的定位,定位得當,還可以向更高的層面發展,定位不當或沒有定位,那就只能坐以待斃。
二、 深挖優勢資源,展現藝術活力
文化企業最直接的市場定位就是藝術產品,作為文化企業主導者,首先要清醒的認識到自身藝術資源的培養與挖掘,如何將企業員工的優勢發揮到極致,如何激發員工的創造性,打造多元化藝術人才;其次,如何提高藝術作品的綜合性和延伸性,如何創新思維讓原有的藝術作品融入更多的活力。這些也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作為文化藝術院團的員工,大部分都是從院校畢業分配來的專業人員,當初,他們帶著對藝術的憧憬和追求來到這個夢寐以求的藝術圣殿,目的是要實現自己的理想,證明自身的價值,所以文藝院團的主導核心有責任讓這些有理想、有抱負的藝術追隨者看到希望。在有充分經濟來源保障的基礎上賦予員工更大的希望,創造、創新更多、更好的藝術作品來提升員工的綜合能力,讓員工敢于奢望并看到不一樣的自己,讓院團的員工在社會擁有足夠的自豪感和滿足感。在深入挖掘自身藝術資源的同時,文化企業還要充分掌握社會資源,與社會資源有機的進行聯姻,發揮藝術整合優勢,借力出擊,提升藝術產品的看點與賣點,竭力打造藝術精品,把思想開放,用實力說話,讓觀眾評價。
文藝院團走向市場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是我們必須面對的事實。文藝院團要順應市場、順應改革,用全新的思維經營企業,不依靠政府扶持,要用自身的產品和實力向市場要效益,市場化運營才是文藝院團增強活力的唯一途徑。
三、 建設人才隊伍,實現良性循環
在深入挖掘和整合資源的同時,文化企業還應注重人才隊伍的建設,首先要“引進來”,按需求招聘人才,用合理的分配制度留住人才,開發復合型人才,打造多元化人才。因地制宜,制定相應的優惠政策,創造良好的工作環境,增強員工的使命感和榮譽感。注重文化經營類人才引進和培養,提高營銷人才的配額,增強經營管理人員的能力和素養;其次要“送出去”,按照發展需要,有選擇的實施人才再培養計劃,改善、提高隊伍的整體技術和能力結構,不斷提高隊伍的整體素質;三要“留住人”,制定合理的獎勵與激勵機制,打造出人才、出精品的良好氛圍,最大限度的激發人才的創造和創新思維,把“要我做” 改變為“我要做”的良好局面。
要實現良性循環,首先必須從人才建設和分配制度兩方面下手,給員工創造最大的經濟保障及收入提升空間。要讓員工懂得付出必有回報,創造多大的價值就有多高的收入。這樣就會給員工制造一個公開、公平、公正的競爭平臺;其次要建立一系列的保障制度,要保護那些有思想、肯付出、敢于創新、善于創造的員工,在保護他們的同時,也會激發一般員工的參與意識,慢慢的引領他們走向更高的創新領域。
改變政府投入的大鍋飯的模式,注重用人才、精品、口碑向市場要效益,制定完善的管理與分配機制,用制度說話、用成績說話,管理上不分親疏遠近,更不能厚此薄彼,把握平衡,公平公正,給員工一個完全透明的、充滿活力的、前景遠大的文化發展路徑,讓員工敢于付出、甘于付出、愿意付出、主動付出,創造良好的環境空間,這樣才能實現人才和發展并舉,市場和效益并存。
四、 按需打造產品,注重藝術創新
任何一種產品要想進入市場,就必按照市場的規律去打造,文化產品也不例外。文化產品要想進入市場,也必須做細致的市場調研,了解市場的需求,掌握市場的發展路徑。如果你的產品沒有看點和笑點,沒有觀賞性和藝術性,那就不要生產了,因為那和電鍍鋼管紅皮面的椅子沒有兩樣,只能被市場淘汰。
在市場經濟的環境下,文藝產品首先要做的必須是市場調研,按照人民群眾的需求打造產品。我們所面臨的觀眾群體的文化層次與喜好,所在地域的民風民情,時下流行的藝術元素以及投入產出的可行性預案等等都是我們調研的課題。比如,我們要到農村去進行送文化下鄉演出,沒有可能把一臺交響樂擺在田間地頭,因為農民朋友更喜歡小品、小戲、小歌、小舞之類的貼近他們實際生活的演出;進入劇場演出的藝術產品,如果沒有時下流行元素的再創新,如果沒有超越電視媒體震撼效果的藝術產品,如果沒有整體劃一的節目構成和舞臺視覺沖擊感,如果沒有完善的廣告宣傳及媒體報道,那也只能是無人問津的帶妝彩排而已。
這就要求我們更新藝術產品的生產理念,提高藝術產品市場經營意識,在做好充分的市場調研之后,用全新的思維創作產品,依托自身優勢與社會資源聯合打造藝術精品,發揮營銷部門與策劃機構的特長,采用經紀人進行深度推廣,鼓勵中介機構參與加盟搞活市場,最后形成屬于文化企業自己的品牌效應。
五、 增強市場意識,推進文化發展
曾經的文化事業單位隨著改革的進程,已經被歷史甩在了后面,前面的路,需要我們用全新的理念和思維進行探索。可喜的是,在文化企業用市場化運營的進程中,我們還有許多可以借鑒的實例,我們完全可以根據自身的資源優勢及人才狀況按照合理的市場運營方式去探索,不斷增強市場意識,整合優勢資源,加強營銷理念及銷售渠道,用精品藝術搶占文化市場,用制度管理文化企業,用接地氣的藝術產品向市場要效益。甩掉包袱,合理分配,盤活一切可以盤活的現有資源,開發新的文化經營項目,人盡其才、物盡其用,打造具有實力的劇目、人才和項目,讓文化企業充滿生機與活力。
藝術的發展一定要遵循其必然的規律,它必須是植根于人民的,必須是受到人民喜歡的藝術產品。藝術的發展規律與市場經濟的規律是相同的,市場經濟的發展只認同于一種制約力量,這也是市場經濟的主體力量,認識到這一點,將有助于文化產品為社會主義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做出積極的更大的貢獻。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