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瑋
【摘 要】文化品牌與旅游發展有著深遠的不可忽視的互動關系,加強貴州地區文化資源的開發,全面提升全省文化產業的強度,重點打造一批代表性強,有貴州文化特色的文化品牌,是未來發展旅游文化產業的必經之路,有助于更強力地推動貴州旅游的發展。
【關鍵詞】文化品牌;旅游發展
近年來,旅游者的出游隨著自身收入的增加和社會閱歷的增長,不在局限于單純的游覽觀光,而更加趨于追求發現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內涵。國際旅游發展的經驗顯示,旅游業的收益越來越不依靠人數的增加,而來自于多元文化含量的旅游產品和特色旅游服務,旅游與文化交流結合程度愈高、旅游文化因素越多,旅游經濟就越發達。因此,一個地區要長遠大力發展旅游業,就要著手長遠發展文化產業,打造與眾不同的文化品牌,以此來吸引更多更穩定的客源。
一、文化品牌打造與旅游業發展的白熱化
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增強,旅游業發展欣欣向榮,國內外游客都與日俱增,全國各大中小城市都渴望能抓住這個機會,因此不遺余力地行進大力宣傳,希望能擴大城市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吸引到更多的客源。但是隨著人們對現代旅游體驗性的深入認識,目前旅游者對旅游數量的追求逐步轉向對旅游質量提升的追求。旅游者消費需求的這一變化,要求旅游必須與文化有機融合,才能使旅游蘊含著文化內涵而持續發展并具有無窮的生命力。
遵義地區乃至整個貴州省當然也毫不例外地搭上了這趟順風車著力積極打造和宣傳自己的文化品牌。但是在這個塑造自身文化內涵、打造自己的文化品牌的過程當中必須要引以為鑒的是,雖然從上個世紀開始城市文化的研究和實踐已經出現并且逐漸升溫,各地都在積極打造自己的城市形象,塑造自身的文化品牌,但是成功突圍的只是少數城市,其中大多數城市在盲目過快的實踐過程中,人為地夸大事實、浮夸作秀,很快就被一波波新拍上岸的“城市文化品牌浪潮”淹沒銷聲匿跡。
二、文化品牌與旅游業的發展的現狀和關系
貴州是一個多民族共居的省份,全省共有民族成份56個,其中世居民族有漢族、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彝族、仡佬族、水族等18個民族。到2009年末,貴州少數民族人口占全省總人口的39%。全省有3個民族自治州、11個民族自治縣,少數民族自治地區國土面積9.78萬平方公里,占全省國土面積的55.5%,還有253個民族鄉。遵義位于貴州省北部,赤水河以東,烏江以北,有漢、苗、仡佬、土家等民族。下轄紅花崗、匯川2個區,鳳岡、湄潭、余慶、習水、桐梓、正安、綏陽7縣和道真、務川2個仡佬族苗族自治縣,代管赤水、仁懷2個縣級市。遵義地區下轄各區縣,不僅民族文化資源豐富,具有很強的吸引力,另外讓貴州人甚至中國人驕傲的紅色文化、浙大西遷文化、茶文化、酒文化等也文明省內外,甚至有很多外國友人慕名而來。
盡管遵義地區在旅游發展上很想有一張自己獨一無二的名片,但是總會心有余而力不足,地方上各自為政、畫地為牢的種種舉措讓品牌的打造總欠缺一股后勁。遵義會議的召開可以說改變了整個中國的命運,紅軍四渡赤水讓人驚嘆......遵義可以說是紅色旅游的代名詞,可是由于規劃宣傳缺乏系統規范性,讓遵義紅色旅游一直處于一個不溫不火的狀態。
整個貴州省少數民族資源豐富,遵義地區也占有很大一部分,可是當講起少數民族文化旅游時,旅游者們更多的想起的是云南還有遵義的近鄰四川,貴州發展得比較好的也僅僅是近兩年才開始溫熱起來的西江苗寨,可是就算如此,整個貴州省的少數民族文化旅游形式也很單一,項目越來越缺乏創意,無法長期吸引更多的游客,穩固客源,更無法打造一個大的品牌,傳統文化資源并不會自動轉化成文化品牌,不會自動轉化為財富。在民族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中,不能一味的想到回到傳統,回到原生態,而是應該從民族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中尋找一個平衡點,以及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傳承關系,在回歸原生態的同時,尋求現代人都市工作生活中所缺的精神。
遵義地區下屬湄潭縣,茶葉種植歷史悠久,茶圣陸羽在《茶經》中說:“黔中生思州、播州、費州、夷州……往往得之,其味極佳”。清《貴州通志》載:“黔省所屬皆產茶……湄潭眉尖茶皆為貢品”。抗戰期間,國立浙江大學遷入湄潭辦學7年,農林部中央農業實驗所和中國茶葉公司在湄潭籌建實驗茶場,提供茶樹栽培、育種、制茶、防病等研究,對后來的湄潭茶產業發展影響極大,也更是成為了湄潭人民的驕傲。
湄潭茶葉品質優良,有十多個獲國家、省、部優以上產品,但是當地品牌管理經驗缺乏,自主小品牌越來越多,難以管理和壯大。常年來湄潭茶葉收成期一到,總會吸引浙茶商前來,低價收購湄潭茶后制成龍井、碧螺春,賺取大頭利潤。截止到2013年為止,湄潭全縣茶園已超過四十幾萬畝,在茶葉生產上嚴把質量關,全力打造茶葉品牌。在“中茶杯”、“中綠杯”等系列國際國內名優茶評比中,先后28次奪得金獎。在“貴州十大名茶”評比中,“湄潭翠芽”榮登榜首。我縣相繼被中國茶葉流通協會授予“全國重點產茶縣”和“全國十大特色產茶縣”稱號,被人民網評為“最受百姓歡迎產茶地”。繼“茶文化”在國內打出名堂后,湄潭緊跟著開始了全力發展“茶文化旅游”。
這種文化與山水相結合的發展模式,廣西的《印象·劉三姐》品牌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參考范本。它引進導演張藝謀的創作團隊,以桂林山水實景為背景,融合廣西民間劉三姐的傳說,借助現代舞臺燈光、音像技術,在紅色、黃色、銀色、白色四個“主題色彩的系列”里,將山歌、民族風情、漓江漁火等元素創新組合,成功地詮釋了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創造出天人合一的境界。自首演以來,近十年的時間它一直保持著全國演出業中觀眾最多、影響力最大、年營業額最高的演出地位。僅2012年,《印象·劉三姐》一共演出了五百三十二場,接待觀眾151.0261萬人次,演藝收入高達1.65億元,上交稅收近2000萬元。《印象·劉三姐》除了給游客帶來震撼和享受之外,也拉動了陽朔的交通、餐飲、住宿、娛樂、商品零售業的增長,帶動農業產業結構調整。2011年陽朔縣第三產業增加值為30.82億元,是2007年的2.3倍,年增長23.2%。endprint
三、未來的發展對策
旅游業要追求長期高效的發展,務必要確保將旅游業和文化產業相結合,打造文化品牌,促進文化品牌產業化。這樣的長遠浩大工程需要政府和社會的支持和保障,攜手尋求旅游文化產業的新發展和新局面。遵義地區乃至整個貴州省要在激烈的國內外市場中突圍而出,發展文化品牌,穩步促進旅游業的發展,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加強改進。
(一)加強政府文化與旅游部門的協作互助
旅游產業和文化產業的發展離不開政府這個保障平臺,旅游產業和文化產業要合作發展更是需要政府的協調組織。所以作為與文化旅游相關的文化局、旅游局、體育局等政府職能部門,更應該加強部門與部門間的相互合作,做好信息互通等工作,確保各部門間的工作更加高效率地完成。以湄潭縣為例,湄潭縣政府為了給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提供更好的發展平臺和發展機制基礎,在政府機構改革中將文化局、廣播局、旅游局、體育局等文化旅游部門整合為一體,生成了一個新的部門,即湄潭縣文體廣電旅游局。這樣子的調整更有利于資源的整合、信息的互通、項目的有效策劃以及時間、空間的有效配合,不僅節省了人力資源成本,而且使旅游文化產業的發展更具效率。這個模式和深圳的發展很相似,為促進深圳市文化產業與旅游業的互動發展,深圳市文體旅游局應加強下屬的文化部門與旅游部門在具體業務和規劃方面的協作,注重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發展規劃的銜接和配套,使雙方的工作在思路、目標、措施、步驟和產品開發的類別設計、時間安排、空間布局等方面能夠有機結合和有效配合,雙方的資源得到有效整合和優化配置,揚長避短、優勢互補。
(二)提供政策方面的支持
在政策方面,主要可以從以下方面著手:1、政府牽頭打造具有核心競爭力的龍頭品牌,改善各自為政的局面,讓品牌更具有抵抗風險的能力、更好地整合有用資源、更好地優化市場配置。2、加強學習國內外先進的旅游文化發展的先進理念,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借鑒別人的成功經驗。3、政府主導鼓勵中小旅游企業進行自主創新,并實施獎勵政策,在全遵義地區乃至貴州省樹立典范。
(三)引進文化創意型人才,促進品牌文化的創新能力
發展旅游產業需要人才,促進旅游產業和文化產業的融合更加需要創意型人才。傳統旅游過分依賴于當地現存的旅游資源,這樣就局限了旅游的長遠發展和創意品牌的開發,容易和其他擁有相同或類似資源的地區產生碰撞,所以要盡量擺脫這樣的舊形式所帶來的局限。引進創意型人才帶來更多的先進理念,為旅游產業和文化產業的融合帶來不一樣的火花,真正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另外,也可以更好的利用這批優秀的人才資源,加強政府相關部門和旅游文化企業的人才培訓,培養更多的實用型復合型人才。
參考文獻
[1] 唐勇,黃俐波.深度發掘文化內涵促進旅游產業可持續發展[J].企業經濟,2006(11).
[2] 袁俊,劉建徽.深圳市旅游業與文化產業深度互動研究[J].南方論叢,2011(1).
[3] 張婷.文化品牌與四川民族地區文化產業的發展[J].青年與社會,2013(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