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人的全面發展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目的。這一根本目的的實現需要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各方面各領域建設的全面發展為支撐。但當前,在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動搖的過程中,卻有意無意地出現了一種過度片面強調經濟發展的“唯經濟中心”而忽視社會、文化領域建設的現象,這不僅導致了整個社會發展的失衡,也直接壓制了人多方面需求的滿足和潛能的實現,妨礙了人的自由全面發展。
【關鍵詞】文化;經濟社會;發展;失衡
人的全面發展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目的。這一根本目的的實現需要經濟、政治 、文化、社會、生態等各方面各領域建設的全面發展為支撐。但當前,經濟社會與文化發展的失衡卻是我們必須面對的一大現實問題。
一、經濟發展至上思想對人的全面發展需求的抑制
對于在發展中過度強調經濟發展而忽視文化建設的現象,黨和國家把“對文化建設重要性、必要性、緊迫性認識不夠”。作為當前文化改革發展中需要關注的一個首要問題提出來,但在發展市場經濟的過程中,一些地方政府GDP至上的意識根深蒂固,其影響在短期難以消除。這就導致了許多政府行為的企業化,把許多本應由政府承擔的社會功能推給市場、企業,并由此帶來了政府功能的失效,公共事業的衰敗。出現這一現象的根本原因在于政府并沒有真正關心人民群眾多方面的物質文化需求,沒有真正把保障人民群眾的文化權益放在重要位置。在這一背景下,人民群眾文化權益、精神生活的缺少就成為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而當前,這種只關心物質生活的豐裕而忽視精神世界的充實的現象卻在許多地方地方政府那里成為一種常態,這無疑應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
二、技術主義的泛濫與人文精神的缺失
人的發展和解放受制于生產力發展的水平,而現代社會的形成及其生產力的發展卻和科技的進步密切相關。但與此同時,現代人也陷入技術主義的“技術陷阱”,在創造和受益于技術的同時迷失了自我,舍棄了自己的靈魂和信仰。技術的進步不僅沒有帶來現代人的真正發展和解放,卻使人陷入一場新的奴役。對于技術的發展給人類帶來的這種悖論,馬克思早有所論述:“機器具有減少人類勞動或使勞動更有成效的神奇力量,然而卻引起了饑餓和過度的疲勞。財富的新源泉,由于某種奇怪的、不可思議的魔力而成為貧困的源泉。技術的勝利,似乎是以道德的敗壞為代價換來的。隨著人類愈益控制自然,個人卻似乎愈益成為別人的奴隸或自身卑劣行為的奴隸。甚至科學的純潔光輝仿佛也只能在愚昧無知的黑暗背景上閃耀。我們的一切發明和進步,似乎結果是使物質力量成為具有智慧的生命,而人的生命則化為愚鈍的物質力量。”可以說,馬克思所講的情況在現代社會越來越成為現實。技術主義成為現代社會的意識形態,成為包括人在內的整個世界的構造者,一切社會問題都被轉化為技術性問題,人則淪為技術意志的奴仆,被化約為實現功用和效益的手段,同市場上的商品一樣完全喪失了人應有的尊嚴和價值。可以說,在現代工業社會的形成和發展中,技術主義的泛濫和人文精神的流失是一個突出的現象和面臨的難題。對于正處在工業化、現代化進程中的當代中國而言,這一現象和問題的出現也同樣難以避免,而對于經濟建設和生產力發展的現實迫切需求更加劇了這一現象和問題的存在程度。在這一背景之下,思考和解決當代中國的社會發展問題時,固然不能把所有問題都歸結為技術主義的泛濫,但確實也要求我們在堅持運用生產力的尺度的同時,更加自覺地確立并運用人的尺度,關注人的生活世界。這是對當代中國社會發展的迫切要求,同時也是對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提出的現實任務。
三、城鄉、區域文化發展不平衡
社會主義社會是為了最大多數人的利益而奮斗的,這也是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的內在涵義。這體現在文化發展中,就要求要努力做到讓所有人平等享有創造文化成果的權利,平等享有消費文化成果的權益。但當前中國階層、城鄉、區域發展之間的失衡,不僅體現在經濟建設和物質生活中,在文化建設和文化生活中也非常嚴重。一方面,農村、偏遠地區的文化生活水平很低,精神文化需求難以得到有效滿足,“文化貧困”問題突出。與此同時,農村自身的文化造血功能也在衰弱。據有關統計,1995年到2003年間,農村文化專業戶從20多萬下降到13萬,下降了約40%;民間的職業劇團從7000個下降到2600個,下降了約60%。通過什么切實可行的方式來滿足農村和偏遠地區的精神文化需求,怎樣強化這些地區的文化內生機制,是一個極大的挑戰。另一方面,城鄉之間、東西部之間、不同收入群體之間的文化消費很不平衡,而且這種差距還存在進一步擴大的趨勢。城市、東部發達地區以及高收入群體憑借其經濟發展的優勢吸引凝聚了大量文化資源,也有著更強的文化生產力,從而享受著更豐富更高水平的文化生活。而那些經濟欠發達地區和人民群眾與之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即使是那些生活工作在城市中的“農民工”,因其特殊的身份原因也難以真正享受到高水平的城市文化生活。如何讓城鄉、區域和不同群體之間共享國家文化發展成果,如何真正落實“城鄉、區域文化協調發展,著力豐富農村、偏遠地區、進城務工人員的精神文化生活”的要求,如何真正建立“覆蓋全社會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之一,是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本質要求,也是對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提出的現實挑戰。
參考文獻
[1] 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A].學習貫徹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人民日報重要報道匯編[C].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11.
[2] 馬克思.在《人民報》創刊紀念會上的演說[A].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 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講話[A].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匯編[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4] 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A].學習貫徹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人民日報重要報道匯編[C].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11.
作者簡介:徐羿(1988- ),男,漢族,碩士,解放軍理工大學理學院,助教,研究方向: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