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實用主義是20世紀美國的主流哲學,影響了美國的各個方面。實用主義本身是從實證主義當中發展出來的,其對實證主義既是一種繼承也是一種發展。波斯納是七十年代以來著名的法律經濟學家之一,作為一個美國人,他也受到實用主義的影響,這在其法律著作中也得到充分的體現。文章試圖通過波斯納理解實用主義。
【關鍵詞】波斯納;實用主義;理解
現代性的重要特征之一在于對古典形而上學的摒棄,作為對宏大敘事結構的解構形而上學除了遭受非理性主義的質疑外,還受到了來自孔德已降實證主義的攻擊。職是之故在,一個上帝已死多元混戰的時代,理性在可測量的經驗領域的運用就是實證主義立命的基點。實證主義的根源便在于從康德哲學的起點退回到休謨的經驗主義。在此理性的運用有且僅限縮于經驗自然科學和日常生活中,形而上學的神秘不可知被徹底拒絕和排除。實用主義就是從這一源頭派生出來的。之于波斯納實用主義蔭以為綱,在裹挾著經驗性和實證性兩大特征的同時已經和自由主義經濟學發生了歷史性的內在銜接,作為一種改造當前法律理論的新語境基石,實用主義充當著法之效益分析背后的精神導師角色。
19世紀末產生的實用主義,由皮爾士開創,最早可以追溯到伊壁鳩魯。當十八世紀中葉工業革命的火種由英國傳向世界后,人類的生產力依靠自然科學的推動完成了空前絕后的狂飆突進。在知識就是力量的導引下,人們讓數學與物理學的思維接手自己的全部生活,牛頓式機械世界觀帶來的客觀可預測使人類自信能夠控制自然。從試驗、量化分析的科學方法擴展到哲學的認識論領域就產生了經驗主義和實證主義,實用主義在二者基礎之上產生。實用主義的核心思想是哲學理論若不能對日常生活產生影響那就沒有什么價值。威廉詹姆斯于1989年8月26在加州大學伯克萊分校的演講堪稱是實用主義走向社會和實用主義運動的開始。至約翰杜威,實用主義在美國達到頂峰。實用主義影響廣泛,對于實用需求強烈的現代法來說更無可厚非。
一、實用主義的工具主義體現
形式化、理性化、祛魅是韋伯現代法的最主要特征,形式理性法作為法理型社會法律的最主要表現形式同商品經濟的發達、市民階層的崛起是密不可分的,而隱藏在這一過程背后的工具理性始終扮演著媒介的角色。杜威的實用主義就是一種工具主義的體現。作為一種裕達目的的手段,概念、理論本身沒有對與錯之分,有用與否是實用主義的核心。
在波斯納看來,各種理論、科學乃至法律均是一種工具。法律達成的目的就在于通過效益的權衡降低社會的復雜性以使人適應加速變化的經濟、政治環境。作為手段,法律是人類運用的工具之一。這體現了實用主義的工具性意識,即概念應服務于人們的需要。波斯納認為從工具性角度,以立足于數量加減、優益權衡的法律思維去重新審視社會現實,能夠為我們提供不同以往的新視野。在此法律學術更趨近于社會科學,司法游戲接近于科學游戲。法律的實用主義表現首先是一種處理問題的進路,現代實證法更多具有實踐面向工具特征。
二、實用主義的本體論
實用主義在本體論上深受休謨和康德的影響。前者的懷疑論和后者的物自體構成了實用主義本體的兩大支柱。休謨率先發起了對傳統因果律的質疑,我們只看到了“太陽曬”,然后感覺到了“石頭熱”,但并沒有看到這其中的原因,因此我們不能說是“太陽曬熱了石頭”。休謨不否認結果在事實上往往跟著原因而來,但是否認結果必然跟著原因而來。在休謨看來,從絕對的經驗主義出發唯有可驗證可感知者方為存在,至于其后是否有實體支撐,對此我們一無所知,由此休謨否認以某種方式保持自己在時間中的同一性的連續性自我存在即對任何形式的實體存在的徹底否定,人類對因果自然規律的判斷只是主觀習慣的聯想,而一切企圖從主觀中尋得客觀真理的努力都是不切現實的臆斷。對因果聯系的普遍必然性的否定讓知識本身成為一大堆零散的知覺經驗,沒有任何規律可言,動搖了一切知識的可靠性,導致了認識論上的絕對懷疑論這樣破壞力強大的理論,自然引發了新一輪關于實體與認識主體之間關系的討論。之后的康德在休謨影響之下將世界割裂為本體世界和現象世界。本體世界即物自體,在認識論當中對其存而不論,我們所能認識的只有現象,我們的知識也是現象界的知識,現象之外的東西我們只能思考而不能認識。現象界的知識,是我們將先驗的形式和范疇用于我們經驗材料的結果。康德努力證明著先驗綜合判斷的可能,在取代客觀世界之后理性成為人們獲得普遍真理的基礎,理性為認知主體提供了認知的條件和能力,理性本身的普遍性保證了知識獲得的可靠性。可見康德關于本體這一無法經驗可證實或證偽的討論將其置于彼岸世界而回避對其討論。實用主義的認識論繼承了康德的不可知論,但波斯納并不認為精神是唯一的存在。在波斯納看來客觀世界是如此隱秘,主客之間的一一對應不得欲求。康德在本體論上的不可知在波斯納那里得到了批判性的繼承。
三、實用主義的認識論和真理觀
實用主義在本體論上的不可知,絲毫不影響其在認識論上的可知表現。皮爾士認為,絕對和終極真理是不可能的,它只是我們人類探究的理想目標,只能接近,不能達到。但我們必須肯定真理的存在。詹姆斯認為作為過程的一部分,成功的經驗制造了真理而絕對真理不存在,而是有多少具體的成功行為就有多少真理,真理與否不在于,也不可能在于它是實在的反映或摹本,而在于它對于人類實際生存的功能。所以真理不是一種發現,而是一種發明。在發現真理的過程中往往表現為一種合意而非符合。波斯納認為法律是客觀的,實用主義認為客觀并不意味著符合事物的本來面目因為沒人知道事物真的是怎么回事,客觀只意味著有能力讓信奉某些共同原則之群體的所有成員一致同意。它懷疑我們能得到絕對真理,但又不懷疑對我們有用的知識寶庫的增長,因此,實用主義并非認識論上的或道德論上的不可知論,也不是科學上的或道德上的相對主義。
波斯納提到“常識為參照系”與“信仰”等概念,即當下獲得的知識是符合目前經驗的,真理是注定要被信仰的東西,且先不論是什么,先認可的一套游戲規則,隨時可能被推翻、變更的。皮爾士認為我們不能無緣無故的懷疑,我們從一開始就擁有大量休謨稱之為“自然信念”的東西,他們是我們一切實踐活動的基礎,當我們的信念與經驗沖突的時候,我們才懷疑這些信念。當然,這并不代表我們不應該批判的檢驗這些信念,但如果沒有正當理由,我們實際上是無法懷疑這些信念的。即使我們有理由懷疑這些信念時,仍然要以另外一些信念為前提。由于終極真理在事實上的不可能,任何命題原則上都可能錯,所以我們所有的從根本上講也只有信念,而非傳統意義上客觀實在的真理。這里的“信念”和波斯納預設的,先接受的“信仰”是十分類似的,這一實用主義的特點無疑是批判性的,進步的,正如波斯納所言實用主義是向前看的,珍視與昔日保持連續性,但僅僅限于這種連續性有助于我們處理目前和未來的問題。正是這樣的態度在對待法律先例判決時也只是把它當作一個政策而非一項義務,并不認為先例判決神圣不可動搖,而是為了目前和未來,在出現一些更好的理由需要排斥先例時,法官應當毫不猶豫。這也看出實用主義強調行動和改進。
四、實用主義的價值
波斯納認為實用主義最大的價值保障問題論證的開放性,當理性無法解決問題時,通過保持辯論渠道的暢通,可以使問題的各方在相互理解的基礎上求得共識,在共識的基礎上無限趨近于真理。以批判的態度創造一個寬松的討論環境將問題展開保留,直到基于不同路徑解決爭議問題的經驗出現某種共識。在皮爾士認為,科學真理就是科學家共同體在無窮的未來最后達到的共識。哈貝馬斯論述交往理論和商談倫理學時也吸取了皮爾士這個對話共同體通過無窮探究與對話最后達成共識的理論。
五、實用主義存在的局限
實用主義的唯經驗論立場使實用主義本身陷入了不可避免的理論悖論當中。作為從康德立場回歸到休謨經驗論的表征,如同16、17世紀英國經驗論者所遭遇的窘境一樣,所有立足于實用主義之上的討論會因缺乏證成的終極本源而被判無效。倘若只有經過驗證的東西方為真,能被驗證為實用者才有實用,那么又有什么能驗證實用本身呢?
波斯納認為由于實用主義的反教義化和反形而上學,實用主義者根本無法為實用的實質標準作出清晰地界定。倘非是陷入一種相對主義困境,那么實際上實用主義者眼中的實用性對一切人有效,也對一切人無效。毋寧說實用主義極易喪失對生活實踐的指導和關懷,而對現實經驗的關注又是實用主義的出發點。針對這一吊詭,波斯納坦言“實用主義的最大弱點就是它最終對誰都毫無用處。”實用主義作為一種理論的提出用實用主義的觀點看來是毫無用處的。
參考文獻
[1] 鄧曉芒,趙林.西方哲學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4.
[2] 理查德-A-波斯納.超越法律[M].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11.
[3] 阿爾圖-考夫曼.法律哲學[M].法律出版社,2011,8.
作者簡介:郭潔,女,新疆和田人,新疆大學法學院研究生,研究方向:法理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