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世紀初期外蒙古從中國獨立出去,是民初北洋政府時期乃至隨后半個世紀牽動中國政治的一個重要歷史事件。外蒙古問題本是中國的內政,但由于外蒙古地區受到了蘇俄在政治、軍事等方面上的支持,中國政府不得不采取外交手段與蘇俄交涉。北洋政府對外蒙古問題的處理雖有其失誤,但總體態度是積極的,原則性也較強。
【關鍵詞】北洋政府;蘇俄;外蒙古
20世紀初在沙俄政府的策動下,外蒙古發生了從中國獨立出去的歷史事件。北洋政府就此問題與俄國進行了多年交涉,最終于1924年5月31日雙方終于達成原則協議,正式簽署了《中俄解決懸案大綱協定》。本文圍繞中俄外蒙問題交涉,著重考察了北洋政府對這一危機的因應,認為北洋政府在內外交困的情況下,始終沒有放棄外蒙這塊荒塞之地,北洋政府對外蒙古問題的處理雖有其失誤,但總體態度是積極的,原則性也較強。
一、蘇俄干涉下的外蒙古獨立
世人皆知,外蒙古在歷史上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沙皇俄國從17世紀到19世紀通過發動侵略戰爭,強占了中國北方和東北大面積國土。其中,從18世紀以來,通過收買王公貴族、扶植親俄勢力等陰險活動,對外蒙進行侵略和滲透。這種侵略和滲透自清末戰亂連年、政治腐敗、國力衰弱之時起,1905年日俄戰爭后沙俄侵略在中國東北受阻之后,更加變本加厲。1911年7月,在沙俄的策動下,外蒙部分王公貴族受俄人挑撥更密謀“獨立”,并請求沙俄“保護”,沙俄遂派出大批軍隊進入外蒙。辛亥武昌起義爆發后,各省相繼響應實行獨立,外蒙也趁機而動,于12月16日宣告成立“大蒙古國”。
俄國雖然制造了外蒙古脫離中國的事實,卻并不支持外蒙古名義上的獨立,因為這明顯違背了列強之間達成的不肢解中國的協定,也不完全符合俄國的利益。為此,俄國采取了“舍名求實”的低調政策,以免引起其他大國太多的注意。他將自己定位為蒙古問題的調停者和外蒙自治的保證人,要求中國方面不在蒙古駐扎軍隊,不向蒙地移民,不在蒙古設置行政機構,與此相應,蒙人承認中國的宗主權。這些條件成為沙俄與北洋政府交涉外蒙問題的核心。
二、北洋政府與蘇俄的交涉
中國政府一直不承認外蒙獨立,并就此事與沙俄多次交涉。從1912年11月到1913年5月,陸征祥與俄使庫朋斯齊會談30多次,雙方于1913年11月5日,沙俄與北洋政府簽署了《中俄聲明》,宣稱:“俄國承認中國在外蒙古之宗主權”,“外蒙古土地為中國領土之一部分”,“中國承認外蒙古之自治權”。
然而于1915年6月7日達成的《中俄蒙協約》再次確認了俄國此前在外蒙古攫取到的各項權益。盡管協約議定外蒙為中國領土的一部分,但中國在此的實質權益受到極大限制,只依據對外蒙的宗主權,享有對外蒙古博克多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汗名號進行冊封和在庫倫、烏里雅蘇臺、科布多及蒙古恰克圖象征性地派官和派駐少量衛隊等權利。《中俄蒙協約》使轟動一時的“外蒙古獨立”問題暫告一段落,其外蒙從此進入“自治”狀態。十月革命后,中國重新加強了在外蒙古的直轄統治,收復了完整主權,其后,北洋政府派徐樹錚率重兵駐防,外蒙王公也情愿取消自治,北洋政府尊重蒙人習俗信仰,活佛仍可照舊稱尊。1919年11月22日,外蒙自治正式取消,并公告世界。
但是時隔不久,1920年外蒙形勢又生變故。沙俄恩琴白匪勾結外蒙古上層王公,向中國在庫倫駐軍發難,并于1921年初攻陷庫倫。陳毅及部分守軍、商民萬余退集恰克圖。當時駐恰克圖北蘇俄后營市城防司令卞吉魯興那和全權代表馬克斯得尼克以匪軍占領庫倫危及蘇俄邊境,愿協助中國收復庫倫.但電請未準,也未派援軍。恰克圖失守后,中國軍隊即全部經蘇俄輸送撤離外蒙。
原本,蘇俄政府非常重視改善同中國的關系。蘇俄紅軍在追剿白匪向西伯利亞進軍時,為使中國了解蘇俄性質及對華政策,曾先后兩次發表對華宣言,建議雙方舉行談判,建立正常的經貿及外交關系。其后又一再照會北洋政府驅逐外蒙白匪。但是,北洋政府自始就敵視蘇維埃政權,甚至參與了對其武裝干涉;加之各派忙于爭斗無暇顧及。正是在此背景下,未經中國政府同意,蘇俄政府派紅軍進人外蒙追剿白匪,并于1921年7月6日占領庫倫。
此后,中蘇兩國自1922年始進行了長時間交涉。1924年5月31日雙方終于達成原則協議,正式簽署了《中俄解決懸案大綱協定》,宣布兩國即日起恢復外交關系。關于外蒙古問題,蘇聯承認它是中國的領土,尊重中國在該地區的主權,并聲明經雙方協議妥善辦法后即由外蒙古全部撤軍;雙方聲明,自帝俄以來俄國與第三者所訂條約協定中有礙中國主權及利益者,無論現在或將來,中國均認無效。此外,雙方同意對外蒙古問題要另行議決。但時隔5個月,蘇俄就完全背棄了其承諾。
三、結語
上述即為北洋政府與蘇俄關于外蒙古問題之交涉的基本史實。近年來,國內學者在論及此問題時,對北洋政府維護領土主權的一面給予了充分肯定。但在交涉中卻被北洋政府用作是否與蘇會談和恢復邦交的條件和籌碼,這反映了北洋政府外交政策的本質。同樣,離開中蘇交涉的復雜背景和全局,在沒有搞清楚蘇聯對華政策實質的情況下,視蘇聯在交涉中的強硬態度和做法為蓄意搞外蒙古獨立而加以指責,也是不妥當的。
北洋政府時期的外蒙主權歸屬交涉,集中體現了西方殖民體系對中國傳統藩屬體制的挑戰。外蒙古最終脫離出中國,這令中國人感到失望和恥辱。但必須承認,北洋政府對外蒙問題的處理雖有其失誤,但總體態度還是積極的,原則性也較強。
參考文獻
[1] 劉存寬.中俄關系與外蒙古自中國的分離(1911-1915)[J].歷史研究,2004(4).
[2] 蒙古人民共和國科學委員會.蒙古人民共和國通史[M].北京:科學出版社,1975.
[3] 李嘉谷.中蘇關系史研究述評[J].世界史研究動態,1989 (7).
[4] 俄中關系文件集(1917一1957).莫斯科1959年,另見中國外交公署《中俄會議參考文件》第52號文件.
作者簡介:楊微(1988- ),女,黑龍江齊齊哈爾人,碩士研究生,中國近現代史基本問題研究專業。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