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軍飛, 閔師, 仇煥廣, 王曉兵
(1.中國農業大學 經濟管理學院,北京 100083; 2.德國萊布尼茲漢諾威大學 發展與農業經濟研究所,德國漢諾威 30625; 3.中國人民大學 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北京 100872;4.中國科學院 農業政策研究中心,北京 100101)
近年來,有關我國居民肉類消費增長趨勢及其對糧食安全的影響受到了學術界與政府部門的高度關注。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過去三十年,全國城市、農村居民年人均肉類(主要包括豬肉、牛羊肉和禽肉)消費量分別增長了69%和135%,到2011年城市與農村居民年人均肉類消費量分別達到35.2千克與23.3千克,我國人均畜禽肉類消費量為29.3公斤*袁學國和Ma Hengyun 等認為國家統計局在居民肉類消費上的統計數據很大程度上可能被低估了。。肉類消費的增長對國家糧食安全,特別是對飼料糧安全會產生重要影響。隨著我國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和城鎮化的發展,肉類在食物消費結構中的比例呈明顯上升趨勢,而糧食消費所占比例則呈下降趨勢。已有研究表明,未來隨著居民肉類消費需求的快速增長,我國糧食進口的壓力還將進一步增大。例如黃季焜等[1]研究認為,2030年我國糧食進口總量將達到1.3億噸左右,我國的糧食自給率將從目前的近90%下降到83%左右。
很多研究從不同角度分析了我國畜禽肉類消費需求趨勢及其影響因素[2-4]。大部分研究表明收入水平、城市化等經濟因素是影響我國畜禽肉類消費需求的主要原因,并有部分研究據此進行了肉類消費需求預測[5]。例如,楊霞[6]根據中國居民人均收入和城市化率發展水平,預測 2020年我國人均畜禽肉類消費量將達到51.6公斤。李志強和王濟民[7]基于人均國民收入水平與臺灣、日本的比較,預測我國畜禽肉類消費需求到2030年將會增加到年人均60公斤; 而王祖力和王濟民[8]在考慮收入水平、城市化等因素條件下采用適度增長法預測2030年我國年人均畜禽肉類消費量將會達到68公斤。
然而,已有研究卻很少關注家庭人口結構變化特別是老齡化對畜禽肉類消費的影響。國外的一些研究表明,老齡化是影響家庭肉類消費的一個重要因素。Gossard和Richard[9]利用美國農業部調查數據研究了美國居民人均肉類消費總量及其肉類消費結構,結果表明牛肉消費量隨著消費者的年齡增長而減少。Garriguet[10]基于加拿大社會健康調查的研究結果也發現不同年齡組群之間的肉類消費量存在顯著差異,31-50歲人群肉類消費量最高,而在50歲以上組群中肉類消費量隨年齡增長而遞減。Davis 和Lin[11]的預測認為,隨著人口老齡化的發展,未來20年美國人均牛肉消費量可能呈現遞減趨勢。雖然,人口老齡化會對居民人均食物消費產生重要影響,但國內從人口結構與老齡化角度分析我國居民食物消費的研究較少。鐘甫寧和向晶[12]將人口結構變動考慮在內,從人體能量需求的角度出發,分析了我國糧食需求趨勢;向晶[13]也認為如果不考慮人口結構因素的影響,可能會夸大未來我國糧食需求和糧食安全問題。黃季焜[14]研究結果表明,年齡結構變化對食物消費需求存在不同程度的影響,如果低齡人口和高齡人口在總人口中所占比例增加,那么各類食物的人均消費量有可能出現下降。雖然Wang et al.[3]和Zhou et al.[15]都指出在分析和預測中國肉類消費需求問題時需要關注人口老齡化的影響,但他們在預測分析我國未來肉類消費需求趨勢時,可能受相關數據和參數可獲得性的制約未能將人口老齡化因素考慮在內。
目前,我國人口老齡化的趨勢日趨明顯,人口老齡化對我國肉類等食物消費的影響值得關注。受上世紀80年代開始執行的計劃生育政策影響,近年來我國人口老齡化的進程加快,人口老齡化在未來二三十年將更為嚴重[16]。根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全國大于60歲的人口比例達到13.26%,已經超過聯合國對人口老齡化定義的傳統標準10%。相關研究預測到2025年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將超過20%[17],而到2050年更是會超過30%[18]。雖然大量研究從不同角度分析了人口老齡化可能帶來的社會經濟問題[19-21], 例如:社會保障[22]、勞動力就業[23]、收入不平等和消費需求[24]以及經濟平衡[25]等,但很少有研究將老齡化與食物需求、糧食安全問題相聯系[26]。
本文以微觀居民家庭消費調查數據為基礎,實證分析了家庭人口結構、特別是老齡化對家庭肉類消費的影響,并結合估計結果與相關文獻,討論了人口老齡化條件下的我國肉類消費需求趨勢變化。本文采用的數據主要來源于作者近年對我國6個城市1340戶家庭的連續一周記帳式消費調查。與已有相關研究相比,本文所使用的數據庫有以下2個優點,使之更適合本研究所需:1)調查了所有家庭成員在家與在外的肉類消費信息,而已有的研究大多忽略了戶外消費部分;2)系統收集了家庭人口的相關消費數據、家庭成員的人口特征、家庭的相關社會經濟信息等,可以系統分析不同因素對家庭食物消費的影響。研究首先利用所收集的住戶數據,建立計量經濟模型,分析了各類因素、特別是老齡化因素對食物消費的影響,然后在此基礎上,結合相關文獻參數,從宏觀層面討論了未來人口老齡化進程對我國肉類消費需求的影響及其政策啟示。
本文所用數據來源于作者2007-2011期間對我國六個城市的家庭飲食消費調查。調查樣本依托于國家統計局各城市的樣本,采用分層隨機抽樣方法獲取。調查有效樣本共1340戶,包括北京315戶、南京246戶、成都208戶、西安215戶、廈門149戶,和沈陽207戶*各地數據采集時間:北京 (2007年7月)、南京(2009年9月)、成都(2010年10月)、西安和廈門(2011年6月)和沈陽(2011年7月)。。
調查內容包括家庭每個成員的各類主要食品的消費支出和消費量,以及家庭成員的個人特征和家庭社會經濟特征等。借鑒美國商務部消費者食品消費支出調查的方法,本調研采用日記賬的方法記錄了居民家庭中每個成員連續一周的食品消費支出和消費量。其中,肉類消費量具體包括豬肉、牛羊肉、禽肉以及其他畜禽肉類、肉制品等,并分類記錄。本文中肉類消費量為上述所有畜禽肉類品種消費量的加總,但不包括水產品。
調查中,我們不僅詳細記錄了居民在家的肉類消費,也詳細記錄了其戶外消費部分。相關研究表明,隨著經濟發展以及居民收入的增長,其飲食消費的一個顯著變化是在外飲食消費呈上升趨勢[27-29]。如果不包括居民的戶外消費部分,將顯著低估其消費量,并導致相關研究結果的嚴重偏誤。
為考察家庭人口老年化對肉類消費的影響,我們按照兩種方法劃分居民家庭類型。方法一是依據所有家庭成員的年齡結構,將家庭分為六種類型;方法二是計算各個年齡段人口在家庭總人口中的比例。
對于方法一,即根據家庭成員的年齡結構劃分居民家庭類型,具體步驟如下:首先,家庭成員按年齡可分為三組:未成年人(年齡≤16歲)、中青年(16歲<年齡≤60歲)和老年人(年齡>60歲)。其次,根據每個家庭中是否有這三組成員,將樣本家庭劃分為六個類型:1.中青年家庭,即僅有中青年人的家庭;2.老年人家庭, 即僅有老年人的家庭;3.中青年和未成年人家庭, 由中青年人和未成年人組成的家庭;4.老年人和未成年人家庭,既有老年人又有未成年人的家庭;5.中青年和老年家庭, 由中青年人和老年人組成的家庭;6.老中青和未成年人家庭, 由中青年人、老年人和未成年人組成的家庭。
為了分析人口老齡化與家庭人均肉類消費量的影響,我們分別計算了不同類型家庭的人均肉類消費量,并對各組家庭肉類消費量均值進行t檢驗,以分析各類家庭的人均肉類消費是否存在顯著差異。t檢驗的基本前提是同方差假設,因此首先需要對各個類型家庭之間的人均肉類消費量進行方差齊性檢驗即F檢驗,各F檢驗值都小于相應的F檢驗臨界值,說明各個類型家庭人均肉類消費量的總體方差都沒有顯著差異,滿足t檢驗基本前提。然后進一步對各類型家庭之間人均肉類消費量進行t檢驗,以中青年家庭(類型1)與老年人家庭(類型2)為例,原假設H0:類型1與類型2家庭的人均肉類消費量沒有區別;備擇假設H1:類型1與類型2家庭的人均肉類消費量存在差異,分別與1%、5%和10%顯著水平下的臨界值比較,若t值大于臨界值則拒絕原假設H0,接受H1即類型1與類型2家庭人均肉類消費量存在顯著差別;反之, 則接受H0,即兩類家庭的人均肉類消費量不存在顯著差別。
表1報告了各類型家庭人均肉類消費量之間t檢驗結果。通過對比六類家庭人均肉類消費量,可以看出不同家庭類型的人均肉類消費量有明顯差異。中青年家庭(類型1)的肉類消費量最高達到5.96 kg/月/人;老年人家庭(類型2)人均肉類消費量不到中青年家庭的四分之三(72%);而肉類消費量最低的是老年人和未成年人家庭(類型4)僅為3.56 kg/月/人,不足中青年家庭(類型1)肉類消費量的60%。各類型家庭肉類消費均值之間大部分存在顯著差異,只有“老年人家庭” (類型2)與“老年人和未成年人家庭” (類型4)沒有顯著差異,以及“中青年和老年家庭”(類型5)與“老中青和孩子家庭”(類型6)沒有顯著差異。統計性檢驗也表明:中青年人的人均肉類消費量可能與老人、兒童的人均肉類消費量差異顯著,而老人和兒童肉類消費量之間可能沒有顯著差異。

表1 不同類型家庭人均肉類消費量及t檢驗值
數據來源:作者調查
注: *、** 和***分別表示在10%、5%和1%的顯著水平
對于方法二,同樣,我們首先根據年齡將家庭成員分為六類人群,包括16歲以下、17-30歲,31-40歲人群、41-50歲人群、51-60歲人群以及60歲以上人群;然后分別計算各個年齡段人口在家庭總人口中的比例。在第三部分的計量經濟模型分析中,我們用這六類人群所占家庭人口的比例作為解釋變量,分析老齡化對人均肉類消費的影響。數據表明樣本家庭中16歲及以下兒童占11%,是各個年齡段中所占比例最低的一組,而人口比例最高的是51-60歲、41-50歲的年齡組別,分別達到23%和20%。具體分析結果見本文第三部分和表2。
上述的統計描述分析雖然表明,不同人口特征的家庭在人均肉類消費上存在較為顯著的差異,但這些分析沒有考慮其它因素的可能影響。因此,我們進一步建立如下計量經濟模型,在控制其它可能影響人均肉類消費量的因素的條件下定量估計人口老齡化對肉類消費變化的影響。計量經濟模型設定如下:
lnY=α+Xβ+Zγ+ε
(1)
式(1)中被解釋變量Y為家庭人均每月肉類消費量。被解釋變量X為家庭人口結構特征,即按照分類方法二,家庭中不同年齡段人口占家庭總人口的比例。Z為其他控制變量,包括家庭社會經濟特征、飲食決策人社會經濟特征、城市虛變量等,ε為誤差擾動項。其中,家庭社會經濟特征包括家庭人口數、人均可支配收入、家庭男性比例;飲食決策人在我們的調查樣本中指家庭中食品消費的主要負責人,其個人社會經濟特征,如年齡、性別、民族和教育水平等對家庭肉類消費可能存在著一定的影響。模型中并沒有考慮價格變量,主要是由于肉類總量包括各種不同肉類,在分析總的肉類消費量時其價格難以核算,因此我們假設同一個城市家庭在調查期間(7天)所面對的肉類市場價格相同,而城市虛變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城市間肉類價格差異對消費的影響。

表2 變量基本描述統計
數據來源:作者調查
表2匯報了回歸分析中各類變量的描述性統計分析結果。樣本家庭人口數均值為2.91,家庭規模最小的為1人,最大的為7人。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均值為0.2萬元/月,略高于2011年全國城鎮居民人均月可支配收入0.18萬元,這主要是由于6個樣本城市居民收入水平普遍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另外,樣本家庭最高收入達到1.58萬元/月,而最低收入僅為0.02萬元/月,說明樣本家庭收入水平差距較大。家庭中男性比例約為50%,與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男性比例51.27%比較接近,說明我們的調查樣本男女比例較為均衡,樣本具有較好的代表性。樣本中97%的家庭屬于漢族;家庭飲食決策人的平均年齡約為50歲,最小的為16歲,最年長的為87歲;并且多為女性,男性飲食決策人比例僅為38%;從家庭飲食決策人的受教育水平來看,初中及以下、高中教育水平的家庭都是29%,而決策人為大專或高職學歷的家庭占總樣本的24%,決策人受教育水平為本科以上教育水平的家庭占18%。
表3匯報了模型的最小二乘估計結果。模型調整的R2為0.15,F統計量為12.79,模型整體通過了顯著性檢驗,說明各個解釋變量的聯合解釋能力顯著,模型估計結果良好。

表3 計量經濟模型估計結果
注:*、**、*** 分別表示在10%、5%和1%的顯著水平。
模型估計結果表明:人口老齡化對人均肉類消費量有顯著影響。在估計家庭人口結構對肉類消費影響時,由于各年齡段的人數比例相加等于1,回歸時需要刪除一個人群組,所以我們以31-40歲的人群組作為對照組。回歸結果表明,除了60歲以上人群組外,其他人群組對人均肉類消費的影響都不顯著。而60歲以上人口比例對家庭人均肉類消費的影響在5%的顯著水平下通過檢驗,并且符號為負。結果說明家庭人口結構老年人比例的增加,人均肉類消費量會顯著減少。回歸系數表明:當家庭中60歲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增加1%時,家庭人均肉類消費量將減少0.5%。該回歸結果也表明,在分析和預測我國未來肉類消費需求趨勢時如果不考慮人口老齡化的影響,會顯著高估未來我國居民人均和總的肉類消費數量。
模型估計結果也表明收入、飲食負責人個人特征等因素對肉類消費有顯著影響。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其平方項分別在1%、5%的顯著水平上顯著,其中收入的一次項系數為正,平方項為負,說明在目前我國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平下,人均肉類消費量隨著家庭收入的增加而上升,但增速度會逐漸下降,這與王祖力等[8]等研究結論一致;家庭中男性比例與人均肉類消費量呈正相關,即男性消費的肉類平均高于女性,這也與Liu[30]的結論一致。另外,飲食決策負責人是高中、大專高職學歷的家庭人均肉類消費量顯著高于學歷是初中及以下的家庭。城市虛變量也大多在1%和5%的水平下顯著,說明家庭人均肉類消費需求存在較為顯著的區域差異*城市間的差異可能有區域差異和時間差異,但這不是本文的重點。。
本研究利用上述計量經濟模型的估計結果,并參考了對我國人口預測的相關文獻,進一步模擬分析了如果不考慮人口老齡化可能導致的對我國未來肉類消費需求趨勢的估計偏差。為了簡化分析,本文假設所采用調查樣本可以代表全國平均水平,即對于所有的城市居民以及農村居民,60歲以上人口比例每增加1%,都會導致平均的肉類消費量下降0.5%。雖然該假設可能與實際情況存在一定的差異,例如對樣本之外的城市居民或農村居民,60歲以上人口比例增加1%,人均肉類消費量的變化可能略大于或小于0.5%,但該假設不會對估計結果的趨勢產生明顯影響。
1.人口老齡化對未來我國肉類消費總量影響的估計方法
全國肉類總消費量可以通過人均肉類消費量乘以總人口數獲得。首先,假設第t年在沒考慮人口老齡化條件下的年人均肉類消費量為Qt。假設受收入等人口老齡化之外因素的影響,第t+1年的人均肉類消費量增長率為VQ(t+i)。那么,第t+1年的人均肉類消費量Qt+1可以表示為:
Qt+1=Qt*(1+VQ(t+1))
(1)


(2)

TQt+1=Pt+1*Qt*(1+VQ(t+1))
(3)

(4)

2.人口老齡化對我國未來畜禽肉來消費總量的影響



表4 人口老齡化對未來我國人均畜禽肉類消費量的影響

圖1 模擬2015-2030年全國肉類消費需求趨勢
本文利用對全國六個城市1340戶家庭的記賬式消費調查數據,結合統計分析與計量經濟模型,實證分析了人口老齡化對人均畜禽肉類消費量的影響,并估計了如果忽略人口老齡化因素可能導致的對我國未來畜禽肉類消費預測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家庭(或所有人口中)中60歲以上老年人比例每增加1%,人均肉類消費量將減少0.5%;不考慮人口老齡化將分別導致我國2020年和2030年的畜禽肉類消費需求高估1.9%和5.6%。如果按照簡單的料肉比折算,如果不考慮人口老齡化因素,將導致2030年我國畜禽肉類需求預測高估528萬噸,相當于大約1320萬噸的飼料糧。另外,研究發現家庭收入、家庭男性比重以及飲食負責人的教育水平等因素也都不同程度地影響著家庭人均肉類消費。
本文研究結論對我國肉類消費需求的相關研究與政策制定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按照國際經驗,隨著經濟發展人均肉類消費量必然會經歷一個快速增長、緩慢增長直至逐漸減少的發展趨勢。中國經濟仍屬于發展中水平,國內外的大量研究也表明未來我國的肉類需求將進入快速增長階段,由此導致的飼料糧需求增長也會給我國未來的糧食安全問題產生更大壓力[1]。2010 年我國由傳統的玉米凈出口國轉變為凈進口國,2012年玉米的進口數量超過了500萬噸,一些研究也表明隨著未來我國肉類需求的增長,我國玉米等飼料糧的進口還將持續增加。例如仇煥廣等[31]的預測認為2030年,我國玉米的凈進口將達到4800萬噸左右。然而,本文的研究表明,由于我國人口老齡化的趨勢在未來會更為嚴重,人口老齡化可能會使我國居民肉類消費需求增長趨緩,并對我國農產品的進出口貿易和糧食安全等產生明顯影響。因此,在未來的相關研究和政策制定中應該考慮人口老齡化對食物消費需求的影響,以及與此相關的農產品供需、貿易等方面的影響。人口老齡化對我國社會經濟將產生重要的影響,例如對勞動力供給、社會保障、農產品供需等。本研究只是分析了人口老齡化對畜禽肉類消費的影響,實際上老齡化也可能會對糧食等其它農產品的需求帶來直接影響,因此在未來的研究中也需要關注。
參考文獻:
[1]黃季焜,楊軍,仇煥廣.新時期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和政策的思考[J].農業經濟問題,2012(3):4-8.
[2]蔣乃華,辛賢,尹堅.我國城鄉居民畜產品消費的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農村經濟,2002(12):48-54.
[3]Wang J, Zhou Z, Cox R. Animal product consumption trends in China[J]. Australasian Agribusiness Review, 2005, vol.13 (paper 2), February 22nd:1-17.
[4]李振唐,王誼鵑,彭鷹.我國肉類產品生產消費能力分析[J].農業技術經濟,2005(3):17-21.
[5]夏曉平.李秉龍.隋艷穎.收入變動與城鎮居民畜產品消費的實證分析[J].消費經濟,2010(5):17-20.
[6]楊霞.我國畜產品消費分析及預測[J].中國食物與營養,2007(5):28-30.
[7]李志強,王濟民.我國畜產品消費及消費市場前景分析[J].中國農村經濟,2000(7):46-51.
[8]王祖力,王濟民.我國畜產品消費變動特征與未來需求預測[J].農業展望,2011(8):55-59.
[9]Gossard H, Richard Y. Social structural influences on meat consumption [J]. Human Ecology Review , 2003, 10(1):1-9.
[10]Garriguet D. Canadian community health survey: overview of canadians’ eating habits, 2004 [EB/OL] .Statistics Canada, Health Statistics Division, 2006. Available at: http://www.statcan.gc.ca/daily-quotidien/060706/dq06- 0706b-eng.htm.
[11]Davis C G, Hwan L.Factors affecting U.S. beef consumption.electronic outlook report from the economic research service[R].LDP-M-135-02, October, U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2005.
[12]鐘甫寧,向晶.人口結構、職業結構與糧食消費[J].農業經濟問題,2012(9):38-44.
[13]向晶.人口變遷對糧食消費的影響——基于年齡和就業結構視角的實證分析[D]. 博士學位論文,南京農業大學,2012.
[14]黃季焜.社會發展, 城市化和食物消費[J].中國社會科學,1999( 4):102-116.
[15]Zhou Z, Tian W, Wang J, Liu H, Cao L.Food Consumption Trends in China[EB/OL]. Working paper, April 2012, Submitted to the Australian Government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Fisheries and Forestry. Available at: http://www.daff.gov.au/agriculture-food/food/publica- tions/food-consumption-trends-in-china,2012.
[16]鄔滄萍,姜向群.健康老齡化戰略芻議[J].中國社會科學,1996(5):66.
[17]謝安.中國人口老齡化的現狀、變化趨勢及特點[J].統計研究,2004(8):50-53.
[18]杜鵬,翟振武,陳衛.中國人口老齡化百年發展趨勢[J].人口研究,2005(6):92-95.
[19]田雪原.人口, 經濟, 環境的可持續發展[J].中國社會科學,1996(2):4-15.
[20]姜向群,丁志宏.對我國當前人口老齡化問題研究的概念和理論探析[J].人口學刊,2004(5):10-13.
[21]彭希哲,胡湛,公共政策視角下的中國人口老齡化[J].中國社會科學,2011(3):121-138.
[22]謝安.改革現行養老保險體制應對人口老齡化[J].管理世界,2005(4):141-142.
[23]李瀾,李陽.我國農業勞動力老齡化問題研究——基于全國第二次農業普查數據的分析[J].農業經濟問題,2009(6):61-66.
[24]李旻,趙連閣.農業勞動力“老齡化”現象及其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基于遼寧省的實證分析[J].農業經濟問題,2009(10):12-18.
[25]曲兆鵬,趙忠.老齡化對我國農村消費和收入不平等的影響[J].經濟研究,2008(12):85-99.
[26]李軍.人口老齡化條件下的經濟平衡增長路徑[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6(8):11-21.
[27]Nayga R M, Capps O.Determinants of food away from home consumption: an update [J]. Agribusiness, 1992(8):549-559.
[28]Byrne P J, Capps O, Saha A.Analysis of food-away-from-home expenditure patterns for US households, 1982-89 [J].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1996(78): 614-627.
[29]Bai J, Wahl T, Lohmar B, Huang J. Food away from home in Beijing: effects of wealth, time and free meals[J]. China Economic Review, 2010(21): 432-441.
[30]Liu H, Claus D.Determinants of meat consumption in China [J]. Working Paper 40 of Asian Agribusiness Research Centre(AARC), 2007.
[31]仇煥廣,張世煌,楊軍,井月.中國玉米產業的發展趨勢, 面臨的挑戰與政策建議[J].中國農業科技導報,2013, 15(1): 20-24.
[32]袁學國,王濟民,韓青.中國畜產品生產統計數據被高估了嗎?來自中國六省的畜產品消費調查[J].中國農村經濟,2001(1):4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