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慧
摘 要:根據《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編寫的系統反映地理學科內容的教科書,最具代表性。但限于學生的地區差異、認知水平差異和理解水平差異,統一的教材不能滿足學生的地理學習需求。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整合有效的教學資源,補充適合學生的素材,從而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把統一的“教材”整合成適合學生學習的教材即“學材”。
關鍵詞:教材;學材;整合
一、整合依據
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人教版八年級上冊地理第二章《中國的自然環境》第一節內容《地形和地勢》,本節內容與中國的氣候、河流、自然災害和經濟發展聯系緊密。
本節內容分為“地形復雜多樣,山區面積廣大”和“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兩部分。第一課時完成“地形復雜多樣,山區面積廣大”部分教學。該部分教材以地圖、景觀圖和文字結合的方式呈現教學內容,編寫順序是先介紹地形區,再在活動題中介紹構成我國地形的骨架——山脈。教材編寫順序和學生的認識順序存在差異,在教學中筆者對教學內容的順序加以調整。
學生分析:
南京屬于平原地區,大部分學生不熟悉其他地形,對山區發展經濟的有利和不利條件缺少感性認識。平時課堂練習以習題為主,交互式的練習少,而恰是交互性的練習更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基于以上原因,筆者補充了青藏高原景觀視頻和山區經濟發展情況的視頻,并制作了交互式的Flash動畫練習,現場進行課堂反饋。
二、整合方式及分析
1.調整知識呈現順序,把握學生認知規律
在認識“我國主要地形區和山脈”教學環節,筆者調整了教材內容順序,先介紹主要山脈,再介紹主要地形區。學生先認識構成地形的骨架山脈,在反饋練習中能根據山脈位置準確定位地形區。在之前的教學中,筆者也是按照教材順序,先介紹地形區再介紹山脈。發現學生在反饋中不能準確找到地形區的位置,也不能把地形區和山脈聯系在一起來識記。學生的認知順序是從線(山脈)到面(地形區),通過邊界山脈定位地形區的分布,而教材的編排順序卻是地形區到山脈,因此筆者在教學中加以調整。
教材有些章、節內容就是一些有規律性和聯系性的知識,它們通常要借助對后續知識的分析和歸納得出;如果按教材原有順序實施教學,既降低了課堂教學效率又會挫傷學生繼續學習的積極性。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妨將這些內容后移,引導學生循序漸進地探索新知。
2.補充影音資料,填補學生認知空缺
教學過程中做了如下補充:(1)導入部分,教師播放了由英國BBC和中視傳媒合作制作《美麗中國》中介紹青藏高原的片斷。讓學生比較視頻反映地區景色與南京有什么不同。(2)討論山區發展經濟利弊環節,教師補充視頻《美麗中國》中介紹山區發展的視頻剪輯。
南京地處平原地區,學生對其他地形缺少直觀深刻的認識,即便旅游中有接觸過也是短暫的。本節課要介紹五種地形和我國的主要地形區和特征,并分析我國山區面積廣大對發展經濟的有利和不利影響。對于這部分知識,教學過程中要做好鋪墊,讓學生有直觀的體會,讓學生自己總結得出結論。而教材中僅提供了圖片和文字介紹,缺少生動性。因此,筆者補充了《美麗中國》中的視頻,視頻生動展示了其他地形的特點,揭示了山區發展經濟的利弊,而且視頻清晰度高,景色優美,給人身臨其境的感覺,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3.制作交互式練習,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師制作Flash反饋動畫練習題,完成重點內容——地形區的判讀反饋。傳統的地理課堂教學中,教師所采取的課堂反饋模式往往是PPT展示題目、學生回答、教師評價的模式,或者是學生做練習冊、教師講解的模式。這樣的模式缺少學生和教學軟件之間的交互,PPT教學軟件本身缺少交互性。筆者嘗試利用第三方制作軟件——Flash制作課堂反饋練習。Flash軟件的優勢有:首先,便于制作交互式練習,而且可以生成相應的互動練習動畫插入PPT中;其次,利用Flash軟件的添加圖層功能,便于制作地理填圖題,而地理填圖恰是學科教學中的重點。通過本環節的教學筆者發現,用交互式的練習能吸引學生的注意,讓完成練習者和班級其他同學都把精力集中到填圖練習中來。
通過本課教學,筆者發現要想把教材整合成適合學生學習的“學材”,需要教師首先吃透教材,以教材知識點為核心,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展現知識點的呈現順序;其次,“給學生一碗水,教師自己要有一桶水”,教師要不斷提高自己的學科素養,積累教學素材,這樣才能游刃有余地補充合適的教學素材;再次,教學的過程也應該是一個不斷學習的過程,教師要學習常用多媒體制作軟件,根據教學需要,剪輯甚至自制教學素材。
(作者單位 南京師大附中新城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