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朝新等
十年百余官員“自殺”
2014年4月初,官員“自殺”的消息不時傳出。
一周內(nèi),3名上自副部級、下至最基層的官員相繼自殺,但這并非全部。
南方周末記者梳理媒體公開報道發(fā)現(xiàn),自2003年8月底至2014年4月初,不足11年的時間,被各級官方認定為自殺的官員達112人,涉及26個省份,其中湖南12人、浙江9人、四川8人,名列官員自殺榜前三名。
南方周末記者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被官方認定為自殺的112名官員中,省部級官員有8人,廳級官員22人,處級官員30人,處級以下官員52人。
被官方認定為自殺的112人中,南方周末記者檢索到其中93名自殺官員的年齡。其中,30歲以下的僅1人,31至40歲的11人,41至50歲的44人,51至60歲的32人,60歲以上5人。
官員們自殺的地點,多選在辦公場所。其中,39%的自殺官員選擇在黨政機關(guān)的辦公場所自殺,在住所自殺的官員占33%,在賓館飯店、醫(yī)院、野外、鐵路等場所自殺的約有21%。
六成自殺原因無法明確
在南方周末記者統(tǒng)計的112名自殺官員中,無法明確具體自殺原因的達63%,大多以抑郁、壓力大等說法概括,只有約37%的自殺官員事后官方或家屬能說清原因,如病重、欠債、夫妻吵架、畏罪自殺等。
官員們因何抑郁、壓力來自哪里?多名在職的官員向南方周末記者指出,敏感而不健康的官場關(guān)系應是一個重要原因。
“在一些民主氛圍不濃、法治不彰、潛規(guī)則盛行的地方官場,不少官員過得誠惶誠恐,生怕工作出現(xiàn)什么閃失,被領(lǐng)導斥責、被同事抓把柄、被組織‘涼拌;有的官員與上司之間形成了事實上的人身依附關(guān)系,把大量心思用在取悅領(lǐng)導上面,身心俱疲。”4月14日,一名在省級機關(guān)供職的處級官員寫信給南方周末記者說。
一名縣級市市委書記則告訴南方周末記者,“上級對干部的要求和老百姓對官員的期待差距太大,是官員心理壓力大、容易抑郁的重要原因。”
《人民論壇》雜志也曾對全國一百多名官員進行調(diào)查,其中64.65%的受調(diào)查者認為,官員的壓力源主要來自“官場潛規(guī)則對個人政治前途的壓力”。
4月14日,一名在中部省份地級市任市委常委的官員認為,官員還有一個壓力,“現(xiàn)在隨著管理力度的加大,干部的工作壓力在增加。”
反腐并非自殺主因
涉嫌貪腐被查是一些官員畏罪自殺的重要原因。2004年7月,江西省紀委宣布,數(shù)月前自殺的上饒市市委書記余小平,“道德品質(zhì)敗壞,生活作風糜爛,最終自絕于黨和人民,所作所為性質(zhì)惡劣,影響極壞。”2007年6月,天津市政協(xié)主席宋平順自殺身亡,事后中紀委證實其存在嚴重違法違紀行為。上述兩名官員死后仍被開除黨籍,其中余小平還受到開除公職處分。
不過,多名受訪的紀檢系統(tǒng)官員向南方周末記者指出,“反腐不是導致官員自殺的主因”。“從理論上說,反腐敗力度加大,查辦的案件越多,官員畏罪自殺的情況肯定也會越多,但實際中這種情況并不明顯。”一名在省級紀委任職的官員對南方周末記者說。
南方周末記者統(tǒng)計的112名自殺官員中,在被調(diào)查前后自殺的只有26人,占23%。
該紀委官員稱,“官員在被查處前畏罪自殺的非常少,在我們省我都沒有聽說過一例。在辦案過程中存自殺傾向的不少,有的是因為辦案人員方法不當,有的是出于其他方面的精神壓力。”
仕途路窄官難升
從政十多年里,湖南省紀委預防腐敗室副主任陸群,就曾親歷過他所認識的官員自殺或猝死的事件。 2009年,陸群認識的一名縣級市副市長自殺了。“副市長因想當市長而搞了一些非組織活動,見有上級紀委的人來市里調(diào)查,他堅信是自己的問題敗露了,在路上懷疑有車跟蹤自己的車,在家屬院懷疑有暗探盯梢,最終精神崩潰,采取極端手段。據(jù)事后了解,上級紀檢機關(guān)根本就沒有注意他的問題,是在該市調(diào)查群眾反映的另外一個問題。”他說。
還有一名官員原是一名地級市組織部的副部長。陸群說,“我親耳聽地委書記在大會上說,他因為退休前沒解決副廳待遇,心態(tài)極端不平衡,在退休第二天猝死。”
上述接受南方周末記者采訪的市委書記也稱,有些基層官員,干了一輩子也只能在副科的位置上退休。基層仕途空間非常有限,一些基層干部難免會郁郁不得志。
南方周末記者統(tǒng)計的數(shù)據(jù)顯示,自殺的112名官員的年齡集中在40至60歲有76人,處級及處級以下共82人,均超半數(shù),這與基層官員仕途上升空間有限的官場現(xiàn)實基本吻合。
“受‘官本位思想的影響,一些人以是否為官、官職大小、官階高低為標尺,或參照官階級別來衡量其社會地位和人生價值,容易在人事問題上出現(xiàn)情緒過度反應。”江西省直機關(guān)工委4名官員曾在一個研究官員心理健康的課題中說。
官員自殺并非高發(fā)事件
一名省會城市的副市長提醒南方周末記者,“官員自殺并不算高發(fā)事件,與龐大的官員數(shù)量相比,自殺的只是極少數(shù)、個別人,不要夸大。”
北京是較早關(guān)注官員群體心理健康的地區(qū)之一。2005年5月,北京市相關(guān)機構(gòu)對兩百多名中年官員進行了一項定向精神健康檢查,結(jié)果顯示有近50%的人存在不健康傾向。2010年,《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發(fā)表徐虹等人專門針對北京公務員群體的研究文章。這篇題為《北京公務員心理健康和應付方式的關(guān)系》的文章稱,北京市廳局級領(lǐng)導干部人群中有20%~30%的人存在心理健康異常問題或癥狀。
2011年,北京市雙高人才發(fā)展中心主任袁方介紹,從2005年開始,北京市公選局處級干部面試中就增加了“心理健康與工作壓力測試”。巧合的是,南方周末記者觀察的112個自殺官員樣本,無一是較為重視官員心理健康的北京地方官員。
雖然受訪的多名官員都認為官員自殺與官場風氣不好、仕途空間有限有關(guān),但在回答南方周末記者提出“如何減少官員自殺”的問題時,都不約而同地提出了應該給公務員漲薪的建議。
“這十年來,干部的工資沒有增加。現(xiàn)在的大學畢業(yè)生,做鄉(xiāng)鎮(zhèn)公務員的一年兩萬塊錢不到。現(xiàn)在經(jīng)濟發(fā)展,干部的工資卻原地不動,生活質(zhì)量下降。”一名地級市市委常委、紀委書記對南方周末記者說。
陸群則提出,要減少官員自殺的發(fā)生,除了要優(yōu)化黨政機關(guān)的政治生態(tài)、公平評價和使用干部外,適當提高公務員待遇、讓公務員憑薪金就可以過上比較體面的生活也非常重要。
“職務上不去,職級應該上去。這樣,可能會讓一些干部長期得不到提拔的苦惱得到一些釋放。”上述市委書記說。
(摘自《南方周末》)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