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桂
摘 要:批評是一種藝術。在教育教學中,教師若能巧妙地運用批評語的點化作用,使自己的批評教育入情入理,入耳入心,如春風化雨般滋潤學生的心田,就能讓被批評者心悅誠服,從而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關鍵詞:口語 批評 技巧 探析
著名教育家馬卡連柯說:“批評不僅僅是一種手段,更應是一種藝術,一種智慧。”批評語是對學生的缺點、錯誤進行否定性評價的用語。對待學生,教師既要敢于批評,更要善于批評。在教育教學中,教師若能巧妙地運用批評語的點化作用,使自己的批評教育入情入理,入耳入心,如春風化雨般滋潤學生的心田,那將讓被批評者心悅誠服,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一、故事說理,讓批評委婉曲折
批評的出發點在于幫助和解決問題。如果經過批評給學生留下了心理陰影或結下仇怨,顯然有悖于批評的初衷。所以,批評時應多用些委婉的話語,采取些曲折的方式,才能消除芥蒂,完成批評的真正使命。例如,有位老師上課時發現有兩位學生趴在桌上打瞌睡,他先將這兩位學生叫醒,然后為大家講了一個小故事:“聽說有一只企鵝,在跟它的師傅學壘巢時,總是愛把頭和脖子貼到地面上待一會兒。它師傅問:‘你這是什么意思?小企鵝回答:‘我這是對師傅的禮貌。由此我深受啟發,有的同學上課不注意聽課,總是喜歡把頭貼在桌子上,可能這也是對老師的禮貌吧?”老師說完,全班同學哄堂大笑,兩位瞌睡的同學滿臉羞愧,從此上課再也不打瞌睡了。老師借寓言故事,委婉含蓄,旁敲側擊,話中有話,讓學生領悟教師的批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巧打比方,使批評生動形象
學生的不良行為需要教師進行批評和恰當的引導,如果我們總是用說教式的語言來批評學生,學生聽了難免會膩煩,甚至逆反。恰當地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進行批評,可以使學生聽得入耳入心,心悅誠服。例如,有位老師發現班上有兩位學生早戀,老師把早戀的學生叫到辦公室,語重心長地說:“昨天我買了兩斤又酸又澀的蘋果,你們喜歡吃吧?明天我帶點給你們嘗嘗。”學生說:“免了,又酸又澀的東西誰愛吃呀?”老師說:“那也不見得,也許有人愛吃。戀愛婚姻是人生的大事,每個人都要經歷,問題是在什么時候。太早了不好,太晚了也不好。就像樹上的蘋果一樣,過早摘下來又酸又澀,成熟了還不摘就會掉下來爛掉。聰明人是等它成熟才摘下來,那時候的味道是又甜又香。你們說是不是這個道理呀?”兩位學生臉紅了,點點頭說:“老師,我們錯了。”這位老師不是運用簡單粗暴的語言來批評學生不要早戀,而是通過早熟的蘋果又酸又澀,成熟的蘋果才又甜又香這樣一個生動的比喻來說明:早戀是不好的。老師把道理寓于形象的比喻中,就使教育語言變得生動有趣,學生也容易接受他的批評。
三、正話反說,使批評幽默風趣
批評時,如果直接指責對方,恐怕會使對方難堪,但是,如果換一種說法,正話反說,反話正說,或者趣解,即把學生和自身突然發生的某種行為或言語做某種諧趣幽默的解釋,就會收到風趣幽默的效果。例如,有位老師突然看見學生在教室里抽煙,這位老師并沒有當場責罵或體罰學生,也沒有列舉抽煙的危害勸學生不要抽煙,而是正話反說:“我想說說抽煙的好處。抽煙至少有四大好處:一是可防小偷,抽煙的人常常在深夜咳嗽,小偷怎敢上門?二是節省衣料,咳的時間長成了駝背,衣服可以做短一些;三是可演包公,從小就開始吸煙,時間長了,臉色黃中帶黑,演包公不要化妝;四是永遠不老,抽煙時間越長,壽命越短,活不到老就離開人世。請問你還想抽煙嗎?”這位抽煙的學生滿臉羞愧,趕緊把香煙滅掉了。這位教師采用正話反說的批評方式,委婉地表示言外之意,雖然沒有明說,那位抽煙的學生也一定會感到羞愧的。
四、靈活機智,化尷尬為和諧
課堂許多情境都是動態生成的,有許多情況是在教師預料之外,面對課堂上突如其來的與課堂教學內容無關的問題時,常常會讓教師不知所措,陷入難堪的境地。對于這些情況,教師可以用靈活的批評語,來保持學生學習的興趣與熱情,化尷尬為和諧。例如有位老師上課前發現一位男生在教室的黑板上涂鴉,給老師畫了一張“艷照”,此時,老師冷靜沉著,巧妙應對,并沒有當著全班同學挖苦那位在黑板上亂寫亂畫的學生。老師面對那位尷尬的男生溫和地說:“我觀察了一段時間,有位同學畫畫很好,字也寫得不錯,想必大家和我都有同感,這么好的才華不應該浪費,我建議請這位同學承包我們班的黑板報,大家說好不好?”惡作劇的男生紅著臉笑了,以后再也不在黑板上亂寫亂畫了。老師見機行事,對這位男生溫言撫慰,投其所好,對他可取之處加以表揚,這樣既保護了學生的自尊心,又達到了教育批評學生的目的。
(作者單位:廣西機電工業學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