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燕南+牟文婷
【摘 要】本文以視聽率數據為基礎,從受眾構成、行為、內容訴求、市場分布等方面分析比較了廣播聽眾與電視觀眾的不同,并對廣播聽眾的變化與收聽率測量的未來發展進行了簡要探討。
【關鍵詞】廣播聽眾 電視觀眾 收聽率 收視率 受眾調研
【中圖分類號】G223 【文獻標識碼】A
收聽率是繼收視率引入之后,我國廣電領域開展受眾測量和效果反饋的重要指標之一。目前我國收聽率調研市場上的數據提供商主要有三家公司,分別是央視-索福瑞、賽立信和尼爾森公司。迄今為止,央視-索福瑞在全國建立起了35個城市網及4個省網,監測449個廣播頻率。①賽立信也在全國設有70多個城市網和若干個省網,進行連續性收聽率調查,能夠提供600多個廣播頻率的收聽數據。②尼爾森則在國內20多個城市進行收聽率調查。目前,收聽率調研幾乎覆蓋了全國所有的省會城市、其他重要城市,以及若干省域市場,形成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收聽率調查市場。
與收視率調研相比,我國收聽率調研起步稍晚;測量方式倚重人工日記卡而非機器測量儀;以城市網為主,層次較少,規模略小。但是,收聽率對聽眾效果反饋的有效表達,對廣播廣告市場的杠桿和調節作用、對傳播管理決策的參考價值,正隨著廣電業市場轉型的日益深入而不斷強化。
廣播和電視同為大眾電子傳媒,具有跨界無形傳播的特點,只是訴諸受眾的聽覺和視覺不同。在視聽率調查中,兩者均以家庭戶為最后抽樣單元,調查對象則是家庭中10歲以上(廣播)和4歲以上(電視)家庭成員。現階段,盡管不少家庭已經擁有了兩臺及以上電視機,但電視仍然被更多地認為是一種家庭媒體,廣播則是個人媒體特征明顯,伴隨移動性較強,這一特點從日記卡收聽率調查中專門設置了“收聽地點”這個選項就可窺見一斑。近年來,廣播的戶外移動特征愈加突出,交通頻率不斷走強,動態適時性和地域化的節目內容吸引了一批以私家車主為主力的中青年群體。而電視方面,雖然網絡和移動收視發展迅猛,但電視的主戰場仍然被認為是在戶內,更適合家庭式收看,適合電視劇和綜藝節目那種情節性、話題性和合家歡式的收看。
不同的媒介個性影響著受眾的媒介接觸行為,廣播聽眾和電視觀眾的構成以及媒介接觸行為也呈現明顯的不同。本文擬以視聽率數據為依據,分析比較廣播聽眾與電視觀眾的不同特點和行為規律,并簡要探討聽眾的變化和收聽率調研的未來發展。
一、受眾構成:廣播聽眾比電視觀眾更偏向“男性、年輕、高學歷”
從受眾的構成來看,聽眾與觀眾略有不同。據央視-索福瑞2013年的收視率與收聽率調查(詳見圖1):性別上,聽眾中男性比例(52.8%)高于女性,而觀眾中男性與女性基本持平;年齡上,聽眾中25~44歲的中青年所占比例約為總體的四成,超過一半的聽眾年齡在45歲以下,其中15~24歲青少年所占比例比電視高1.3個百分點,25~44歲中青年所占比例比電視高約10個百分點;文化程度上,聽眾中高中文化程度者所占比例最大(35.6%),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者所占比例超過60%,而觀眾中初中文化程度者所占比例最大(38.0%),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者所占比例將近65%。
與電視觀眾相比,很顯然,廣播聽眾偏向“男性、年輕、高學歷”。如果結合收入因素,有超過四成的廣播聽眾收入在中高水平(2501元及以上),其中收入在5000元的聽眾所占比例將近7%,而電視觀眾收入分布則比較扁平,觀眾中收入超過2601元者僅11.5%,0~600元的低收入觀眾所占比例最高(17.0%)。③因收入涉及深層隱私,出于可以理解的原因,多數情況下,調查中的收入因素參考意義往往大于實際意義,加之收聽率與收視率調查中關于收入這一選項的劃分也略微不同,無法一一對應,但是僅就上述分析,不難得知,聽眾收入相對觀眾來說也更加“上檔次”。
廣播收聽具有個人化、移動化、伴隨性的特點,在融媒體時代收聽渠道日益多元化、現代化和互動化,越來越多的非老齡受眾尤其是中青年成為廣播的忠實聽眾。2013年賽立信媒介研究數據顯示,廣播的核心聽眾群年齡集中在25~34歲的中青年群體,占比達52.1%,較2012年略有上升。④相較之下,電視作為最大眾化的媒介,其核心觀眾群以中老年觀眾為主,雖然近年來致力于拓展年輕觀眾群,但是其年輕觀眾的流失現象依然十分明顯。
二、媒介接觸時長:廣播高端聽眾>電視一般觀眾
根據央視-索福瑞的數據,2013年廣播聽眾人均日收聽分鐘數為77分鐘,較2012年的81分鐘有所降低。⑤收聽量的降低,主要是家中收聽量減少,車上收聽量卻有所增加。戶外市場已經成為廣播的主要競爭領域。
全國電視觀眾人均日收看時長較廣播聽眾人均日均收聽時長多出一倍,但也呈現逐年下降趨勢。根據央視-索福瑞《2013中國電視收視年鑒》,2012年由于倫敦奧運會的舉辦,全國電視觀眾人均每日收視時長為169分鐘,較2011年略有上升,但仍低于2011年以前每年的人均收視時長。2013年人均收視時長再次下降,回落至2011年的水平線上。⑥
從聽眾細分方面,在保有老年聽眾市場基礎上,符合有車族特征的男性、偏年輕、中高收入人群的收聽時間更長。⑦賽立信在全國主要城市的調查發現,在細分人群中,男性聽眾人均每周收聽時間為112.3分鐘,比女性聽眾長5.2分鐘。在各年齡段中,25歲以下的青少年人群和55歲以上的老年人群的收聽時間較其他年齡段人士長。在個人月均收入方面,收入為3000至5000元的人士收聽時間較長,達121.4分鐘。⑧而在電視觀眾方面,人均收視時間則呈現女性多于男性、老年觀眾收視時間增長、中等學歷觀眾收視時間較長等特點。調查顯示,2012年中國女性觀眾人均每日收視時間為173分鐘,男性觀眾為164分鐘,女性比男性長9分鐘;65歲及55~64歲老年人群體的人均每日收時間分別為269和255分鐘,較前幾年均有提升;而初中文化程度的觀眾人均每日收視分鐘時間達到184分鐘,明顯高于其他學歷群體。⑨
三、走勢雙峰之差:收聽率<收視率
收聽率和收視率,一天中基本都會走出兩個峰值不等的波峰。由圖2可知,收聽率一天中的最高峰出現在早晨7:00~9:00,最高為14.54%,一般由晨起的中老年人群和上班族貢獻;傍晚17:00~19:00時段會走出另一波小高峰,10%上下,這個時段與下班車流的高峰期重合;其余大部分時段收聽率呈扁平狀分布。收聽率早晚高峰的差別不大,大約為2∶3,走勢相對平緩,也大致反映收聽較為分散,未形成強烈聚集的特點。再看收視率,一天中的最高峰出現在晚間19:00~23:00之間的“黃金時段”,最高為37.7%;午間時段出現另一個收視小高峰,收視率在15%上下;收視在整個白天時段處于較低水平,晚間黃金時段驟然凸高,晚間和午間高峰之間的差距約為1∶2.5;一天中收視走勢呈現一波一波持續蓄積沖高,到達頂峰后至夜間滑落的特征。
黃金時段(Prime Time)是一個從國外聽眾測量中誕生的概念。早期廣播的黃金時段也在晚間,但電視出現后,晚間黃金時段的主角被電視所取代,廣播的收聽高峰被擠出晚間,移師早晨。
就數值而言,收聽率小于收視率;就各自兩個高峰間的差距而言,仍是收聽率小于收視率,這一方面體現了廣播和電視之間的競爭關系,兩者對受眾吸引力的不同,導致受眾對兩種媒介需求的不同;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聽眾/觀眾在生活出行、作息規律方面的差別,并投射到其媒介行為中。廣播以適時動態的聽覺傳播見長,不少受眾是在伴隨著主任務的完成中收聽廣播,被附加的主行為變化不大,習慣性較強,一天中變化相對平緩;而電視在以視聽多手段傳播各種信息的同時,已經成為人們尋求娛樂放松的最主要媒體,偏好性較強,人們結束一天工作后容易在晚間時段集中收視。
四、受眾內容訴求:廣播以資訊為主,電視以娛樂為重
受眾對廣播和電視的內容訴求和偏好略有不同。廣播的資訊和音樂等內容較受聽眾歡迎,且聽眾收聽的主要頻率與其收聽的節目內容之間大體一致。2013年央視-索福瑞收聽率調查顯示,聽眾收聽的主要頻率類型有新聞綜合、交通、音樂和文藝頻率,與2012年相比變化不大;在節目類型上,生活服務類(包括交通)節目收聽份額在所有節目類型中占比最高(21.9%),超過五分之一;除“其他”外,以下依次是音樂、新聞/時事、文藝、社教等(見圖3)。廣播資訊類和音樂類節目所占收聽份額較高,主要因為這些節目適合伴隨性和移動性收聽,也符合早晚交通高峰期的收聽環境和受眾的內容需求。
相比之下,觀眾熱衷的電視內容更偏娛樂,且受歡迎的頻道類型與內容之間的關系,不如廣播那么一致和單純。在節目內容收視份額排行榜上,電視劇占絕對優勢(32.1%),新聞、綜藝緊跟其后(見圖4);但在頻道收視份額排行榜上,無論全國市場還是大多數地方市場,位列榜首的以綜合頻道居多,專業頻道少見。例如,央視一套長期名列收視份額前茅,其收視率最高的節目卻不一定是電視劇,觀眾觀看一套也不完全是收看電視劇;同樣的現象也多見于省級衛視,或許這是因為省級衛視一方面要滿足作為省級綜合性傳播窗口的指令性要求,另一方面又要走特色化路線以適應電視競爭的需要。
在衛視頻道收視份額前十排行中,湖南、江蘇、安徽、浙江等省級衛視也是常客,湖南衛視在某些時期和時段,甚至超過央視頻道。這些省級衛視多年來堅持走娛樂路線,在電視劇、綜藝領域不懈創新,為人們提供了豐富的娛樂養料。不難看出,電視的娛樂作用明顯高于廣播,廣播仍以交通、新聞等信息提供為主。
五、市場競爭格局:電視“市臺<省臺”, 廣播“省臺≯市臺”
在始于上世紀80年代初的“四級辦臺”方針指引下,我國廣電市場基本形成了中央、省、市、地(縣)電波信號層層相疊傘狀覆蓋的格局,各級電臺和電視臺有各自的傳播范圍和受眾群體,競爭主體亦來自中央、省、市電臺和電視臺。
電視競爭主要在兩個市場展開:其一是全國市場。由于每家省級電視臺均有上星頻道,理論上說它們都是全國性頻道,因而在全國市場上包括央視十幾個頻道在內,共有60多家衛視在爭奪收視大餅;中央電視臺以其多兵種、多頻道的集團優勢,占據約三分之一的份額。其二是省會城市市場。各類衛星頻道、省級臺尤其是其城市頻道、省會城市臺在這個含金量頗高的市場上展開廝殺,其結果是,大多數省級臺在收視份額上壓倒了省會城市臺,與十年前相比,力量對比可謂天翻地覆。導致這一現象的原因,基本上緣于內容競爭。省級臺兩線出擊,一方面上星加入全國競爭,參照系高端,水平提高快,相比央視端著架子,轉換更靈活;另一方面在當地省會城市市場,具有一定勢能,話語更強勢,省級臺民生節目比當地城市臺民生節目更受歡迎,兼之省級臺傳播范圍廣,廣告資源更豐富,在購買電視劇和節目制作方面實力更雄厚,令市級臺難以與之抗衡。
與電視不同,廣播是屬地化媒介。自電視取代廣播成為最大眾化媒體,廣播便逐漸向地域型、社區型媒體轉變。在地方城市市場,市級電臺相比省級電臺更具本土接近性,省級廣播頻率既沒有像省級衛視那樣伸向全國的傳播窗口和觸角,缺乏更高層的歷練,又缺乏市級電臺內容的“針對性”和“貼身性”,即使特供城市市場,內容在品質和特點上相比市級電臺優勢并不明顯;反觀市級廣播,圍繞本土經濟和地域文化做文章,以“接近性”優勢吸引聽眾,逐漸具備了與中央級、省級頻率一較高下的實力。
據賽立信媒介調查數據,2013年我國廣播收聽市場上,市縣級電臺在本地市場的競爭優勢明顯,省級電臺主要在一些省會城市市場領先,中央電臺憑借其全國覆蓋的優勢,保持10%左右的市場份額。⑩央視-索福瑞2013年收聽率數據也大體支持了這一結論,省級電臺在沈陽、哈爾濱、杭州、烏魯木齊、西安等省會城市市場份額超過50%,而市級電臺主要在一些城市(省會或非省會)市場,如濟南、佛山、大連、蘇州、常州、青島、廈門和寧波等,市場份額不僅超過了50%,更超過了70%。
六、結語:變化中的聽眾與變化中的測量
以上從視聽率數據出發,通過與觀眾的比較,分析了聽眾的不同特征和行為規律。近年來,隨著媒介生態和人們生活方式的嬗變,聽眾的媒介行為也在發生變化:
“身在家中,心在路上”——在家里收聽交通頻率,正成為一部分聽眾的收聽新習慣。在重慶、武漢、沈陽、天津等城市中,家中收聽廣播仍居主流,而聽眾最經常及最喜歡的廣播頻率排名中,交通廣播已經超越新聞、音樂等頻率位列第一。
“節目偏好,地域托底”——聽眾的節目類型喜好與地域文化習俗和社會環境相關聯。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線城市,新聞/時事類節目最受歡迎;當然,大城市也往往存在交通擁堵情況,尤其是北京聽眾,更依賴路況信息;“娛樂”氛圍深厚的長沙和“秦腔”歷史久遠的西安聽眾則更喜歡音樂類節目;而喜歡小品和相聲的沈陽和天津聽眾,文藝類節目排在前茅。
“新聞脫口秀,輕松話熱點”——時下廣播界興起了一股新聞娛樂脫口秀勁風,這些節目以輕松的方式傳播和解讀當下熱點問題,或提供信息,或答疑解惑,或風趣幽默,營造出一種交流的氛圍,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例如,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海陽現場秀》、江蘇電臺的《越說越開心》和杭州電臺的《交通快活人》等。這些節目之所以廣受歡迎,一方面是適應了現代人尤其是以中青年男性為主體的一些聽眾短時間內把握社會動態、捕捉熱點焦點的信息需求;另一方面,其輕松而非嚴肅的表達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繁忙工作的人們見縫插針地適當放松心情的內心渴望。
隨著新媒體尤其是智能手機、車載廣播等移動收聽工具的發展,廣播的多終端傳播及收聽特點愈加明顯,受眾的跨媒體使用特征也越來越突出。與此同時,傳統收聽率測量的主流方式日記卡法,由于每15分鐘一個記錄,刻度粗大,依賴人工操作,難免偏差,且反饋周期長,已經越來越難以滿足人們對受眾測量精準高效的要求。美國阿比創公司曾經研發出一種便攜式收聽測量儀(PPM),可以隨身攜帶,并能夠自動、精確地記錄人們的收聽廣播、收看電視和上網行為。不過,由于頻率和內容的識別需要傳播方配合加碼,加上成本較高,該測量儀目前只在歐美部分地區使用而未能廣泛普及。很顯然,要適應媒體融合時代聽眾或受眾測量的要求,還需要不斷探索,需要測量技術和手段的不斷創新,也需要整個內容傳播方的系統性配合。唯有如此,才有可能實現對受眾行為更精準、更快捷地了解和把握,也才可能實現在此基礎上的科學決策。
注 釋
①央視-索福瑞媒介研究簡介http://www.csm.com.cn/index.php/Home/SinglePage/index/cid/1.html。
②賽立信媒介研究公司簡介http://www.smr.com.cn/media.asp;引自黃學平主編《2013年中國廣播收聽市場年鑒》,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3年8月第1版,第1頁。
③央視-索福瑞媒介研究(CSM)2013收聽率數據(33城市)。
④⑧梁毓琳 《2013年中國廣播收聽市場分析》,中國廣播資訊網http://www.bpes.com.cn/zh-CN/displaynews.php?id=2444.
⑤央視-索福瑞媒介研究 《2013電視廣播視聽率基礎調查》分析。
⑥⑨陳若愚主編 《2013中國電視收視年鑒》,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第18頁、第20~21頁。
⑦王平 《2013年廣播收聽市場概況》,載《收聽研究》2014年第2期。
⑩賽立信媒介研究 《2013年中國廣播收聽市場分析》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d76c230101d9ja.html.
王平 《2013年廣播收聽市場概況》,載《收聽研究》2014第2期。
牟文婷 《2013年12城市廣播收聽偏好對比》,載《收聽研究》2014年第1期。
以上從視聽率數據出發,通過與觀眾的比較,分析了聽眾的不同特征和行為規律。近年來,隨著媒介生態和人們生活方式的嬗變,聽眾的媒介行為也在發生變化:
“身在家中,心在路上”——在家里收聽交通頻率,正成為一部分聽眾的收聽新習慣。在重慶、武漢、沈陽、天津等城市中,家中收聽廣播仍居主流,而聽眾最經常及最喜歡的廣播頻率排名中,交通廣播已經超越新聞、音樂等頻率位列第一。
“節目偏好,地域托底”——聽眾的節目類型喜好與地域文化習俗和社會環境相關聯。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線城市,新聞/時事類節目最受歡迎;當然,大城市也往往存在交通擁堵情況,尤其是北京聽眾,更依賴路況信息;“娛樂”氛圍深厚的長沙和“秦腔”歷史久遠的西安聽眾則更喜歡音樂類節目;而喜歡小品和相聲的沈陽和天津聽眾,文藝類節目排在前茅。
“新聞脫口秀,輕松話熱點”——時下廣播界興起了一股新聞娛樂脫口秀勁風,這些節目以輕松的方式傳播和解讀當下熱點問題,或提供信息,或答疑解惑,或風趣幽默,營造出一種交流的氛圍,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例如,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海陽現場秀》、江蘇電臺的《越說越開心》和杭州電臺的《交通快活人》等。這些節目之所以廣受歡迎,一方面是適應了現代人尤其是以中青年男性為主體的一些聽眾短時間內把握社會動態、捕捉熱點焦點的信息需求;另一方面,其輕松而非嚴肅的表達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繁忙工作的人們見縫插針地適當放松心情的內心渴望。
隨著新媒體尤其是智能手機、車載廣播等移動收聽工具的發展,廣播的多終端傳播及收聽特點愈加明顯,受眾的跨媒體使用特征也越來越突出。與此同時,傳統收聽率測量的主流方式日記卡法,由于每15分鐘一個記錄,刻度粗大,依賴人工操作,難免偏差,且反饋周期長,已經越來越難以滿足人們對受眾測量精準高效的要求。美國阿比創公司曾經研發出一種便攜式收聽測量儀(PPM),可以隨身攜帶,并能夠自動、精確地記錄人們的收聽廣播、收看電視和上網行為。不過,由于頻率和內容的識別需要傳播方配合加碼,加上成本較高,該測量儀目前只在歐美部分地區使用而未能廣泛普及。很顯然,要適應媒體融合時代聽眾或受眾測量的要求,還需要不斷探索,需要測量技術和手段的不斷創新,也需要整個內容傳播方的系統性配合。唯有如此,才有可能實現對受眾行為更精準、更快捷地了解和把握,也才可能實現在此基礎上的科學決策。
注 釋
①央視-索福瑞媒介研究簡介http://www.csm.com.cn/index.php/Home/SinglePage/index/cid/1.html。
②賽立信媒介研究公司簡介http://www.smr.com.cn/media.asp;引自黃學平主編《2013年中國廣播收聽市場年鑒》,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3年8月第1版,第1頁。
③央視-索福瑞媒介研究(CSM)2013收聽率數據(33城市)。
④⑧梁毓琳 《2013年中國廣播收聽市場分析》,中國廣播資訊網http://www.bpes.com.cn/zh-CN/displaynews.php?id=2444.
⑤央視-索福瑞媒介研究 《2013電視廣播視聽率基礎調查》分析。
⑥⑨陳若愚主編 《2013中國電視收視年鑒》,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第18頁、第20~21頁。
⑦王平 《2013年廣播收聽市場概況》,載《收聽研究》2014年第2期。
⑩賽立信媒介研究 《2013年中國廣播收聽市場分析》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d76c230101d9ja.html.
王平 《2013年廣播收聽市場概況》,載《收聽研究》2014第2期。
牟文婷 《2013年12城市廣播收聽偏好對比》,載《收聽研究》2014年第1期。
以上從視聽率數據出發,通過與觀眾的比較,分析了聽眾的不同特征和行為規律。近年來,隨著媒介生態和人們生活方式的嬗變,聽眾的媒介行為也在發生變化:
“身在家中,心在路上”——在家里收聽交通頻率,正成為一部分聽眾的收聽新習慣。在重慶、武漢、沈陽、天津等城市中,家中收聽廣播仍居主流,而聽眾最經常及最喜歡的廣播頻率排名中,交通廣播已經超越新聞、音樂等頻率位列第一。
“節目偏好,地域托底”——聽眾的節目類型喜好與地域文化習俗和社會環境相關聯。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線城市,新聞/時事類節目最受歡迎;當然,大城市也往往存在交通擁堵情況,尤其是北京聽眾,更依賴路況信息;“娛樂”氛圍深厚的長沙和“秦腔”歷史久遠的西安聽眾則更喜歡音樂類節目;而喜歡小品和相聲的沈陽和天津聽眾,文藝類節目排在前茅。
“新聞脫口秀,輕松話熱點”——時下廣播界興起了一股新聞娛樂脫口秀勁風,這些節目以輕松的方式傳播和解讀當下熱點問題,或提供信息,或答疑解惑,或風趣幽默,營造出一種交流的氛圍,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例如,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海陽現場秀》、江蘇電臺的《越說越開心》和杭州電臺的《交通快活人》等。這些節目之所以廣受歡迎,一方面是適應了現代人尤其是以中青年男性為主體的一些聽眾短時間內把握社會動態、捕捉熱點焦點的信息需求;另一方面,其輕松而非嚴肅的表達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繁忙工作的人們見縫插針地適當放松心情的內心渴望。
隨著新媒體尤其是智能手機、車載廣播等移動收聽工具的發展,廣播的多終端傳播及收聽特點愈加明顯,受眾的跨媒體使用特征也越來越突出。與此同時,傳統收聽率測量的主流方式日記卡法,由于每15分鐘一個記錄,刻度粗大,依賴人工操作,難免偏差,且反饋周期長,已經越來越難以滿足人們對受眾測量精準高效的要求。美國阿比創公司曾經研發出一種便攜式收聽測量儀(PPM),可以隨身攜帶,并能夠自動、精確地記錄人們的收聽廣播、收看電視和上網行為。不過,由于頻率和內容的識別需要傳播方配合加碼,加上成本較高,該測量儀目前只在歐美部分地區使用而未能廣泛普及。很顯然,要適應媒體融合時代聽眾或受眾測量的要求,還需要不斷探索,需要測量技術和手段的不斷創新,也需要整個內容傳播方的系統性配合。唯有如此,才有可能實現對受眾行為更精準、更快捷地了解和把握,也才可能實現在此基礎上的科學決策。
注 釋
①央視-索福瑞媒介研究簡介http://www.csm.com.cn/index.php/Home/SinglePage/index/cid/1.html。
②賽立信媒介研究公司簡介http://www.smr.com.cn/media.asp;引自黃學平主編《2013年中國廣播收聽市場年鑒》,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3年8月第1版,第1頁。
③央視-索福瑞媒介研究(CSM)2013收聽率數據(33城市)。
④⑧梁毓琳 《2013年中國廣播收聽市場分析》,中國廣播資訊網http://www.bpes.com.cn/zh-CN/displaynews.php?id=2444.
⑤央視-索福瑞媒介研究 《2013電視廣播視聽率基礎調查》分析。
⑥⑨陳若愚主編 《2013中國電視收視年鑒》,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第18頁、第20~21頁。
⑦王平 《2013年廣播收聽市場概況》,載《收聽研究》2014年第2期。
⑩賽立信媒介研究 《2013年中國廣播收聽市場分析》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d76c230101d9ja.html.
王平 《2013年廣播收聽市場概況》,載《收聽研究》2014第2期。
牟文婷 《2013年12城市廣播收聽偏好對比》,載《收聽研究》2014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