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澤林++++郭會彩
摘要:社區德育課程資源開發對學生的成長有著重大影響。過去社區德育課程資源開發中,公民教育內容重視不夠,科學系統的課程資源開發體系尚未建立,學校主體意識缺失,學校與社區缺乏有效的協作。將來將加強公民教育內容,注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突出學校與社區協作,加大信息技術應用。
關 鍵 詞 社區德育;課程資源開發;公民教育
作者簡介 李澤林,西北師范大學西北少數民族教育發展研究中心,副教授;郭會彩,西北師范大學西北少數民族教育發展研究中心,碩士研究生
社區德育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是深入推進基礎教育課程的主要環節,也是加強學校和社區聯系的重要途徑。將社區德育課程資源納入學校課程體系,對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一、社區德育課程資源的內涵
“社區”源于拉丁語,意思是親密伙伴的關系或共同的東西。1887年,德國社會學家滕尼斯在《社區與社會》一書中,首次使用“社區”一詞并用于社會學。20世紀20年代,美國學者查爾斯羅·密斯將《社區與社會》中的“社區”譯為“Community”,有共同性、社群性、聯合或社會生活、地域性等意。1933年,費孝通等人將Community譯為“社區”,將社群性、地域性兩個意義融入一詞。
社區德育課程資源是指社區內在一定程度上能夠規定、制約、影響青少年學生政治思想道德品質的所有資源。[1]社區德育課程資源具有社會性、動態性、公益性、教育性等特點。
二、改革開放后社區德育課程
資源開發的歷史進程
(一)萌芽階段(1977—1986年)
我國社區德育課程資源開發起步較晚。1977年我國恢復高考后,社區德育課程資源開發進入萌芽階段。此時的社區德育課程資源開發主要是以校外社區宣傳、活動等方式進行,還難以滿足學生適應社會、服務社會的要求。
(二)起步階段(1986—1992年)
1986年,上海市真如中學率先成立了連接學校與工廠的“社會教育委員會”。之后,這種學校與企業共建教育的模式開始興起。1988年,《中共中央關于改革和加強中小學德育工作的通知》出臺,提出“逐步建立社區教育委員會一類的社會組織,以組織、協調社會各界支持、關心學校工作,優化社會教育環境”。這是國家在公開政策文本中第一次出現“社區教育”概念,標志著社區教育的興起。同年,上海市閘北區的部分街道成立“社區教育委員會”,并很快在全區普及。
在這一階段,社區教育以學校為主導,以青少年為教育對象,以思想品德為主要教育內容,其目標是支援和強化學校德育。該階段有代表性的著作有袁采的《上海社區教育的實踐和認識》、葉立安的《社區教育新探》以及黃利群的《社區教育概論》等,其研究主要集中在探討社區教育的概念、內涵、實質、組織管理及運行機制,社區教育的發展背景和理論依據,學校、街道、家庭德育的合作及一體化,以及教育改革與社區教育的關系等方面。[2]
(三)發展階段(1993—2000年)
1993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了《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提出“支持和鼓勵中小學同附近的企業事業單位、街道或村民委員會建立社區教育組織……探索出符合中小學特點的教育與社會結合的形式”。1994年,《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學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見》進一步提出“動員、組織、協調社會各方面力量支持學校做好德育工作”。社區教育進入以“全員、全程、全方位”為發展取向和特點的新型發展階段。[3]社區德育課程資源的開發也得到了蓬勃發展。
在該階段,社區教育對象不再僅限于青少年,而是擴展到社區的全體成員,教育目標也從提高青少年道德水平轉向提高全體社區成員個人素養,呈現出全員化的特點,社區德育課程資源開發開始注重地域性、開放性、可持續性等基本原則。[4]該階段研究成果主要有黃云龍的《社區教育基礎》、葉立安的《社區教育簡明教程》、北京市人民政府文教辦公室主編的《北京社區教育》、魯潔的《德育社會學》以及班華的《現代德育論》等。另外,厲以賢、黃云龍以及葉忠海等研究者對社區教育的本質、社區教育的推行、學校和社區的溝通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研究,社區教育內容向人的精神領域拓展,出現了社區教育與德育一體化的趨勢。
(四)深化階段(2001—現在)
伴隨著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全面啟動,社區教育也進入深化發展的階段,《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明確提出:“積極開發并合理利用校內外各種課程資源。學校應充分發揮圖書館、實驗室、專用教室及各類教學設施和實踐基地的作用,廣泛利用校外的圖書館、博物館、展覽館、科技館、工廠、農村、部隊和科研院所等各種社會資源以及豐富的自然資源,積極利用并開發信息化課程資源。”這為社區教育的深化發展提供了政策保障,也為社區德育課程資源進課堂創造了條件。
在這一階段,社區教育主要是學校通過服務社區去拓展學生“第二課堂”來進行。在利用社區資源、優化學校周邊環境的同時,社區也在利用學校的資源積極拓寬社區教育的深度和廣度,并以創建終身教育體系為目標,著力構建學習型社區。[5]社區教育認知、陶冶、調節、規范和保障等方面的功能等到了更好的發揮。[6]該階段研究成果呈現出百花齊放的態勢,其中有代表性的成果有桑寧霞的《社區教育概論》、厲以賢的《社區教育原理》、葉忠海的《21世紀初中國社區教育發展研究》、魯潔的《道德教育的當代論域》、朱小蔓的《道德教育論叢》、檀傳寶的《學校道德教育原理》等,凸顯出社區德育資源相關研究的閾限更加明晰、開發途徑更加廣闊、與學校的關系更加密切等特點。
三、社區德育課程資源開發中
存在的問題
盡管我國社區德育課程資源開發正在深化,但也存在一些突出的問題。
(一)公民教育內容尚未得到應有的重視
從社區德育課程資源開發的內容來看,社區德育課程資源的開發主要包括社區文化資源和人力資源兩方面的開發。[7]社區資源開發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學生作為未成年公民參與社區資源開發的需要、價值取向與實踐體驗,缺乏公民教育與學生所處生活、社會的銜接與融合,缺乏社區德育課程資源對公民生活的關注。[8]
(二)科學系統的社區德育課程資源開發體系尚未建立
我國目前從事社區德育課程資源開發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的多是工作在社區和學校教育的一線人員,他們囿于水平的限制,對社區德育課程資源開發過程中形成的比較有特色的新思想、新方法、新模式,只是因事就事簡單地總結,缺乏整體性思考,無法上升到理論高度。這就妨礙了全面、系統、科學的社區德育課程資源開發體系的構建。
(三)學校開發社區德育課程資源的主體意識缺失
學校開發社區德育課程資源,學校應該充當組織者的角色。但是一些學校把社區德育課程資源開發當作其他人的事兒,不積極,不主動。而且,一些學校把社區德育課程資源開發過程當成了簡單的堆積資料、編教材的過程,忽視了課程編制的基本原理與方法,忽視了信息技術手段在社區德育課程資源開發中的應用。
(四)學校與社區缺乏有效的協作
社區德育課程資源是非常豐富的。學校與社區在社區德育課程資源開發中,完全可以發揮各自的優勢,在共享中互補。遺憾的是,現實中學校與社區的交往與協作非常不足,還存在很多脫節的地方。一方面,學校不能走近社區活化德育課程,使德育課程遠離了學生的生活世界。另一方面,社區的德育資源也難以進入學校,導致社區德育課程資源基本處于閑置狀態。
四、社區德育課程資源開發的未來展望
(一)公民教育內容將不斷加強
社會的轉型與市場經濟的逐步成熟在呼喚具有獨立人格的公民。因此,公民教育已經成為我國學校德育的重要內容。[9]這就要求在社區德育課程資源開發的過程中,注重公民參與意識與實踐能力的培養,構建公民教育社區實踐模式,以學校和社區為活動范圍,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和社區工作人員作為活動的引導者,通過參與體驗社區服務工作,激發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幫助他們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成為有責任、有信心、有能力的公民。
(二)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將成為社區德育課程資源開發的主旋律
長期以來,社區德育課程資源開發因為缺失統領性的價值觀念使得系統性不強,科學性有待提高。2013年1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見》,以“中國夢”為價值導向,以青少年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踐行為主旨,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價值目標、價值取向和價值準則,從國家、社會和公民三個層面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等內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社區德育課程資源開發提供了思想指南,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也必將成為社區德育課程資源開發的主旋律。
(三)社區“大德育”課程資源意識日漸形成
德育內容的廣泛性與德育形式的多樣性使學校內部的德育課程資源遠遠不能滿足學生的需要,這就要求學校依托社區的各種力量與場所,充分挖掘社區的各種德育課程資源。社區的圖書館、博物館、兒童樂園以及社區內的人文景觀,社區內占主導地位的文化傳統、思想觀念、道德規范,社區的名人、社區的榜樣人員、離退休干部等,都是德育課程資源。所以,必須樹立社區“大德育”課程資源意識,為學校文化培育貢獻力量。
(四)學校與社區和諧共生的德育課程資源開發機制逐步建立
學校與社區的協作是學校德育未來發展的新走向。“學校不應是游離于社區文化的孤島,它應主動與社區架設各種橋梁。”[10]學校與社區應該是和諧共生的關系。這就要求學校積極與社區人員溝通與交流,了解他們的想法,聽取他們的意見,建立長期的互動機制,共同開發和利用社區資源。
(五)信息技術的作用凸顯
當前,信息技術在人們的生活與交往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并影響著人們的認知與生活。學校在社區德育課程資源開發過程中,不可避免要利用信息技術。學校可以通過組建一個內涵豐富、文化多元、結構嚴謹、關系協調、德育效果良好的德育網絡,連接學校、家庭、社會(社區)等三方面德育資源和德育力量,在學校德育中日益形成一個相互作用、不斷協調的網絡體。[11]
參考文獻:
[1]劉守旗.社區德育資源的價值及其開發[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社科版,1994(3):9-11.
[2]吳遵民.我國當代社區教育研究的歷史回顧與展望[J].遠程教育雜志,2011(6):9-13.
[3]葉忠海,朱濤.社區教育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21.
[4]唐亞豪.論社區德育工作中應把握的幾個原則[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05,4(3):63-65.
[5]檀傳寶,班建武.實然與應然:德育回歸生活世界的兩個向度[J].教育研究與實驗,2007(2):1-4.
[6]盧波.社區德育的功能及其特征[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29(2):92-95.
[7]李松林.我國社區教育研究的歷史回顧及方法論思考[J].成人教育,2004(10):34-35.
[8]蔡禾.社區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20.
[9]秦永芳,現代德育課程資源開發論[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2008:23.
[10]鐘嵐雨.社區文化與學校德育的關系[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教育版,2001,30(4):82-85.
[11]班華.現代德育論[M].合肥:安徽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0.
責任編輯/劉 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