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一 初中教師主動與學生進行課外交流意愿強烈,七成多教師經常主動與學生課外交流,九成多教師能積極應對學生主動發起的課外交流。
發現二 初中教師課外交流對象多為需要更多關注的學生,如問題學生、課堂參與度低的學生。
發現三 初中教師與學生課外交流內容比較狹窄,主要是學習。
發現四 初中教師對師生課外交流意義認識到位,但行動不到位,影響因素主要是時間和班額。
發現五 初中教師與學生課外交流以積極體驗為主,大多數教師與學生能互相信賴,成為朋友。
一、問題與方法
初中階段是學生從童年期向青年期的過渡時期。這一階段的學生依賴性和獨立性、幼稚性和成熟性并存,他們特別需要教師的關心與指導。師生課外交流是教師對學生進行關心和指導的重要途徑,對建構和諧師生關系、促進學生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本調查從初中師生課外交流意愿、交流內容、交流方式、交流認知等方面著手,了解師生課外交流狀況,發現存在的問題,以促進師生課外交流更好地進行。
調查對象為374名初中教師,分別來自東部的北京市、山東省,中部的河北省,西部的陜西省、重慶市和寧夏回族自治區等六個地區。發放問卷374份,回收有效問卷344份,問卷有效率為92.0%。在有效問卷中,教師分布為:東部地區144名,中部地區136名,西部地區64名;城市30名,農村314名;男性129名,女性214名,缺失1名。使用SPSS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
二、結果與分析
(一)教師主動與學生課外交流意愿強烈
1. 七成多教師經常主動與學生課外交流
就“您主動找學生課外交流的次數多嗎”問題,20.0%的教師選擇“非常多”,51.5%的教師選擇“比較多”,23.0%的教師選擇“一般”,4.3%的教師選擇“比較少”,1.2%的教師選擇“非常少”。教師主動與學生交流在區域、性別、任教學段、學歷、年齡和教齡方面差異均不顯著,但在職稱方面差異顯著,F(5,334)=2.870,p<0.05。三級教師與學生交流主動性最高,其次是正高級教師,最低是高級教師。三級教師與學生交流主動性高,是因為他們處于職業生涯山腳,需要更多、更好地了解學生的學習需求和個性特點,方能應對日常教育教學的挑戰。正高級教師與學生交流主動性高,可能是因為他們處于職業生涯頂峰,對教育教學輕車熟路,有時間和學生進行交流。高級教師與學生交流主動性不強,可能是因為他們正處在職業生涯半山腰上,單是課堂教學已經忙得團團轉,加之職業倦怠感凸顯,所以與學生課外交流少。
2. 九成多教師能積極應對學生主動發起的課外交流
就“學生來找您課外交流時,您會怎么樣”問題,59.2%的教師選擇“認真傾聽”,36.9%的教師選擇“積極詢問”,1.5%的教師選擇“說不清”,2.4%的教師選擇“平淡接受”,沒有教師選擇“不理不睬”。總體來看,絕大多數教師都能積極應對學生主動發起的課外交流。
3. 教師主動交流意愿高于學生
就“通常情況下,是學生主動找您交流多還是您主動找學生交流多”問題,49.4%的教師選擇“學生主動少,我主動多”,12.2的教師選擇“學生主動多,我主動少”,26.5%的教師選擇“都很多”,2.3%的教師選擇“都很少”,9.6%的教師選擇“都一般”。學生與教師主動交流意愿低,主要是怕的心理在作怪,如怕教師不高興,怕教師不喜歡自己,等等。
(二)教師課外交流對象多為需要更多關注的學生
1. 教師與紀律差的學生交流較多
就“問題學生中,您與哪類學生課外交流較多”問題,32.7%的教師認為是“紀律差的學生”,18.6%的教師認為是“成績差的學生”,6.9%的教師認為是“和同伴關系差的學生”,23.5%的教師認為是“心理狀況差的學生”,18.3%的教師選擇“其他”。教師與紀律差的學生課外交流最多,是出于維持紀律的需要。良好的學校紀律是教育教學順利開展的前提。
2. 教師與課堂參與不積極的學生交流較多
就“就學生課堂表現而言,您與哪類學生課外交流較多”問題,12.9%的教師選擇“課堂參與一點兒也不主動的學生”,36.2%的教師選擇“課堂參與不主動的學生”,12.0%的教師選擇“課堂參與一般的學生”,34.0%的教師選擇“課堂參與主動的學生”,4.9%的教師選擇“課堂參與非常主動的學生”。師生課外交流是課堂教學的必要延伸,教師在課外交流中關注課堂參與度低的學生,是了解學生學習困難,改進教學的需要。
(三)教師與學生課外交流最多的是學習方面
1. 教師與學生課外交流最多的是學習
就“您主動找學生交流最多的內容是什么”問題,60.1%的教師選擇“學習方面”,5.4%的教師選擇“生活方面”,4.7%的教師選擇“同學交往方面”,18.4%的教師選擇“心理問題方面”,11.4%的教師選擇“理想信念方面”。教師與學生課外交流最多的是學習,是當前過分重視考試分數的結果。
2. 學生找教師課外交流最多的也是學習
就“學生主動找您交流最多的內容是什么”問題,56.0%的教師選擇“學習方面”,12.1%的教師選擇“生活方面”,15.2%的教師選擇“同學交往方面”,13.3%的教師選擇“心理問題方面”,3.4%的教師選擇“理想信念方面”。學生和教師一樣,交流最多的還是學習。
(四)教師對師生課外交流意義認識到位,但行動不到位
1. 幾乎所有教師都認為師生課外交流有意義
就“您對師生課外交流的意義如何看”問題,50.8%的教師選擇“非常有意義”,47.2%的教師選擇“交流有意義”,2.0%的教師選擇“意義一般”。幾乎所有教師都能認識到師生課外交流的重要意義。
2. 教師與學生課外交流最大的障礙是時間和班額
就“您與學生進行課外交流時間少,原因是什么”問題,57.0%的教師認為“沒有時間”,22.3%的教師認為“班額大”,18.0%的教師認為“僅上課就夠累了”,1.5%的教師認為“與學生交流是班主任的事”,1.2%的教師表示“不愿意接近學生”。當前教師工作量大,課堂教學任務重,使得教師難以與學生進行深入的課外交流。
3. 教師主動學習師生交流知識的較少
就“您平時接觸或學習有關師生交流方面的知識多嗎”問題,5.3%的教師選擇“非常多”,34.0%的教師選擇“比較多”,41.1%的教師選擇“一般”,17.3%的教師選擇“比較少”,2.3%的教師選擇“非常少”。教師主動學習師生交流知識的較少,主要是教育教學任務應付不過來、時間緊造成的。
(五)教師與學生課外交流以積極體驗為主
1. 大部分教師與學生能互相信賴
就“交流中,您信任學生嗎”問題,13.4%的教師選擇“非常信賴”,67.7%的教師選擇“比較信賴”,12.8%的教師選擇“說不清”,5.8%的教師選擇“比較不信賴”,0.3%的教師選擇“一點兒也不信賴”。總體來看,教師比較信賴學生。
就“交流中,您感覺學生信賴您嗎”問題,10.8%的教師選擇“非常信賴”,74.3%的教師選擇“比較信賴”,9.9%的教師選擇“說不清”,4.7%的教師選擇“比較不信賴”,0.3%的教師選擇“一點兒也不信賴”。總體來看,學生是信賴教師的。
2. 八成多教師認為能夠與學生成為朋友
就“您覺得教師能成為學生的朋友嗎”問題,42.2%的教師選擇“完全可能”,40.0%的教師選擇“比較可能”,14.0%的教師選擇“一般”,2.6%的教師選擇“有點兒不可能”,1.2%的教師選擇“完全不可能”。差異檢驗表明,不同性別的教師在與學生做朋友可能性的認識上有顯著差異,t(341)=-2.914,p<0.01。女教師認為與學生成為朋友的可能性比男教師要高。這是由于女教師更加細心和有耐心,容易察覺到學生的細微變化,也易于與學生建立起更加親密的關系。
三、討論與建議
1. 師生課外交流應該由補救型走向補救型與預防型并重
調查顯示,教師與紀律差、課堂參與度低的學生課外交流更多,教師不是從把握學生學習需求、預防問題發生等角度出發與學生進行交流。這說明教師與學生課外交流多為補救型,即遇到問題后,通過交流解決問題,而對于提前了解學生學習需求、預防問題發生等預防型的交流較少。其實,教師與學生課外交流不僅是課堂教學的重要補充,還是常規教育教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與學生課外交流,不但可以解決課堂遺留問題,而且可以通過課外交流更深入地了解學生的特點、需求和狀況,為進一步提高教育教學水平奠定基礎。因此,教師應將師生課外交流視為教育教學的“必需品”,而不是“附屬品”,這樣才能切實加強師生課外交流。
2. 教師與學生交流內容比較單一,教師應該關注學生全面發展
調查顯示,師生交流最多的內容是學習。學生應以學習為主,師生課外交流學習無可厚非。但是,學生的發展是全方位的,學生除了需要增長知識外,也需要增強人際溝通能力,提高心理素質等。所以,教師與學生課外交流,不僅要關心學生學習,還要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個性特征、社會性發展等。
3. 教師對師生課外交流認識高于行動,需從行動上加強
調查顯示,大多數教師都能意識到師生課外交流的重要意義,但是對于主動加強和改善師生課外交流的行動還不夠。當然,這可能與教師沒有時間和班額較大等客觀因素有關。建議教師在充分認識師生課外交流重要意義的基礎上,加強相關知識、技能和案例的學習和吸收,進一步完善交流方式,拓展交流內容,擴大交流對象覆蓋面等,從而加強與學生之間的課外交流。
【李新翠,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教師發展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
責任編輯/劉 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