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燕
內容摘要:本文分別從教學設想、教學過程等幾個方面來進行《虞美人》的教學設計。以期達到將學生帶入學習情境中,更好地把握詞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詞作所呈現的藝術風格的效果。
關鍵詞:《虞美人》 教學設想 教學過程
教學設想
按照朗讀、分析、再創作的步驟展開對本詞的學習,力求聲情并茂地將學生帶入學習的情境,理解把握李煜的思想感情,感受李煜詞的藝術風格。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一個細雨蒙蒙陰云低垂的早晨,一座金碧輝煌而又氣氛肅殺的宮殿,一個淚眼朦朧面容蒼白的君主。佛,他拜過了;契丹,他也求過了,眼見著亡國被俘的命運是逃不掉了。在這花園般美麗的古都金陵即將沉陷于敵國鐵蹄之下的時候,這位“生于深官之中,長于婦人之手”的風流天子,緩緩地站起身來,脫去穿在身上15年之久的那件金光閃閃的龍袍,肉袒負荊,出城跪降。隨后,在宋兵的辱罵聲中,一路嗚咽,北上東京。緊接著就是被囚禁,只能日夕以淚洗面。雖被封為“違命侯”,但最后的命運還是在他過完41歲生日的那天晚上,面對一彎殘月,他慢慢轉過身去,遠眺南方他那無法看到的“三千里地山河”。失落的、冰涼的眼淚打在他的手臂上,他再也無法整理這多年積累的愁緒,吟唱了一曲最為絕望的詩歌,喝完宋太宗賜來的毒酒,倒地而亡。
二、朗讀指導
1.學生逐個朗讀,其他學生評價
重點指導節奏、輕重讀、語調、情感等
2.聽朗讀錄音
3.學生模仿錄音,有感情地齊聲朗讀全詞
三、詞作分析
1.全詞的感情基調是哪個字?
明確:“愁”
2.全詞圍繞“愁”字,寫了哪些內容?
明確:春花秋月,往事,小樓的東風,故國,雕欄玉砌,朱顏,一江春水。
3,學生自由朗讀,找出自己最喜歡的語句進行賞析,并闡述理由。
學生自由發言階段重點分析以下幾個問題:
(1)“春花秋月”本是美好的事物,作者為什么希望它早點結束?
提示:李煜降宋后被封為“違命侯”,過著囚徒般的生活,他對人
生已經絕望,所以見了“春花秋月”的無盡無休反而覺得
厭煩,奇語劈空而下,問得很奇,卻又在情理之中,語言
率真直白。
(2)“往事知多少”作者會想起哪些往事?
提示:“往事”包括兩方面的內容:錦衣玉食,后宮佳麗,“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尊榮等;精神層面諸如快樂、尊嚴、自由,甚至生存的安全感。從“春花秋月”的實寫轉入對“往事”的回憶之中,成了虛寫。
(3)“小樓昨夜又東風”的“又”字表達了怎樣的情感?
提示:“又東風”點明他歸宋后又過了一年,時光在不斷地流逝,
季節的變化引起他無限的感慨,感慨人的生命隨著花謝月
殘而長逝不返,感慨復國之夢隨著花謝月圓而逐漸破滅。
從“小樓”“東風”的實景轉入“故國”的虛景之中。
(4)“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中將愁緒比作“一江春水向東流”有何妙處?
提示:“一江春水向東流”以水喻人,顯示出愁思如春水一瀉千里,
又如春水之不舍晝夜,長流不斷,無窮無盡。中國地勢西高東低,江水滾滾向東,奔騰不息。春天為水漲之際,向東流的春水自然更加汪洋恣肆,這里寫出了愁緒的綿密,將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真切感人。
(5)本詞寫了哪些愁緒?
提示:往事之哀、亡國之痛、物是人非、“一江春水向東流”的愁緒。
4.“愁”字可以概括本詞的思想感情,哪個字可以概括本詞的內容?
明確:“改”。
提示:一切愁緒皆因“改”而發生。改變的不僅僅是人的朱顏,還有人的感受,人的地位。
5.在前面分析的基礎上概括本詞的藝術特色
a語言自然率真;
b起伏跌宕的筆法,虛實結合;
c將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真切感人。
6.拓展閱讀《烏夜啼》
學生小組討論交流
投影:主人公留戀故土家園。責怪春紅離去太匆忙,林花、春紅比喻被俘以前的宮廷享樂生活,“朝來寒雨晚來風”形容風雨來得太頻繁,使得好景不長。“水長東”象征人生長恨。比喻中夾雜著議論,看上去覺得互不相關,讀完了又覺得血肉相連,有景有情,如泣如訴,把一個喪失自由而又無可奈何的亡國之君形象鮮明地展現在讀者面前。
7.學生再創作
為《虞美人》譜曲,選擇現代流行音樂的曲子填上《虞美人》的詞,要求能唱出李煜的心聲。
總結全文
在鄧麗君《虞美人》歌曲中投影呈現繆塞名句:“最美麗的詩歌是最絕望的詩歌,有些不朽篇章是純粹的眼淚。”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