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萍 牛寧
內容摘要:每一民族都有著自己不同的社會文化內容,語言是其文化的主要承載媒介。本文探討了語言與文化的關系,闡述了文化介紹在外語教學中的作用,討論了外語教學中文化介紹的方法及內容。
關鍵詞:外語教學 文化學習的意義 文化學習的途徑
學習一門外語只學單詞語法,而不了解句子的語境是掌握不好所學的語言的真正含義的。語言本身就是一種文化現象,它是文化的載體,也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二者緊密相連、不可分割。上世紀初美國語言學家就論述了,語言有一個環境,它不能脫離文化而存在,不能脫離社會繼承下來的傳統和信念。語言和文化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的關系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進行交際時表現的較為明顯,要真正掌握一種語言就必須了解這種語言的特定社會背景,否則就沒有真正掌握這種語言。不了解文化在交際過程中會不可避免地遇到文化障礙。
通常來說,學生在交際中所犯的文化錯誤往往是因為缺乏文化意識。學習語言的過程就是認識文化的過程。Brown(2002)認為語言學習者失敗的原因很多,而沒有把文化學習和語言學習有機的結合起來,不考慮文化因素是失敗的重要原因。
1.文化及其意義
正如英國學者R.williams(1961)把文化總結為:文化的理想性——這種類別的定義之中,文化被解釋為一種具有絕對和世界性價值的人類完美狀態與過程。文化的紀錄性——文化被解釋為人類智慧與創造的主體、詳盡地記錄了人類過去的思想與經驗。文化的社會性——文化被描述為一種特別的生活方式,這種方式代表了在習俗日常行為中特定的意義和價值觀。既然文化可以分為知識文化和交際文化,教學中教師要做到既不放棄知識文化的積累又要加強交際文化的導人。
在美國的外國留學生常常感到美國人講話靠不住,說是要邀請吃飯,結果等了很久還是沒兌現。有人調查這種現象,發現問題出在外國學生對于美國英語的講話規則不了解。社會語言學家專門就這個題目做了研究分析,究竟客氣話和正式的口頭邀請在語言的使用上有什么區別。他們發現,正式邀請比客氣話要具體的多,一般來說邀請需要包括時間、地點。對課文的講解,教師不能只停留在語言符號的表層,還應向學生傳授語言符號下面的深層文化,只有這樣學生對西方文化的認識才會從文化知識過渡到文化意識。
文化教學的的內容涉及到與詞語有關的文化,與篇章有關的文化,與交際環境有關的文化以及與非語言交際有關的文化。
2.文化學習的途徑
首先,教師應該結合所學教材內容對相關的文化知識加以注釋,尤其是對一些特殊的描寫以及特定含義的注釋,有助于學生掌握得體的交際文化,做到語言知識講到哪里,文化知識詮釋到哪里,這種方法比較靈活。如歷史性的課文要進行補充一定的時間、地點、政治背景的內容。
其次,教師應該結合課堂教學融入相關的文化知識,利用課前幾分鐘,講解主要涉及的英美國家的主要知識,尤其是文化差異方面的知識。
教師還應該用實踐的方法結合教學內容讓學生改編對話進行表演,使學生身臨其境的感受語言和文化,同時注意其中有意義的文化細節,提高對文化的敏感性和意識。
教學中通過對比兩種文化的差異來導入文化。如對比英美人和中國人對恭維和謙虛的不同反應,對比不同國家兩個民族對家族關系稱謂的區別;送禮、宴請、招待的方法和方式。讓學生既了解了英美人的風俗習慣,又知道了本民族的習俗。利用這種比較來更好地理解語言的真正用意。交際文化的傳授應該從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人手,教師主要向學生講述英漢常用語在語言形式和風俗禮儀方面的差異。使英語教學更加高效。
另外,當談到歷史劇、文學小說的作品時,對人物的刻畫、背景及性格的描寫,進行專門講解,否則學生不了解故事發生的政治背景,很難準確體會故事中主人翁心理變化過程。利用各種圖片可以說明某一個“文化現象”或具體操作通過圖片學生可以對此運動得到更直觀的認識。
最后,我們還應該定期、限時、有的放矢結合某一章節進行一次或系列性的講座。每門課都是由一系列相關的專題組成。文化講座可以將支離破碎的文化信息重新整合構造,系統列出用以說明一個整體概念的有效教學策略。這種講座可給學生提供最新的研究成果,同時訓練和提高了學生的聽寫和觀察能力。在當今各種洋節日滲透到我們日常生活的今天利用這種節日文化—圣誕節、感恩節、萬圣節、情人節等等讓同學參與其中,在了解節日文化的同時更好地去了解其語言文化。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