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薇
內容摘要:基于課堂教學,探討語文高效課堂的的三種實踐模式,即變老師“滿堂灌”為“1+3”模式,營造快樂的學習氛圍;變“1+3”為“1+1+2”模式,讓學生主動參與;放開手腳,讓學生唱主角。
關鍵詞:高效語文課堂 快樂學習 主動參與
眾所周知,“高效課堂”就是要最大程度地發揮課堂教學的功能和作用,即在課堂40分鐘內要最大限度、最完美地完成教學任務、達成育人目標,在課堂有限的教學時間內最完美地實現教育教學的三維目標整合,以求得課堂教學的最大效益。在一年的摸索試驗中,我們曾嘗試了很多方法,也經歷了很多次失敗,但正是這些失敗,讓我們積累了很多經驗。就40分鐘的課堂學習來說,我們進行了以下嘗試:
嘗試一:變老師“滿堂灌”為“1+3”模式。營造快樂的學習氛圍。
傳統的40分鐘課堂都是老師講,學生聽,老師在黑板上奮筆疾書,學生在下面奮筆疾書,學生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只是一味地被“填鴨”,教學缺乏活躍的課堂氣氛,也缺乏必要的師生互動。“1+3”模式就是把40分鐘的課堂分為兩部分,前10分鐘和后30分鐘,前10分鐘主要是小組內自查學生自主預習的情況,小組合作探究,解決課前疑問;后30分鐘,教師根據學生找出的問題,進行針對性的講解。
可以看到,預習工作的開展和學生合作探究的方式,使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提高了,使學生學習課文的難度降低了。但這種改革仍然存在問題:部分學生的預習工作很不到位,有的孩子在面對課文的時候根本不知道該怎樣提出質疑,還有的程度較差的孩子認為自己不會,不愿參與小組討論。而老師的講解也和過去差不多,依然是占用了大部分的時間在自己講解,效果不明顯。
嘗試二:變“1+3”為“1+1+2”模式,讓學生主動參與。
“1+1+2”就是把40分鐘的課堂分為三部分,10+10+20,前10分鐘依然是檢查預習,小組合作解決課前問題;接下來的10分鐘,每組選派一名代表,上講臺為大家講解問題;剩下的20分鐘,由老師講解。
比如,在學習七年級上冊《女媧造人》一課時,針對課前預習作業中的問題:“人是從哪來的?”“女媧為什么要造人?”“女媧造出來的為什么是‘人?”等等問題,學生展開了激烈的討論。討論時間到,我看到小組代表迫不急待、爭前恐后地沖上講臺,代表本組發言,。課堂氣氛非常活躍,參與意識增強,在積極有益的活動中獲取知識。這樣學生對書本知識印象深,知識掌握牢。老師也可以從選派代表的講解中發現問題,糾正問題,解決問題。雖然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還需培養,總結歸納能力也急待提高,但我們欣喜地看到,很多原本不發言的孩子也躍躍欲試,想要表達自己的觀點了。不過,由于討論時間只有10分鐘,學生不能全部完成對課文探究問題的討論,在學生講解意猶未盡的時候教師就要打斷他們,自己進行講解。學生也頓時倍感無趣。所以,我們又進行了第三次嘗試。
嘗試三:放開手腳,讓學生唱主角。
畢竟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把課堂時間還給學生,讓學生唱主角,學生可以通過自己的發現過程,能夠同時體驗到發現知識的興奮感和完成任務的自信心,從而使他們相信:我能思考,我能自己解決問題。這樣既可激發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又增強了學生克服困難的勇氣和決心。只有通過學生的親身實踐和領悟去獲得知識,才是最佳學習途徑。所以,我們用課后古詩詞做實驗教材,把課堂完全教給學生,試著讓學生去自己講授古詩詞,每節課每組派一個代表,分別從不同的角度講解同一首詩歌,其他的組員負責配合,幫助他尋找相關的資料。可以看到,學生的積極性很高,他們為了這首詩尋找并抄寫了很多相關的信息,資料。在講臺上講的同學更是活力無限,激情四射。
因此我們發現,除了要讓學生動手以外,還需學生動腦,動嘴,動心,真正地做到利用現有資料去解決自己的疑問,采納同學觀點,融入自己的觀點。盡管這種方式比較行之有效,但要做到真正地把課堂還給學生,還需要教師進行長期的指導以及長時期不問斷的對學生進行訓練。
總之,我們相信,只要我們多加嘗試,積累經驗,不斷改進,以生為本,循序漸進,潛移默化,我們一定會探索出一套適合我們、適合學生的高效課堂模式。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