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磊
摘 要:文章在綜合運用區域經濟理論與可持續發展理論基礎上,利用規范分析法及案例分析法,分析了水電開發對四川高原地區可持續發展帶來的影響。同時研究了四川移民補償體制的可行性,并且提出了水電開發及四川高原地區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對策性建議,為相關決策機構與決策者提供一些意見。
關鍵詞:水電開發;高原地區;四川;可持續發展
電能作為能源的一種呈現形式,其主要通過其他形式的能量轉換獲取的,包含水能和內能及原子能與化學能等等。而水能是一項取之不盡和用之不竭、可以再生的清潔能源。可是為了可以有效運用天然水能,就需要人工建筑集中水流落差與調節能量的大型水工建筑物,比如大壩或是飲水管涵等。所以工程項目投資較大且建設周期長。雖然機組啟動快、調節容易,同時水利發電效率也比較高而且成本較低,但是在運用自然水流時,受到自然條件的影響比較大。
1 水電開發對四川高原地區相關產業發展的影響
1.1 水電開發對四川高原地區交通的影響
水電站處在四川高原地區,不僅建設條件比較惡劣,而且交通運輸也極其不方便。因此在建設水電站之前必須要處理好“三通一平”前期準備工作,在進行水電站建設時,電站業主為了確保施工器具和施工材料以及機電設施的順利到位,要修建一條比較寬闊及平坦的施工道路和交通洞及庫區道路。水電站竣工之后,要把相關庫區周圍交通工程無償地轉交給相關政府管理。所以可以在政府基礎設施的規劃中,節省此部分的支出,降低了政府財政壓力。
1.2 水電開發對四川高原地區旅游業帶來的影響
旅游業作為人類社會發展至一定時期的產物,已經被譽為無形貿易和無煙工業。在四川高原區域旅游資源豐富,而且在世界上也是得天獨厚的,其是四川甚至國內西部旅游業的快速發展的重要基礎[1]。四川高原地區不僅幅員遼闊而且歷史悠久具有多民族特點。而開發水電站需要投入大量資金,才可以推動四川高原區域的經濟發展,使人們脫貧致富。只有解決好貧困問題才能夠為高原地區的旅游業發展營造一個良好的經濟支撐環境。同時水電站的大規模建設在拓展旅游活動的空間及提高旅游活動的層次有著積極作用,除此之外,水電開發在推動區域經濟快速發展的前提下,也可以加快高原區域的旅游設施的建設。
1.3 水電開發對四川高原區域高耗能行業帶來的影響
電石與氯堿是社會經濟的基礎產業,而多晶娃、銀鈦作為四川的特色優勢產業,維持健康發展能力可以推動相關行業的發展。因為四川特色產業的正常運行需要大電量及高等級電壓,具備用電連續和均衡及穩定的特點,這樣的用電形式能夠減少輸電設備和完善電網的供電質量及穩定電力系統的運行。在整體上可以將四川水電和電時等相關資源優勢實現集成化和成鏈化的運作形式轉變成現實的經濟優勢及效益優勢,更加利于推動區域經濟發展。
2 水電開發影響下的移民長效補償機制
移民的長效補償機制主要依據我國基本國情,針對水利和水電工程項目移民人數多和建設周期長及工程項目投資大等特點,恢復人們搬遷之前的水平,而且具備搬遷之前的同等生活與生產條件,經過工程項目的長期扶持的形式,使移民可以實現搬得出和穩得住及逐步能發展致富的最終目標而利用的一項特殊扶持機制。
2.1 移民產銷補償機制的重要性
建設水庫移民的長效補償機制,可以改進庫區與移民安置區的基礎設施,提升移民生產與生活條件,并且逐漸脫貧致富,也是水利、水電開發及移民工作的根本所在,充分體現了政府與開發項目單位對移民負責的精神。
2.2 移民補償機制的優越性
四川高原區域的水電工程項目關系到征地移民在自然資源條件和經濟水平及生產生活方式等多個方面都存在較大差異,尤其是在少數民族的聚集區域,在實施移民過程中不可以運用單一模式,一定要因地制宜。實施長效補償機制,在移民安置形式與安置地點方面可以有更多選擇,便于調動移民的積極性。
3 水電開發促進四川高原地區可持續發展的對策建議
3.1 利用水電開發推動四川高原區域的交通發展
四川高原區域水電開發必須和當地的交通規劃進行協調發展,而在建設施工道路與庫區道路過程中,可以結合當地的基礎設施規劃,綜合考慮當地政府及人們的利益,尤其是盡可能把施工道路與旅游道路實現一體化建設,這樣不僅節省了基礎設施的建設成本,還為發展當地的旅游業打下了良好基礎[2]。另外有條件的項目還能夠把施工道路規劃成為穿越村、鄉和鎮的交通要道,從而推動當地經濟的發展。而在規劃庫區和施工道路過程中,還要綜合考慮水電工程項目的建筑材料和大型設備的運輸成本,盡可能截彎取直,拓展運輸空間,在減少運輸成本的基礎上,也不會增大建設成本,還能夠完善四川高原區域的基礎設施。
3.2 利用水電開發推動四川高原區域的旅游業發展
四川高原區域地廣人稀,依據旅游的組織規律,可以在旅游比較集中的城鎮建設旅游集散地,組成以吃、住、行、旅、娛、購的布局中心,利用旅游集散地的相關功能,輻射每一個旅游景區,推動高原地區的旅游業發展[3]。現階段,在四川高原區域已經初步形成了汶川、康定及西昌三個大型旅游集散地,可是集散中的功能比較薄弱,應該改進旅游業的原有規劃,從而充分運用人文與自然經管及傳統和新增景點,對已有的經濟格局進行創新,不斷注入新的經濟動力。為了保持旅游業的持續發展,一定要將建立旅游業和四川高原區域的環境良性互動關系擺在首位,綜合考慮資源與環境對旅游業開發的承受力及對旅游相關活動的承載能力,同時還要統籌考慮開發區域的人口和社會及經濟與環境等現狀,在開發之后的變化與今后的發展趨勢,從而實現資源與環境的可持續運用,從而實現四川高原區域旅游業持續發展。
3.3 制定水電開發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長效機制
近些年來,國家與地方政府加大了支持力度,在四川高原區域已實行了天然森林資源保護與退耕還林等諸多項目生態治理及保護工程[4]。盡管這一系列項目全是政府帶頭實施的,可是現實效果卻沒有達到理想效果。其中一方面是因為政府機構科研能力比較有限,相關管理人員的綜合素質不足,導致項目實行效益達不到預期目的。另一方面是因為依賴政府的項目往往缺少長期監管體制,造成項目在實施的短期內產生明顯效果,可在長期效益上卻很少有人關注。所以,為了讓生態環境可以獲得有效保護,必須制定生態環境保護的長效機制。
4 結束語
四川高原區域的經濟落后和生態脆弱及民族關系復雜,在此地區實施開發水電可以推動地區經濟和社會及環境與資源的協調發展。在水電開發可以對四川高原區域的可持續發展帶來的影響分析,水電開發對高原地區帶來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因此在水電開發過程中一定要綜合考慮,從而推動四川高原地區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張愉,陳徐梅,張躍軍.低碳經濟是實現科學發展觀的必由之路[J].今曰焦點,2012(23):22.
[2]任明.水電開發對促進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發揮重要作用[J].廣西電業,2013(1):9.
[3]申玉銘,方創琳,毛漢英.區域可持續發展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11,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