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海燕
一、提倡閱讀,培養語感
1. 創設朗讀氛圍,激發閱讀欲望
朗讀是用形象化的口語來表達文章思想感情的一種藝術手段。它通過語言技巧的運用和語音的多種變化把文章中的人、事、意境、作者的情感和趣味繪聲繪色地表達出來,既能培養學生正確、流利、清晰、富于表情的說話習慣,又能提高學生書面語言的表達能力。
我們在教學中,無論是晨讀、課堂還是在家,都應該給學生創設良好的朗讀氛圍,同時制訂一個朗讀的要求與標準,規定朗讀的時間,并開展形式多樣的朗讀比賽。老師在教學實踐中更要帶頭朗讀,樹立榜樣,培養學生的朗讀習慣和朗讀水平。例如教學語文S版六年級上冊12課《秋天的懷念》和四年級下冊19課《地震中的父與子》,在學生初讀課文后,教師在課堂上深情地范讀課文,全班有一半以上的學生深受感染,邊聽邊暗暗地抹眼淚。通過這樣的朗讀,使讀者與文本之間產生了深刻的情感碰撞又怎能不激發學生的閱讀欲望呢?學生就在這些優美或深情的朗讀中,不僅提高了朗讀水平,還熏陶了情感,培養了語感。
2. 強化課外閱讀,逐步培養語感
課外閱讀在整個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鑒于課外閱讀相對缺失的實際情況,可以把課外閱讀適度地放到課堂中來,利用一定的課堂時間還給學生一個完整的自由閱讀空間,讓學生自主去品讀、討論、交流和感悟,以此來培養學生課外閱讀的習慣和能力,逐步培養學生的語感。
二、加強積累,厚積薄發
1. 積累好詞佳句
各種版本的教材在課末和單元訓練中都有詞句積累,教師要引導學生識記,還可以引導學生把課文中或課外美文中出現的好詞佳句用摘抄本積累下來,甚至可以引導學生用分類法去收集如描寫景物、描寫人物等不同類型的詞語和句子,然后再引導學生反復品讀積累下來的好詞佳句,體會作者遣詞造句的妙處,感受生動形象、富有感染力的祖國語言文字。識記的好詞佳句多了,學生在遣詞造句、寫話習作時才能信手拈來,使文章的語言更加生動形象、富于文采。
2. 積累知識體系
語文S版教材課末習題或百花園里也設計了一些關于語法或修辭方面的練習題,教師可據此加以延伸指導,設計一些有針對性的練習進行鞏固深化。比如詞語分類、短語搭配填空、擴句、句式轉換、用修辭格改寫句子、修改病句、仿寫等練習形式,教師要在低、中、高三個學段中逐步加強學生對必要的語法和修辭知識的接觸和學習,不斷培養、增強學生的語感。
3. 積累表達方法
中、高年段的閱讀教學一定要根據學段目標,結合單元訓練重點著重加強表達方法的學習和積累,將讀寫有機結合起來,使學生在學會閱讀的同時又能掌握一些必要的表達方法,逐步提高學生書面語言表達的能力。比如“學習文章的表達順序”:語文S版教材四年級上冊第6課《觀潮》是按“潮來前-潮來時-潮來后”的時間先后順序、用定點觀察的方法描寫動態景物的;三年級下冊第15課《奇異的植物世界》是按一定的游覽路線、用移步換景的方法描寫植物的;四年級上冊第13課《麻雀》、第15課《蒲公英的夢》等都是按照事情發展的先后順序來記事的。教師在教學時就要引導學生學習積累這些文章的表達順序。
三、抓小練筆,讀寫結合
1. 低年級要重視遣詞造句和寫話
低年級學生語法方面的知識較為薄弱,主要靠平時的聽和讀來培養語感,教師可在平時的閱讀教學中多創設一些貼近生活的有趣味性的情景讓學生樂于表達,激發他們將平時所掌握的字詞通過一定的思維形式和語感外化成書面語言文字,從不通順到通順,不完整到完整,不具體到具體,不生動到生動。
比如教學語文S版教材二年級上冊第17課《我真希望》時,在學生熟讀課文的基礎上,可引導學生理解“希望、輕盈、悠揚”等詞語的意思,在此基礎上,再引導學生用這些詞語說一句話,最后還可引導學生仿照課文每一節的寫法寫一寫自己的希望。
2. 中高年級要重視仿寫典型
要想掌握寫作方法,仿寫是必經之路。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注意把握課文在寫作順序、表達方法、謀篇布局等方面的典型片段,精心指導學生理解、分析范文文本,引導學生進行仿寫練習,將所學知識逐步轉化成表達技能。
比如語文S版教材五年級上冊第7課《海上日出》,學生學完課文后,教師適時進行表達順序(日出前——日出時——日出后)的指導和延伸,針對課末小練筆加以引導,學生就會按某一種順序如時間順序來描述一種自然景象的變化過程,就不會出現亂寫一通的現象,自然而然地達到以讀促寫,讀寫結合的效果。
責任編輯 邱 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