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軼
內容摘要:本文以《晏子使楚》課本劇表演為例,從設計有效的活動教學,發揮教師的指導作用,尊重學生的個性化理解和實施多元化評價等方面對參與式語文教學活動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活動教學 教師指導 個性理解 多元評價
參與式教學需要教師營造暢所欲言的教學環境,以學生為中心,以活動為主,將教學內容與學習者的愉快學習結合起來,引導學生參與到活動中去,培養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思考、勇于創新的習慣,使學生在學習的活動中不斷地認識自我,發展自我,最后達到超越自我的境界。如何提升參與式教學的有效性,本文以《晏子使楚》課本劇的改編和表演為例進行思考。
一、設計有效的活動式教學
課本劇表演是我們語文教學活動中常用的升華文本主題、感受人物形象的方法之一。以前的教學中,筆者也經常采用課本劇的表演方式,可對于學生來說,他們只是在分角色朗讀的基礎上,加上了動作和表演的成分,每個小組的表演都是大同小異,學生感覺沒有多大的新意,積極性也不是很高。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在人的心理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因此,作為《晏子使楚》的課本劇表演,筆者添加了讓學生根據原文改編劇本的環節。這樣的活動給學生帶來了豐富而又具有挑戰性的問題,也為學生提供了合作學習的機會。這種參與式學習活動為學生提供了發現和進入自己“最近發展區”的條件。使學習者之間、學習者自身能力與學習要求之間的差距完全顯露出來,并在同伴或老師的幫助下減少或消除這些差距。
二、發揮教師的指導作用
很多教師誤認為參與式教學較為簡單,只要安排給學生去做就可以了。其實參與式教學不僅需要我們教師深入鉆研教材內容,更重要的是關注我們的參與主體——學生,了解他們的現狀和需求。同時。參與式教學中會有許多的生成性因素,都應該引起我們的關注,其實是對我們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晏子使楚》劇本的初次改編為例,首先,劇本并不是直接將課文原文進行形式上的改編。其二,我們更應該深入體會每個人物角色的性格特點和說話的語言環境,展開豐富的想象,進行個性化的改編。最后,人物語言的提示語并不僅僅是從一個方面來描述,還可以將人物神態、動作和心理活動綜合起來,從而更好地為劇本中的角色語言服務。指導后和學生共同針對原文中的一句進行改編,學生們的熱情又一次被激發起來。之后學生再次進行改編,效果顯而易見。
三、尊重學生的個性化理解
本次的課本劇表演為了充分發揮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我要求學生在劇本改編時,可以對文章進行適當的改動。在劇本的改編方面和表演過程中,都可見學生對于表現人物性格有獨到的見解。學生不僅在活動中對人物形象加深了認識,而且善于思考的習慣增多了,學生能夠針對材料提出自己的疑惑,敢于嘗試、探究知識的奧秘,形成自己獨特的觀點,將自己的潛能真正發揮出來。在互動課堂里,形成了一種互相尊重、互相鼓勵的課堂氣氛,它能使學生在一種充分放松的狀態下張揚個性,實現自我。在課后,通過與學生的交談情況看出,大部分學生對這樣的學習很感興趣。在參與式教學中,只有尊重學生的個性,孩子們才能主動學習,善于探索,敢于創新,才能得到真正的發展。
四、倡導多元化的評價方式
參與式教學堅持為學生的發展而評價,通過學生的自評與互評,以及教師對學生測評等多元方式,促進著學生全面發展。同時只有注重發揮激勵功能,才能使人人參與,人人得到提高。課本劇表演結束后,我們要一起評出“最佳小組”、“最佳主角”、“最佳配角”、“最佳劇本”及“最佳導演”。每個學生在大家的熱情期待中體驗了學習活動的全過程,尤其是那些渴望得到表揚的“學困生”,激勵他們,給他們展示的平臺,讓他們感受成功,找回自信,體驗學習的快樂。參與式教學不再將學習結果作為唯一的評價內容,更要評價學生參與的過程和方法一如何交流,如何合作,如何獲得結果等等。
在參與式教學理念的指引下,在參與式教學的探索及改進中,筆者發現,學生對學習產生了比較濃厚的興趣,學生的普遍反應是語文課比以前有意思了,不同層次的學生在原有基礎上得到了充分、全面、持久的發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