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榮辰
內容摘要:明確語文的本質和基本特點對語文教學無疑有重要的意義,在厘清語文性質、本質和基本特點這些概念的基礎上,會發現現階段語文課程標準中對語文本質及其基本特點的闡述存在值得商榷之處,通過對其進行適當補充,可以看出語文的本質和基本特點決定了開展讀經教學的必要性、可能性和重要意義。
關鍵詞:語文本質 語文基本特點 讀經教學
語文到底是什么,一直是語文界爭論不體的問題。
1.性質、本質和基本特點
在語文教育領域,“語文是什么”無疑是一個首要而關鍵的命題,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實際上就是對語文的本質及其基本特點的闡釋。我們首先要明確何為事物性質、本質和基本特點,這是對語文的本質及其基本特點給出恰當闡釋的第一步。
根據《現代漢語詞典》,性質是“一種事物區別于其他事物的根本屬性”,本質是“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決定事物性質、面貌和發展的根本屬性”。事物的本質決定事物的性質,作為事物屬性的一部分,它是事物存在的依據,是事物各種屬性中最能體現事物特征、可以據其將此事物與彼事物離析開來的部分。特點則是“人或事物所具有的獨特的地方”,即事物獨具的、此有而彼無的屬性。
由此看來,語文的本質就應當是語文與其他課程分別開來的課程屬性部分,是語文之所以成為語文而非其他課程的根本標志。語文的本質決定了語文的性質,探討語文本質就暗含語文性質的內容。語文的基本特點則應體現語文不同于其他課程而特立獨有的區別特征。
2.明確語文課程的本質和基本特點的重要性
“課程性質是課程理論建設與實踐研究的核心問題,課程性質(作者案:本質)的明確更是課程成熟的重要標志。”因此,清晰而準確的認識語文的本質對語文課程建設和發展有極端的重要性,
“是實現語文教學改革,提高語文教學效率,使語文教學科學化的必要前提”。
語文的本質決定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體現語文課程的本質。二者直接影響著語文課程目標的制定、內容的選取和教學方式的選擇、對教與學關系的認識等等長期以來一直困擾著語文教學、亟待突破和解決的問題。作為“語文是什么”這一根本問題的兩個方面,它們共同決定了語文作為一門獨立的課程的特定內核,隱含著語文課程所肩負的責任和任務,奠定了語文在整個教育課程體系中的位置,體現了語文在學校教育中不可替代的價值。
正確地挖掘并闡述語文課程的本質和基本特征,在理論層面,對語文課程的建設和發展起著積極的理論指引作用,可以將其引向一條正確而事半功倍的道路,還可以極大地豐富現有的語文課程理論,為語文課程理論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在實踐層面,為當下語文課程改革提供強大的動力,促進其快速全面推進。這一問題得不到妥善的回答,就不能為語文課程“正名”,名不正則言不順,沒有正確科學的課程定位,語文的發展就只能在摸索與試探中前進乃至迂回不前、陷人僵局,就像巨輪夜行于海上卻沒有羅盤或燈塔,往往苦心經營卻誤入歧途,屢屢嘗試卻收效甚微。
因此,對語文本質和基本特征這一理論問題有必要繼續進行深入的探討,它的解決或者說學界所能達到的共識必將促成語文課程的“質”發展。
3.對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的商榷
我們曾經在很長的一段時期內,把語文簡單地看作工具。從1929年的《小學課程暫行標準:小學國語》一直到20世紀九十年代,始終是語文“工具說”一統天下。1990年《全日制中學語文教學大綱(修訂本)》指出:“語文是學習和工作的基礎工具”;1992年《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小學語文教學大綱(試用)》指出:“小學語文是義務教育中的一門重要基礎學科,不僅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強的思想性”;1996年《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語文教學大綱(試用)》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也是最重要的文化載體。”
現行的儀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和《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采用同樣的表述明確指出:“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
呂叔湘先生認為語文就是語言和文字,“語言文字本來只是一種工具”。“‘工具性著眼于語文課程培養學生語文運用能力的實用功能和課程的實踐性特點”,只強調這一點,忽視了語文本質的復雜性和多重性,顯然是偏頗的。“‘人文性著眼于語文課程對于人的存在和發展的關懷、對于學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以及課程所具有的人文學科的特點”,將其與工具性統一的這一提法,體現了人們對語文課程本質的認識更加系統全面,也有效地彌合了有關工具性與人文性之爭的矛盾。
然而,上文已經提到,語文的本質和基本特點應該是借以使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形成顯著分野的課程屬性,因此,語文的本質和基本特點的歸納必須通過與義務教育及高中階段其他課程的比較這一方式得出。
與英語課程相比,二者同屬社會科學、語言類的課程,共性最多。《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版)》既已闡明英語課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雙重性質”,因此,工具性和人文性統一也是英語課程具有的典型屬性,這是由英語作為一門外語課程所決定的。“英語課程承擔培養學生基本英語素養的任務,即學生通過英語課程掌握基本的英語語言知識,發展基本的英語聽說讀寫技能,形成用英語與他人交流的能力,為今后繼續學習英語和用英語學習其他相關科學文化知識奠定基礎”,這都是英語課程工具性的體現;“英語課程承擔著提高學生綜合人文素養的任務,即學生通過英語課程能夠開闊視野,豐富生活經歷。發展跨文化意識,促進創新思維,形成良好品格和正確價值觀,為終身學習奠定基礎”,這都是英語課程人文性的體現。
與數學課程相比,雖然數學屬于自然學科,但它在一定程度上也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統一的屬性。通過記憶公理、定理、計算方法來解析問題,用科學的方式訓練學生的抽象思維和推理能力,“使學生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以適應生活的需要,實現其應用價值,這是數學課程工具性的一面。此外,在數學的學習中,可以讓學生樹立對科學的追索、創新精神,體會對待科學時實事求是、認真謹嚴的態度,也是在“促進學生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的發展”。endprint
由此看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并非為語文課程所獨有,因此,也就很難看作是語文課程的本質和基本特點。如果我們不承認英語數學等其他課程也同時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那么對這些課程價值的認識就滑向了單純知識記憶、應試技巧訓練的一面,這顯然不符合這些課程的實際情況,也是有違我們開設這些課程的目的的。
其實,任何課程都不可能單純地具有絕對的工具性和絕對的人文性。作為一種知識財富的傳遞,一門課程必定具有一定的應用價值,而任何知識,都來源于人類社會,也就必然帶有一定的人文氣息。只是由亍知識的構成不同,工具性和人文性往往不易同時明顯地顯露出來,因而使我們忽視了兩方面實際上是密不可分的這一課程實際情況。形象一點表述,即工具性和人文性就像從兩個角度向同一課程投下兩束追光而產生的影子,每一門課程都能夠折射出工具性與人文性的雙重內涵,只是由于課程本身的特點,而造成兩個影子有明有暗,有長有短。由于語文課程的展開是在母語基礎上的,與社會生活各個層面都有牽涉,覆蓋廣,內涵豐,學生熟悉度大,親切感強,因而凸顯其工具性和人文性統一的切人口多,使其在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這一點上相對其他課程更為明顯。
筆者認為,對于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這個提法,雖然體現了我們對語文課程的最新認識與理解,是語文理論發展的重要成果。但是,仍然有待進一步完善。
4.語文課程本質和基本特點的補充與讀經教學
對語文本質和基本特點的認識,應運用比較法才能進一步深入。通過與義務教育和高中階段其他課程的比較,筆者對語文課程本質和基本特點做以下幾點補充:
4.1 徹底的基礎性與讀經教學的必要性
我們通常會稱語文、數學、英語都是基礎課程,這里的基礎是就建立科學合理的學科框架、從而搭建學生完整的知識體系角度而言的,這幾門課程共同支撐著基本的課程框架,為課程體系奠基,較之其他學科,與學生的生活更緊密相關,因而稱之為基礎。
語文的基礎性與數學英語的不同在于其徹底性,這種徹底性來自于語言對人類的重要意義。作為人類的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和思維工具,語言產生于人類生產生活的交際需要,產生在人類的勞動實踐中,它的發展和成熟,使人類個體和個體間可以交流,使個體自身得以思考。
語文與語言緊密相聯,語言在構成語文的各要素中居于核心地位,所以語文也就直接觸及到學生的思維和交際,影響到所有課程的學習。極端一點說,沒有語文(語言),學生就無法實現對其他學科知識的思考和對學習成果的表達,學習的過程根本無法實現。要想系統的掌握好各門課程,就需要良好的思維能力和交際能力,也就是需要良好的語言能力,而語文課程的重要任務就在于培養學生過硬的語言能力。從這以角度出發,稱語文課程為“各科之母”是毫不為過的。
明確了語文的基礎地位,那么如何夯實語文基礎就成了關鍵問題,讀經無疑給我們開辟了一條新的思路。例如在識字教學方面,《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等蒙學名篇,用韻文的方式,以句系字,組句成篇,瑯瑯上口,偏于傳習記誦,無疑是學生擴大識字量、養成閱讀記誦習慣,為低學段語文學習打好基礎的優良素材。每一篇識字材料內部有意識避重,有效地節省篇幅而提高了識字的效率,且每一篇識字材料也是一個相對獨立的閱讀情景,誦讀蒙學教材,可以使學生直接在閱讀狀態中識字,在識字的同時同步閱讀,防止了傳統識字教學和閱讀相分離的弊端。
4.2 天然的非零基礎性與讀經教學的可能性
一個正常的、沒有語言障礙的學齡前兒童,是已經具備了基本的漢語交際能力的,特別是口語交際能力。一歲之前是語言準備階段;一歲至學齡前是語言的發展階段;此后是語言的完善階段。母語的習得一般在學齡前就已經完成,語文課程的作用是建立在母語基礎之上進一步系統強化并繼續提升學生的語言能力。因此可以說,正常情況下的學生,在進入學校教育階段、開始接觸語文課程時,都是已經具備語文基礎的,而且也正是因為學生已經具有了初步的語文基礎,才可能實現對學校教育中語文以及其他一切課程的學習。
語文在進入學校教育階段時的非零基礎性是天然的。有些學生在學齡前就具有了一定的數學運算能力、英語語言能力,但這些往往都是家長有意識對孩子進行專門的培養或訓練才獲得的。換句話說,孩子具備這樣的能力是在非天然環境下獲得的,而在國內正常情況下,由于孩子從出生就處于天然的漢語語言環境中,在無需正規的、系統的講授的狀態下,沒有語言學習障礙的兒童可以自然習得。
這就為讀經教學提供了可能。雖然許多經典的誕生年代距離今天已非常遙遠,與現代漢語是完全不同的兩套言語體系,與現代漢語的使用隔膜較大。但作為漢語發展的不同階段,古今漢語一脈相承,漢民族的閱讀心理習慣、民族文化相通,所以基本的語感仍然存在。且兒童和青少年階段,學生機械記憶能力強,在理解不深入的情況下,依然可以對大量經典進行準確的記誦。以這樣對經典的宏觀掌握做基礎,隨著學生認知能力的提高,對文意的理解會逐步深入,臻于透辟。
所以,在兒童讀經的初步階段,我們不應擔心學生無法理解文意而放慢讀經進度、對文章條分縷析,因為認知水平決定了這是一個必經的階段。而應充分利用兒童有自然習得母語的能力和天然的語感,提早進行讀經教育。
4.3 學習過程中的連續創生性與讀經教學的意義
創生性,即創造與生成,是指在學習過程中,運用創造性的思維通過創造性實踐,產生學習成果。任何一門課程都可以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意識,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鍛煉學生的創新性思維,這是不容置疑的。但是,對于大多數義務教育和高中階段的普通學生而言,在語文以外的其他課程領域里,是很難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對知識的創新性應用、產生創新性成果的,因為這些學科的創新對學科素養的要求,決定學生只有進入高等教育階段走向專業化研究道路、經過長期系統的學術訓練時,才有可能完成一個創新突破。即使這一階段的學生有創新性的學習成果呈現,也很難是連續不斷的。
但是,在義務教育和高中階段語文課程學習過程中,學生的創生性是連續不斷的。因為學生在一直不斷地作文,即不斷地進行書面交際和口語交際(可以看作是口頭作文)。這種作文不可能是語文課程中語言基礎知識的原版再現,而是根據實際需要不斷地創造性的運用。語文課程不僅僅是簡單的語言知識傳遞和訓練,更重要的是用連續不斷的創生性來支持學生學習生活中不斷產生的交際需要。
古代讀經教育下的兒童,學習兩三年即可獨立為文,可見讀經對于兒童寫作創生性的培養的速率與成效。經典作品經過歷史的檢驗和淘洗,文質兼美,經得起推敲,它首先是學生賞析的對象。經典的誦讀可以與作文的教學緊密結合,相伴前進,用隨文練筆的方式讓學生談談對經典的感悟,實現以文帶寫、用寫悟文的良性循環,從而妥善的處理好閱讀與寫作的關系,使二者相互促進,相得益彰。
其次,經典也是學生學習寫作的楷模,是學生寫作學習的對象。當然,這并不是走向另一個極端,讓學生寫仿古制作,而是說經典作為語言運用方面的成功典例,可以為學生的寫作提供多方面的儲備和給養。比如:自此運用的準確精妙、行文的脈絡結構、觀察社會生活的角度,多方面審視便可以有多方面的啟迪。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語文區別其他課程的本質屬性在于它徹底的基礎性、天然的非零基礎性和在學習過程中連續的創生性,這些屬性決定了在當代讀經教學充分的價值和意義。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