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紅力++孫波++陳秋雯
摘 要 目的:分析10年間住院病種的變化及影響因素。方法:選擇2003年、2008年和2012年患者住院病史及登記資料,統計和觀察住院患者的病種構成比。結果:10年間外科患者大幅度減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逐年下降,腦梗死上升到第一位,腦出血患者明顯增加,上消化道出血和膽囊炎的急癥患者逐年減少,老年性癡呆患者增多。住院人數減少,床位周轉率下降。結論:衛生體制的改革、城市化進程的推進和鄉鎮衛生院轉為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影響了住院病種的變化。
關鍵詞 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住院患者 住院病種
中圖分類號:R19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1533(2014)14-0054-02
本文通過抽取2003年、2008年和2012三個年間住院患者的病種例數,分析住院病種的變化,為研究新形勢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醫療工作提供參考。
資料來源
原張江鎮衛生院2003年,現張江社區衛生服務中心2008年和2012年病房住院病史及登記資料。
統計方法
分別對三年住院患者的住院病種(以出院第一診斷為標準)進行分類,列表統計構成比。
結果
按住院疾病例數和構成比,列出2003年、2008年和2012年的前8位疾病的種類名稱,其余歸在“其他”種類中,進行分類統計,見表1。
討論
機構的轉制
2003年我中心為原張江鎮衛生院,職能以醫療為主,有內、外科兩處病房,實際開放病床65張。2006年3月改建為張江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實施醫療、預防、保健、康復、健康教育和計劃生育指導的“六位一體”社區綜合服務,原內、外科病房改建為全科病房[1],實際開放病床45張。
轉制中,原鎮衛生院外科病房2名住院醫師進入全科病房,其余醫生被分流。原鎮衛生院內科醫生經短期培訓轉為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全科醫生,大部分輪流進入全科病房或全科門診工作。護士由總護士長統一調配。
10年間住院病種的變化
按住院疾病例數和構成比的排列,張江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0年間的住院病種存在以下六大變化:①在2003年以醫療為主的鎮衛生院階段,外科住院患者占全院患者總數的三分之一以上。在2008年、2012年以“六位一體”為主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階段,外科住院患者數量大減,只能列入“其他”類。②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在2003年和2008年排在住院病種的首位,構成比為20.47%和25.34%,2012年構成比下降為19.77%,排列降為第二位。③腦梗死住院病種,從2003年的第八位逐步上升到2012年的第一位,構成比由3.51%升到39.26%,增加了11倍以上。④2003-2008年腫瘤、高血壓、冠心病排在住院病種的3~5位。2012年腦出血住院患者增加明顯,已躍居第五位取代高血壓。⑤臨床發現既往上消化道出血和膽囊炎的急癥患者住院逐年減少,慢性疾病患者的住院逐年增多,特別是老年性癡呆患者,2012年老年性癡呆已進入住院病種的第七位,并有進一步增多的趨勢。⑥住院數量減少,床位使用率下降。
住院病種變化的原因
上海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體制改革,對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手術項目,規定不能臨床用血,這樣使大部分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取消了手術室。對醫療設備投入、醫療檢查項目和臨床藥物品種的使用都有規定,客觀上限制了醫療業務的發展。原先可以在社區醫療機構外科手術住院或醫治的急性重癥病人都轉向二、三級醫院,導致住院病種的變化[2]。同時上海市制定了經營“收支兩條線”管理的社區衛生服務優惠政策[3],鼓勵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積極使用社區衛生資源和適宜技術,開展以人的健康為中心、家庭為單位、社區為范圍、需求為導向的,以婦女、兒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殘疾人、貧困居民等為服務重點,進行“六位一體”的,有效、經濟、方便、綜合、連續的基層衛生服務[4]。這些大大影響了張江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原張江鎮衛生院住院病種的改變。
樣本的選擇
探討10年間住院病種的變化,抽樣應該選擇最初的狀況和最后的狀況,以及中間有代表性的狀況。作者選取張江社區衛生服務中心2003年、2008年和2012年的住院病種作為統計樣本,恰如其分代表這三種狀況。本文的第三作者陳秋雯,曾對2008年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住院患者的特點作過討論[5],并發表了研究文章,也是本文將2008年作為中間狀態樣本的一個重要原因。
結論
10年間衛生體制的改革和城市化進程的推進,原張江鎮衛生院轉為張江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在這一歷程中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住院病種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慢性病、心腦血管疾病及臨終關懷住院病人增多。住院病種的變化也為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醫療、護理與康復等工作,提出了適應性變化和調整的要求。
參考文獻
張少虹, 韓建新. 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全科病房的現狀分析及建議[J]. 中華全科醫學, 2010, 9(5): 334-335.
楊金祿, 李萍, 李永健. 上海嘉定區真新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雙向轉診現狀及思考[J]. 中國全科醫學, 2012, 15(19): 2 247-2 249.
陸勇, 馮學山. 上海浦東新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收支兩條線管理運行分析及對策建議[J]. 中國衛生資源, 2011, 14(6): 435-437.
高艷杰, 王裕明, 劉彩云. 上海市社區衛生服務影響因素的灰色關聯度分析[J]. 中國全科醫學, 2012, 15(25): 2 876-2 878.
陳秋雯, 周建新, 趙煒磊. 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住院患者的現狀分析及思考[J]. 中華全科醫學, 2010, 8(2): 209-210.
(收稿日期:2014-02-19)endprint
摘 要 目的:分析10年間住院病種的變化及影響因素。方法:選擇2003年、2008年和2012年患者住院病史及登記資料,統計和觀察住院患者的病種構成比。結果:10年間外科患者大幅度減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逐年下降,腦梗死上升到第一位,腦出血患者明顯增加,上消化道出血和膽囊炎的急癥患者逐年減少,老年性癡呆患者增多。住院人數減少,床位周轉率下降。結論:衛生體制的改革、城市化進程的推進和鄉鎮衛生院轉為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影響了住院病種的變化。
關鍵詞 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住院患者 住院病種
中圖分類號:R19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1533(2014)14-0054-02
本文通過抽取2003年、2008年和2012三個年間住院患者的病種例數,分析住院病種的變化,為研究新形勢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醫療工作提供參考。
資料來源
原張江鎮衛生院2003年,現張江社區衛生服務中心2008年和2012年病房住院病史及登記資料。
統計方法
分別對三年住院患者的住院病種(以出院第一診斷為標準)進行分類,列表統計構成比。
結果
按住院疾病例數和構成比,列出2003年、2008年和2012年的前8位疾病的種類名稱,其余歸在“其他”種類中,進行分類統計,見表1。
討論
機構的轉制
2003年我中心為原張江鎮衛生院,職能以醫療為主,有內、外科兩處病房,實際開放病床65張。2006年3月改建為張江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實施醫療、預防、保健、康復、健康教育和計劃生育指導的“六位一體”社區綜合服務,原內、外科病房改建為全科病房[1],實際開放病床45張。
轉制中,原鎮衛生院外科病房2名住院醫師進入全科病房,其余醫生被分流。原鎮衛生院內科醫生經短期培訓轉為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全科醫生,大部分輪流進入全科病房或全科門診工作。護士由總護士長統一調配。
10年間住院病種的變化
按住院疾病例數和構成比的排列,張江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0年間的住院病種存在以下六大變化:①在2003年以醫療為主的鎮衛生院階段,外科住院患者占全院患者總數的三分之一以上。在2008年、2012年以“六位一體”為主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階段,外科住院患者數量大減,只能列入“其他”類。②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在2003年和2008年排在住院病種的首位,構成比為20.47%和25.34%,2012年構成比下降為19.77%,排列降為第二位。③腦梗死住院病種,從2003年的第八位逐步上升到2012年的第一位,構成比由3.51%升到39.26%,增加了11倍以上。④2003-2008年腫瘤、高血壓、冠心病排在住院病種的3~5位。2012年腦出血住院患者增加明顯,已躍居第五位取代高血壓。⑤臨床發現既往上消化道出血和膽囊炎的急癥患者住院逐年減少,慢性疾病患者的住院逐年增多,特別是老年性癡呆患者,2012年老年性癡呆已進入住院病種的第七位,并有進一步增多的趨勢。⑥住院數量減少,床位使用率下降。
住院病種變化的原因
上海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體制改革,對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手術項目,規定不能臨床用血,這樣使大部分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取消了手術室。對醫療設備投入、醫療檢查項目和臨床藥物品種的使用都有規定,客觀上限制了醫療業務的發展。原先可以在社區醫療機構外科手術住院或醫治的急性重癥病人都轉向二、三級醫院,導致住院病種的變化[2]。同時上海市制定了經營“收支兩條線”管理的社區衛生服務優惠政策[3],鼓勵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積極使用社區衛生資源和適宜技術,開展以人的健康為中心、家庭為單位、社區為范圍、需求為導向的,以婦女、兒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殘疾人、貧困居民等為服務重點,進行“六位一體”的,有效、經濟、方便、綜合、連續的基層衛生服務[4]。這些大大影響了張江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原張江鎮衛生院住院病種的改變。
樣本的選擇
探討10年間住院病種的變化,抽樣應該選擇最初的狀況和最后的狀況,以及中間有代表性的狀況。作者選取張江社區衛生服務中心2003年、2008年和2012年的住院病種作為統計樣本,恰如其分代表這三種狀況。本文的第三作者陳秋雯,曾對2008年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住院患者的特點作過討論[5],并發表了研究文章,也是本文將2008年作為中間狀態樣本的一個重要原因。
結論
10年間衛生體制的改革和城市化進程的推進,原張江鎮衛生院轉為張江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在這一歷程中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住院病種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慢性病、心腦血管疾病及臨終關懷住院病人增多。住院病種的變化也為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醫療、護理與康復等工作,提出了適應性變化和調整的要求。
參考文獻
張少虹, 韓建新. 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全科病房的現狀分析及建議[J]. 中華全科醫學, 2010, 9(5): 334-335.
楊金祿, 李萍, 李永健. 上海嘉定區真新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雙向轉診現狀及思考[J]. 中國全科醫學, 2012, 15(19): 2 247-2 249.
陸勇, 馮學山. 上海浦東新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收支兩條線管理運行分析及對策建議[J]. 中國衛生資源, 2011, 14(6): 435-437.
高艷杰, 王裕明, 劉彩云. 上海市社區衛生服務影響因素的灰色關聯度分析[J]. 中國全科醫學, 2012, 15(25): 2 876-2 878.
陳秋雯, 周建新, 趙煒磊. 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住院患者的現狀分析及思考[J]. 中華全科醫學, 2010, 8(2): 209-210.
(收稿日期:2014-02-19)endprint
摘 要 目的:分析10年間住院病種的變化及影響因素。方法:選擇2003年、2008年和2012年患者住院病史及登記資料,統計和觀察住院患者的病種構成比。結果:10年間外科患者大幅度減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逐年下降,腦梗死上升到第一位,腦出血患者明顯增加,上消化道出血和膽囊炎的急癥患者逐年減少,老年性癡呆患者增多。住院人數減少,床位周轉率下降。結論:衛生體制的改革、城市化進程的推進和鄉鎮衛生院轉為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影響了住院病種的變化。
關鍵詞 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住院患者 住院病種
中圖分類號:R19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1533(2014)14-0054-02
本文通過抽取2003年、2008年和2012三個年間住院患者的病種例數,分析住院病種的變化,為研究新形勢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醫療工作提供參考。
資料來源
原張江鎮衛生院2003年,現張江社區衛生服務中心2008年和2012年病房住院病史及登記資料。
統計方法
分別對三年住院患者的住院病種(以出院第一診斷為標準)進行分類,列表統計構成比。
結果
按住院疾病例數和構成比,列出2003年、2008年和2012年的前8位疾病的種類名稱,其余歸在“其他”種類中,進行分類統計,見表1。
討論
機構的轉制
2003年我中心為原張江鎮衛生院,職能以醫療為主,有內、外科兩處病房,實際開放病床65張。2006年3月改建為張江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實施醫療、預防、保健、康復、健康教育和計劃生育指導的“六位一體”社區綜合服務,原內、外科病房改建為全科病房[1],實際開放病床45張。
轉制中,原鎮衛生院外科病房2名住院醫師進入全科病房,其余醫生被分流。原鎮衛生院內科醫生經短期培訓轉為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全科醫生,大部分輪流進入全科病房或全科門診工作。護士由總護士長統一調配。
10年間住院病種的變化
按住院疾病例數和構成比的排列,張江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0年間的住院病種存在以下六大變化:①在2003年以醫療為主的鎮衛生院階段,外科住院患者占全院患者總數的三分之一以上。在2008年、2012年以“六位一體”為主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階段,外科住院患者數量大減,只能列入“其他”類。②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在2003年和2008年排在住院病種的首位,構成比為20.47%和25.34%,2012年構成比下降為19.77%,排列降為第二位。③腦梗死住院病種,從2003年的第八位逐步上升到2012年的第一位,構成比由3.51%升到39.26%,增加了11倍以上。④2003-2008年腫瘤、高血壓、冠心病排在住院病種的3~5位。2012年腦出血住院患者增加明顯,已躍居第五位取代高血壓。⑤臨床發現既往上消化道出血和膽囊炎的急癥患者住院逐年減少,慢性疾病患者的住院逐年增多,特別是老年性癡呆患者,2012年老年性癡呆已進入住院病種的第七位,并有進一步增多的趨勢。⑥住院數量減少,床位使用率下降。
住院病種變化的原因
上海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體制改革,對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手術項目,規定不能臨床用血,這樣使大部分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取消了手術室。對醫療設備投入、醫療檢查項目和臨床藥物品種的使用都有規定,客觀上限制了醫療業務的發展。原先可以在社區醫療機構外科手術住院或醫治的急性重癥病人都轉向二、三級醫院,導致住院病種的變化[2]。同時上海市制定了經營“收支兩條線”管理的社區衛生服務優惠政策[3],鼓勵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積極使用社區衛生資源和適宜技術,開展以人的健康為中心、家庭為單位、社區為范圍、需求為導向的,以婦女、兒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殘疾人、貧困居民等為服務重點,進行“六位一體”的,有效、經濟、方便、綜合、連續的基層衛生服務[4]。這些大大影響了張江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原張江鎮衛生院住院病種的改變。
樣本的選擇
探討10年間住院病種的變化,抽樣應該選擇最初的狀況和最后的狀況,以及中間有代表性的狀況。作者選取張江社區衛生服務中心2003年、2008年和2012年的住院病種作為統計樣本,恰如其分代表這三種狀況。本文的第三作者陳秋雯,曾對2008年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住院患者的特點作過討論[5],并發表了研究文章,也是本文將2008年作為中間狀態樣本的一個重要原因。
結論
10年間衛生體制的改革和城市化進程的推進,原張江鎮衛生院轉為張江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在這一歷程中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住院病種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慢性病、心腦血管疾病及臨終關懷住院病人增多。住院病種的變化也為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醫療、護理與康復等工作,提出了適應性變化和調整的要求。
參考文獻
張少虹, 韓建新. 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全科病房的現狀分析及建議[J]. 中華全科醫學, 2010, 9(5): 334-335.
楊金祿, 李萍, 李永健. 上海嘉定區真新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雙向轉診現狀及思考[J]. 中國全科醫學, 2012, 15(19): 2 247-2 249.
陸勇, 馮學山. 上海浦東新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收支兩條線管理運行分析及對策建議[J]. 中國衛生資源, 2011, 14(6): 435-437.
高艷杰, 王裕明, 劉彩云. 上海市社區衛生服務影響因素的灰色關聯度分析[J]. 中國全科醫學, 2012, 15(25): 2 876-2 878.
陳秋雯, 周建新, 趙煒磊. 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住院患者的現狀分析及思考[J]. 中華全科醫學, 2010, 8(2): 209-210.
(收稿日期:2014-02-1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