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明
7月11日晚,芮成鋼缺席直播節目。12日,芮成鋼等人被檢方帶走的消息已經沸沸揚揚。從芮成鋼被帶走引發的廣泛關注、造成的連鎖反應和輿論場中的廣泛評論可以看出,這起事件有許多值得反思之處。
作為缺席主角的芮成鋼,顯然應該第一個有所反思。芮成鋼出事后,網絡輿論反響強烈,且輿論幾乎是一邊倒,鮮見有人為其遭遇感到惋惜,相反,拍手稱快者不計其數。這是否表明:媒體主播作為公眾人物,尤其應當注重臺下的個人言行。芮成鋼愛出風頭,喜歡夸海口,屢屢成為話題人物,公眾早已不滿。春風得意的時候,公眾尚且不買你的賬;等你栽跟頭的時候,也就休怪公眾“落井下石”缺乏同情心了。
芮成鋼突然“缺席”節目,新聞媒體也該有所反思。比如,主播如果不能如期出鏡,新聞單位必須有足夠的應急準備。大學里的課程安排通常是一門課要求兩個老師分班來上,這樣的制度安排既有競爭的考慮,更有預防不測事情發生導致課堂“開天窗”的考慮。同樣,即使是為主持人量身訂做的節目,在考慮節目個性化的同時,必須要考慮到主持人遇到突發事情時,電視節目該如何應對。芮成鋼缺席表面上考驗著央視的應急管理水平,又何嘗不是給所有媒體上了一堂生動的應急管理課呢?
更重要的是,過去反腐主要針對黨政官員,然而芮成鋼的落馬比一般省部級官員被查更為吸引眼球。這使我們思考,當媒體的公權力私有化,占據要津的明星式人物,同樣會劃定地盤、設卡尋租,甚至充當利益掮客。當前,貪腐已經成為變相的“社會性事業”,只要有機會有能力,許多人都不會放棄對非法利益的追逐。從大學在校生熱衷考公務員,從“當官不發財,傻子才肯來”成為官場信條來看,正如有學者指出的,我們正在培養“精致的利己主義者”,這些人“一旦掌握權力,比一般的貪官污吏危害更大”。換句話說,芮成鋼并不是一個孤立的個案,也許很多年輕人正擁有和他一樣的“理想”。現在看來,“芮成鋼”們能夠長時間風風光光,只能說他們較好地迎合了權貴利益集團的訴求,學會了如何通過不法手段牟利,這種普遍存在的社會現象最值得引起反思。
(作者為西南科技大學新聞系教授)
責編/劉建 美編/李祥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