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 海
(1.太原理工大學電氣與動力工程學院 山西 太原 020024;2.晉城無煙煤礦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山西 晉城 048000)
應用煤層氣發電,已成為當前的一大技術趨勢,在煤礦中煤層氣也被稱為煤礦瓦斯, 由于煤層氣中的主要成分為甲烷,而甲烷在空氣濃度達到5%~16%時,遇火會爆炸,不僅會導致煤礦瓦斯事故的發生,也會影響煤礦經營安全。以下就來分析煤層氣發電技術的優缺點,以及在實際應用中的具體措施。
煤層氣是煤礦生產中的三大災害之一,是一種溫室氣體,也是一種清潔的能源,通過對煤層氣回收利用,可緩解社會能源緊缺現象,也可以實現節能減排。煤層氣是吸附在煤層、煤伴生的非常規天然氣,煤層氣常溫下的熱值為34—37MJ/Nm3(折純),燃燒時產生微量煙塵與氮氧化物氣體,不會對環境造成酸雨危害,是一次氣體燃料。同樣,在我國可開采的煤層氣資源豐富,煤層氣資源分布廣泛,煤層氣發電,不僅可以取得一定的經濟效益,也可以優化環境,降低煤礦生產安全事故的發生幾率。
在實際應用中,若是煤礦的煤層氣不加以利用,而是將煤層氣直接排放到大氣中,不僅會加劇周圍的溫室效應,還會污染環境;應用煤層氣發電,不僅可以有效地解決煤礦瓦斯事故,還可以改善煤礦的安全生產條件,為社會生產增加潔凈能源的供應,有助于減少對周圍溫室氣體排放,能夠有效達到保護生命安全、資源完整、環境安全的三重目標。利用煤層氣發電,可以有效實現節能減排發展低碳經濟。煤層氣發電技術的成熟,不僅可以擴展煤層氣發電行業的前景,也可以避免煤層氣直接排入大氣造成溫效應。
在實際的煤層氣發電技術中,由于煤層氣不像煤炭可以進行大量儲存,導致煤層氣發電企業資源供應不穩定性;還有就是煤層氣抽采過程中,煤層氣的流量與濃度也會不斷發生變化,從而引起供給燃氣發電機組產生煤層氣壓力波動,形成燃機連鎖跳機現象。再有就是煤層氣的回收具有危險性,煤層氣是易燃易爆物質,濃度過高會使人窒息,遇火即爆炸,特別是在煤層氣抽采過程中,若是混入空氣,就及其容易達到爆炸極限,給煤層氣的安全運輸帶來一定困難。
針對以上煤層氣發電技術的優缺點,以下就將根據山西某煤層氣發電項目進行研究,以探討改善煤層氣發電技術的措施,以求攻克煤層氣發電技術中的缺點,提升煤層氣發電技術的經濟、社會效益。
山西煤層氣電廠中,裝機容量為8×4MW,燃氣內燃發電機組配4×4.38t/h,具備35MW的發電能力;通過水環式真空泵抽采煤層氣,并將其輸入1.5萬立方米儲氣柜內,然后通過煤層氣管道,使煤層氣進入預處理系統,之后就可以進行發電。
本工程中,主要選用低氮燃燒技術的德國道依茨燃氣發電機組,應用稀薄燃燒技術以及精確的空氣/燃氣比控制技術等,確保NOx排放值小于500 mg/Nm3,控制NOx的生成。實際中煤層氣電廠可消耗5400萬M3(折純)的煤層氣,從而有效避免直接排空煤層氣造成的環境污染問題。由于煤層氣是一種有害氣體,為避免電廠因煤礦資源枯竭而結束,綜合考慮所選煤礦開采年限問題,因此應該選擇合理的燃氣發電機組,分析所選煤礦的煤層氣品質,以便可以延長電廠運營時間。采取TCG2032V16燃氣內燃發電機組,應用余熱鍋爐汽水系統,將冷凝水先送至鍋爐,并在余熱鍋爐尾部進行煙氣換熱,有效提高整個系統的熱效率,還可以提高進氣壓力,可以對余熱進行利用,也可以提高機組效率。
煤層氣電廠中,應用煤層氣發電技術,在煤層氣抽放站和燃機之間,建設煤層氣儲氣柜,有效緩解煤層氣濃度、流量變化,避免機組跳機的發生;同時還需要在管路上增加穩壓設備,以便有效解決壓力波動問題;同時,做好預處理系統的過濾工作,避免爆缸、無法運行等嚴重的問題。
當煤層氣從礦井抽上后,將煤層氣輸送到煤層氣儲氣柜內,當煤層氣在管道輸送中,應該設計具有可靠密封性的煤層氣管道,并對管道所有焊縫進行X射線檢查,以此類嚴防煤層氣泄漏。同時,在煤層氣進入燃機前做好預處理,對煤層氣進行干燥、脫水、除塵、加壓輸送的工作,利用初級過濾器、冷干除濕設備、羅茨鼓風機以及精密過濾器等設備,對煤層氣做預處理。并在煤層氣管道經過的室內均勻布置CH4檢測儀與報警裝置,并能夠通風裝置,在預處理進口管道上加盲板閥與速關閥,確保煤層氣發電技術的順利實施。
應用煤層氣發電技術后,煤層氣發電的電價為每千瓦時0.509元,每年煤層氣發電收入約達到1.248億元人民幣,且每年還減少87.1萬噸的CO2排放量,煤層氣發電技術的實現,有效達到經濟、社會和生態的共贏。
綜上所述,將煤層氣回收利用,實施煤層氣發電,不僅是達到煤炭企業安全生產、節能減排的重要舉措,同時做好煤層氣的發電利用,也能夠為煤礦的安全生產保駕護航,實現變廢為寶、節能減排的功能,提升煤層氣發電的經濟、社會效益。
[1]郭娟彥,蔣東翔,趙鋼.煤層氣發電技術現狀及我國煤層氣發電存在的問題[J].中國煤層氣,2012,07(18):41-42.
[2]王巖.淮南礦區瓦斯抽采利用現狀與前景[J].中國煤層氣,2011,14(12):76-77.
[3]樊金璐,吳立新,王春晶,高明龍.中國煤層氣發電技術發展和應用現狀[J];潔凈煤技術,2010,21(14):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