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寶寶
(山西省環境科學研究院,山西 太原 030027)
隨著工業化、城鎮化快速發展,全球氣候變化影響加大,我國水利面臨的形式更加嚴峻,增強防災減災能力要求越來越迫切,強化水資源節約保護工作越來越繁重,加快扭轉農業主要“靠天吃飯”的局面、有序開發水電資源的任務越來越艱巨。近年來多項中央重要文件中都提出,要把水利作為國家基礎設施建設的優先,把農田水利作為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重點任務,把嚴格水資源管理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戰略舉措。
水利水電工程施工活動對水環境的影響主要包括生產廢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對地表和地下水的影響。生產廢水主要包括砂石料沖洗廢水、混凝土拌和及養護廢水、機械保養沖洗廢水和河道疏浚廢水以及化學灌漿等生產廢水。施工期生活污水主要包括施工營地及分散施工人員生活用水產生的生活污水。若上述生產廢水和生活污水直接排放或處理不達標排放,將對施工河段及下游水質產生一定影響。
水利水電工程施工廢水處理方法主要有物理法、化學法。根據具體工程生產情況和生產、生活廢水產生量,可采取沉砂庫、廢水處理廠或一體化成套設備進行處理,處理達標后排入受納水體或回用。排污口設置應滿足水資源保護有關要求,回用水可作為循環用水,也可用于綠化或噴灑道路及施工場地。生活污水處理多采用生化法且工藝較成熟,可供選擇的工藝方案也較多,應結合施工布置、污水量等特性進行工藝選取。
試運行期對水環境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工程運行導致的河段水文情勢變化,如河道水量增加或減少、庫區或河道的水深、流速變化等;由于上述水文情勢變化以及入河污染負荷變化,從而引發工程影響河段水質變化;水庫庫區及下游河道水溫沿程變化;輸水或灌溉工程對沿線地下水環境的影響。針對水利水電工程營運期水環境影響,主要環境保護措施有:進行生態調度、泄放生態流量,減少河段生態修復;加強水質保護管理;采取分層取水等水溫恢復或減緩措施;截堵、疏排地下水、水源替代措施。
(1)對水生生態的影響。水利水電工程施工期對水生生物的影響范圍主要在上、下游圍堰之間及其以下附近水域,工程開挖、爆破、圍堰截流時的石料拋投會對施工河段魚類及水生生物形成驚擾。水利水電工程導流洞封堵期間和初期蓄水期間壩下河道流量減少,部分河段將干枯或形成一些小型水坑,極易發生魚類擱淺或被傷害的現象。施工期如環境保護管理不力,生產廢水和生活污水不能做到達標排放,加之棄渣下河,可能直接影響受納水體的水質,從而對水生生物生境造成影響。尤其是魚類的“三場”等重要棲息場所,甚至可能影響珍稀水生生物的生存。(2)對陸生生態的影響。施工占地對植物資源的影響。樞紐建筑物、施工生產生活設施、棄渣場、場內道路及輔助企業等占地均將占壓或破壞部分林地、灌草叢和農田。外來物種對當地植物的影響。工程建筑材料及其車輛的進入、植樹造林等,可能帶來外來物種。外來物種能通過競爭、捕食、改變生境和傳播疾病等方式對本地生物產生威脅。施工期產生的生產廢水、生活污水、棄渣等會改變河道水體的渾濁度及理化性質,使棲息在水邊的兩棲類、爬行類動物等的生活環境遭到破壞,甚至消失。施工開挖、爆破、運輸作業產生的噪聲和施工人員的干擾,可導致施工區及鄰近區域的鳥類和獸類的生活、取食環境惡化。(3) 施工期的生態環保措施。水生生物保護應立足于保護水域生態系統的結構、功能,生態系統的多樣性。主要保護措施包括:主體工程規劃設計時將建立人工增殖放流站、過魚設施、生態流量下泄措施和分層取水措施等水生生物保護措施納入設計范圍;制定有關水生生物保護的規章制度,并對施工人員和附近居民加強水生生態保護的宣傳教育,以公告、宣傳冊發放等形式,教育施工人員,通過制度化嚴禁施工人員非法捕魚;加強施工管理,杜絕各施工輔助企業生產廢水超標排放和棄渣下河,確保水體水環境質量滿足各魚類生存需要。導流洞封堵和初期蓄水期間,應對壩下河道減水段內擱淺的魚類進行轉移。
陸生生物保護應嚴格執行國家和地方生態保護法律法規和標準的規定,結合生態建設規劃,協調工程建設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保護生態多樣性,實現生物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水利水電工程常見的陸生生態保護措施主要包括預防措施、控制措施和補償措施三大類。
(1) 對水生生物的影響。水利水電工程建設大多是在天然河道上修建水利工程,工程建設將改變河流長期演化形成的生態環境,使得河流局部形態均一化和非連續化,,從而改變原有河流的生態環境,尤其是魚類的“三場”等重要棲息場所。水利水電工程建成后水體流速減小,不僅降低了水、氣界面交換的速率和污染的遷移擴散能力,使水體自凈能力下降,而且也會使沉降作用加強,造成水體重金屬沉降加速,導致水質重金屬污染嚴重。水庫下泄低溫水和下泄水氣體過飽和都會對水體中的魚類造成危害。(2)對陸生生物的影響。生境破壞和片段化對生態系統穩定性的影響。水庫蓄水形成庫后,使森林的生境遭受破壞和形成片段,原有的森林群落被人為分割,造成生境的喪失和生境片段化使植物群落的結構發生變化,并對群落物種的散步和移居產生直接的障礙。水庫蓄水、水域面積增加,熱容量相應增大,年溫差有所減少,無霜期延長,這些自然條件的變化所形成的局部小氣候將對植被產生影響。建庫后,河岸邊、河谷地帶原有的野生動物生境被淹沒,將使陸生動物的棲息地相對縮小。另外,水庫蓄水也將影響部分動物的取食或遷徙通道被切斷,影響其生存環境。(3)生態保護措施。針對水利水電工程營運期間生態環境影響,常見的環境保護措施有:在水電開發規劃時必須優先考慮流域生態保護的需要,充分保障生態用水,滿足生物生存空間和通道等的要求,減少占用天然河道的長度。根據不同珍稀生物的生活習性以及人文自然景觀特征,保留充足和必要的天然河段。根據區域能源供給需求程度和生態環境的敏感程度,明確各水電梯級開發的先后順序。優化水庫運行調度,為在水庫的壩下段流水中繁殖的魚類提供漲水條件,避免因水庫蓄洪而使魚類難以繁殖的情況出現。實施下泄生態流量措施和魚類增殖放流措施。對施工區內的珍稀植物移栽保護,對受影響的珍稀動物進行遷徙或修建保護措施就地保護。加強工程區域和水域的管理,有條件的地區設立保護區域。
水利水電工程建設對環境空氣的影響主要集中在工程施工期。施工期大氣污染主要來自施工開挖、爆破以及鉆進支護過程中的作業粉塵;砂石料破碎、篩分過程中產生的粉塵以及公路運輸產生的粉塵、揚塵、一氧化碳、、THC、二氧化氮、鉛化物,施工工地裝卸、堆放材料及施工過程中引起的風揚灰塵等。這些粉塵和有害氣體不僅大大增加大氣浮塵含量和有害成分,嚴重影響施工作業人員和當地居民的生活及環境衛生,甚至可能給附近農業生產帶來不良影響。
為了減少工程施工對空氣環境的污染,應因地制宜,優化施工布置規劃,合理選用工藝和設備;根據有關排放標準,采取措施消煙除塵,控制污染源,減少排放量;材料堆放應采取必要遮蓋或擋風措施;組織好材料和土方運輸;材料運輸宜采用封閉性較好的自卸車運輸;對施工場地、材料運輸及進出料場地的道路應經常灑水降塵;砂石料加工及拌和工序必須采取防塵除塵措施。
水利水電工程對聲環境的影響主要集中在施工期。主要噪聲源有鉆孔和機械設備產生的噪聲,爆破噪聲,移動交通噪聲。聲級較高的噪聲源主要分布于大壩基坑、導流明渠和地下廠房尾水區施工區。
常用的噪聲控制措施主要有合理布置施工場地,實行施工區與居住區分離,盡量利用地形降噪;選取低噪聲設備和工藝;加強設備及車輛的維護保養;在高噪聲施工區嚴格要求佩戴防噪耳塞等勞保用品。合理選擇施工時間,盡可能在白天進行施工,嚴禁夜間爆破和大規模施工活動,減少和避免噪聲擾民。
水利水電工程建設過程中產生的固體廢棄物主要包括棄渣、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施工棄渣棄土應按照批準的棄渣規劃有序地堆放和利用,在施工期可結合場平、修路等利用棄渣,禁止任意傾倒。棄渣場須先于堆渣施工前采取滿足經濟技術和安全要求的防護和排水措施,并在堆渣結束后結合后期利用要求進行渣頂和坡面綠化。施工人員生活垃圾應設立垃圾桶實行集中收集,定期交由有資質的單位專門處理。
施工區生活環境相對集中,人員復雜,流動性大,容易傳播流行性傳染病、地方病、自然疫源性疾病等。人群健康保護措施主要包括引用水源保護、衛生清理與檢疫防疫、食堂衛生管理、疾病預防與控制、水利血防工程等。
開發建設水利水電工程,可改善當地道路交通條件、通信條件,提升當地基礎設施水平;與此同時,工程建設和運行對江河、湖泊以及附近地區的自然面貌、生態環境,甚至對局地氣候,都可能產生不同程度的負面影響。水利水電工程開發建設既有興利除害的一面,又有洪澇影響等不利的一面。因此,制定水利水電工程規劃,必須從流域或地區的全局出發,統籌兼顧,以期減免不利影響,兼顧經濟、社會和環境的綜合效益。對于具體水利水電工程開展設計時必須對各類影響進行充分分析,努力發揮水利水電工程的積極作用,減少其不利影響。
[1]鄒家祥,薛聯芳.環境影響評價技術手冊 水利水電工程[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9.
[2]薛聯芳.向家壩水電站環境保護措施[A].中國水電工程顧問集團.水電2006年國際研討會論文集[C].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