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雄獅
直至“王立軍夜奔”事件發生后,周永康還是在2012年3月“兩會”期間到重慶代表團,專程為已經危若累卵的薄熙來站腳背書……
一碗方便面,要煮多久才能端上餐桌?一只大“老虎”,要困多久才能出籠示眾?
新華社最終捅破:500天。
……
> “鑒于周永康涉嫌嚴重違紀,中共中央決定,依據《中國共產黨章程》和《中國共產黨紀律檢查機關案件檢查工作條例》的有關規定,由中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對其立案審查。” <
落馬
2014年7月29日17時59分,新華社發布消息:“鑒于周永康涉嫌嚴重違紀,中共中央決定,依據《中國共產黨章程》和《中國共產黨紀律檢查機關案件檢查工作條例》的有關規定,由中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對其立案審查。”
加上標點符號,一共77個字。
而這,就是讓13億中國人等了一年半的頭條新聞,等到都已經稱不上新聞的新聞。同時,也是過去一年半里中國太多頭條新聞的終極來源。
是啊,當一只困獸已經被圍堵在陷阱里太長時間,那些袖著雙手站在獵場外圍觀的看客們,多少也有些意興闌珊了吧。
不過,最高明的獵手,或許要的就是這個效果。這樣,他才能不緊不慢地將匕首插進這只落魄老虎的咽喉,然后,引導早已反復想象過這一幕的觀眾進入下一個戰場。
高潮來得毫無征兆。這不是中紀委慣于發布重大消息的周末,也不是“七一”或者“八一”這樣的紀念日前夜。剛剛進了二伏,俗話說“頭伏餃子二伏面”,還是第5個“世界老虎日”,可是,難道就因為這個,那碗方便面就要端上餐桌,那只大老虎就要出籠示眾?
既然人家的徐徐道來,你萬萬沒想到,那索性別猜了。
反正,現在,方便面又是方便面了,康師傅又是康師傅了,而“周元根”,也終于可以回到他的主人名下。
……
主人,就是周永康,十八大前卸任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現在,他成了“四人幫”之后第一個被中共公開查處的最高層領導人,成了建國以來由中紀委查辦的第一個正國級高官。
“康師傅”、“方便面”是中國人在過去一年半時間里因其姓名而發明衍生的代稱,用以規避敏感詞審查。“你懂的”則是全國政協大會發言人呂新華在今年3月2日面對直播鏡頭時和13億中國人會心一笑的暗號,從那天起,這場全民圍獵變本加厲,宣傳官員們似乎也有意露出破綻,任由輿論指點這個曾經的最高權力“九人組”成員——只要不把“周永康”三個字直接寫出來。
古語云“盲人摸象”,是用來譏諷那些一葉障目的局外人,可是,哪怕13億人真的都是瞎子,這樣上上下下摸了一年半,身軀再龐大的老虎也已經沒有絲毫秘密可言。
周永康從遼河油田起步,正是31年的石油生涯,給了周永康一生中最美好的時光,也奠定了他走向中國權力頂峰的堅實基礎,所謂“石油起家”、“三年川督”直至“十年政法”。這三條事業交際線,在過去一年里伴隨著“周圍”人士的接連落馬,成為中國人得以領悟獵物方向的導航地圖。
30多年石油系統的鍛造磨礪、一年半國土資源部部長的經歷,以及四川大省一把手的三年歷練,使周永康完成了政治上的騰飛,這與其強勢能干的工作作風不無關系。事實上,周永康對四川政壇的影響,延續的時間更長、程度更深。他不僅在這里實現了人生的重大飛躍,而且離任前還完成了重要的人事布局,在該省的最高權力機構——四川省委常委會,留下了三個舉足輕重的棋子:李春城、李崇禧和郭永祥。
2002年十六大時晉升政治局委員,緊接著又獲任中央政法委副書記、公安部部長,使他的傳奇進一步延續——周永康成為政法系統僅次于時任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法委書記羅干的二號人物。在此之前,中央政法委已近五年未設副書記一職……周永康得以公安部部長身份進入中央政治局,更多得益于其特殊的時代背景——1990年代以來,中國社會貧富差距日益加大,貪腐、民生、公民權利保障等問題所引發矛盾的矛盾愈發突出,社會維穩壓力積聚的背景下,執政黨對于政法系統尤其公安力量自然更加倚重。一個維穩、“綜治”時代,亦由此展開。有了巨型國企領導人和封疆大吏豐富資歷的周永康,在這十年如虎添翼,權柄日重。
這就是被當代中國知識分子詬病為“政治和法律上最壞十年”的根源——“維穩”。
2007年,周永康終于位極人臣,在十七大后的記者見面會上,他跟隨胡錦濤亮相,向全世界微笑招手。此時,他接替羅干任中央政法委書記,成為中國公檢法司以及內衛工作的最高領導者——“周在位的五年間,恰逢2008年北京奧運會、2009年的建國50周年慶典和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召開,安全、穩定工作尤為重要,他的地位也變得更為顯赫。同時兼任中央維護穩定工作領導小組組長,是歷任中央政法委書記中話語權最大的一位”。
當人生的檔案記錄到這里,就必須提及兩年多前另一位讓中國人瞠目結舌的風云人物——薄熙來。在所有關于“康師傅”的流言中,他與“平西王”的結盟關系都是人們最感興趣的部分,這一切,因財新網的梳理而顯得清晰:“周永康任中央政法委書記期間,正值薄熙來主政重慶,在‘唱紅打黑問題上,周永康始終給予薄熙來力倡的重慶模式以有力支持……肯定的范圍也不止限于政法領域,就薄熙來力推的‘五個重慶建設、公租房建設、農民工戶籍制度改革等,周永康稱都是實實在在的改善民生之舉,在全國也有很強的示范意義。”
如同那些被人們指指點點的合影圖片所昭示,“康熙來了”在過去一年半的中國民間語境中也早就被賦予了別樣含義。按財新記者所述,“周永康對這種嚴重違背法治與人權精神的社會治理模式的贊許,有多大程度是出于政治結盟的考慮,又有多大程度是一種價值觀的認同,我們不得而知。但直至‘王立軍夜奔事件發生后,周永康還是在2012年3月‘兩會期間到重慶代表團,專程為已經危若累卵的薄熙來站腳背書”。
根據中國青年報輿情監測室發布的抽樣數據,“75.2%網民驚訝之余,表示‘喜大普奔,‘又一個大老虎被打,堅決擁護中央反腐決心”。
如果說那些新聞跟帖里的“擁護黨中央”、“為習近平喝彩”多少有些“組織化”嫌疑,那么,自由派意見領袖的掌聲總是真切。
代表人物是@五岳散人。這位中產商人已經愿意保衛折沖樽俎的總書記:“佩服老大,終于把面吃了。能在這么錯綜復雜的條件下做成這碗面,魄力與手段真不是我等屌絲能想象的。真心佩服,老大保重,提防反撲。”
還有賀衛方和孫立平。分別執教于北大和清華的這兩位學者,名列中共最著名的批評者,可是,現在,他們都愿意先說一句“一個令中國法治十年倒退的強權人物終于落馬,畢竟是大快人心的消息”、“煮面無論如何是件好事”。
底線不在于人物,而在于法律本身。
在這個意義上,習近平此次打破了原有的“刑不上常委”的底線,有力地處理了一名前常委。按道理,接下來是沒有例外了,任何一名中國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都要平等了。而實現司法獨立對于中共來說決不意味著邪路,而是實現長治久安的核心渠道。
風向
北京某媒體8月6日發表一則報道,對7月29日傍晚中央政治局決定由中紀委對周永康進行立案審查后,中央各部委、各省級行政區通過召開會議公開報道,表態擁護中共中央的情況。文章對截止到8月5日的情況作了統計,共有18個省級行政區黨委召開會議并在所在區域黨委機關報頭版,對表態作了突出報道,另有中央政法委及其所屬公檢法單位、中石油等被牽涉到周永康事件中的機構,以及軍方,都在第一時間作了表態。
仔細研究這些已經做出的表態后發現,對國家和社會穩定起到關鍵作用的軍方、政法系統表態都很及時。被廣泛牽連到周永康事件中的中石油也召開會議表態擁護,并強調確保企業干部員工隊伍穩定。
但在各省級行政區,情況就比較復雜了。在這家媒體報道之前,習近平家鄉的陜西省率先公開報道了表態會議,在31日同天報道的還有貴州省(現任中央辦公廳主任栗戰書進入中樞前曾任職貴州省委書記)。8月1日報道的有山西、安徽、河南、海南、河北,2日報道的有四川、吉林、湖南、湖北,3日報道的有,黑龍江、西藏,4日報道的有云南、甘肅、遼寧,5日報道的有江蘇,而上海市則在媒體點名通報后,于6日傍晚公開報道了會議情況。
上述信息透露了中國政治現狀中的一些不尋常情況。它們至少表明,在黨的決策層——各省級單位負責人基本都是中央委員會的成員或者候補中委,對中央政治局可以起到關鍵的監督和制約作用,在對待中共中央政治局決定中紀委對周永康進行立案審查,乃至更廣意義上的反腐敗的問題上,仍有人持觀望態度。一般來說,省級黨政主官會在對周永康進行立案審查決定正式發表前及時接獲中共中央的通報,可以說有足夠的時間提前做好準備,在決定公開后于第一時間召開會議并立即進行報道,但即使如此,召開會議時間和報道時間,仍顯參差不齊。
在中共的政治傳統中十分注重在重大的決定出臺前或者后,爭取黨內高層(主要是掌握重大事務決定權的中央委員會成員)的支持。在中共建政后的第一代,毛澤東每逢重大決定作出前,都會到各地巡視,吹風打氣,贏得地方實力派的支持,而鄧小平南巡更是舉世皆知。
習總書記上位后,對中共來說,中國政局進緊要關頭,急需以開拓性思維在反腐敗、改革等領域有所作為。而他的每一步都非常在意爭取輿論和強力機構的支持,在他上任后的短短一年多時間里,中國軍方曾罕見集體表態效忠。習總的反腐和改革,特別需要強力機構和民意的支持,否則就寸步難行。
可以說,反腐敗是在頂住黨內已經形成的利益集團的壓力下強力推進的,雖然現在還很不全面,但可想而知仍會遭遇極大困難。中國現行政治的特點是,維系權力地位和上下尊卑次序的基礎,特別仰賴為政者之間的忠誠關系。這個論斷已經無數事實印證。
在重大的政治問題上,中共向來將旗幟鮮明表明態度視為其忠誠度的重要衡量指標。而在中國政治體系中,省級行政區承載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在中國現行政治中居于參與決策的實際地位。其主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從現在開始,改革派和既得利益集團的政治博弈進入關鍵期。而在維護國家利益和黨的穩定之間如何平衡,是習近平難以回避的緊迫問題,能不能解決好,更是事關中國政治走向。
下面?
早在2013年底,周案已經近乎蓋棺定論,只是實操中步步為營罷了。以反腐敗為抓手、以周永康為重心,新一屆領導集體打了一場大仗,就像復刻了解放戰爭時期的“遼沈戰役”:查辦石油系如同打下錦州,剩下的都是甕中捉鱉;此后對四川官場的徹查、政法系統的清理可以看作是血戰四平、圍獵長春。
但是,遼沈戰役只是一個開端,重要的是后續怎么辦,下一步在哪里?
第一大戰役:四中全會與法治社會——
四中全會即將召開,主題已經提前確定:依法治國。對此,需要為習大大和本屆政府的“超前動作”點贊。一般而言,一中二中定人事,三中搞經濟,四中抓黨建和落實,這次四中全會抓法治,可謂特例。
首先,原本以為依法治國這樣的議題會在下一屆任期、至少是下一年才會大動作,但是讓人看到了本屆政府“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的精神。目前還處于打老虎、拍蒼蠅的進行時,還處于王岐山所說的“治標”階段,是運動反腐。這時候強調依法治國,有些人難免會以為這是一種“收官”的信號。但是,想一想,徐才厚案還未定奪,新一批的巡視組還在地方扎根,應該不是反腐運動的終結,更可能是把制度建設和治標運動同步進行——倘如此,幸甚!
其次,現在主流的反腐運動究其實是治黨、治軍之策,但是,中國社會的腐敗根深蒂固、范圍極廣,需要運動反腐、制度反腐、群眾反腐的結合。法由人而定,法依人而行,談何容易!比如,嚴法之下,不少地方政府出現了不作為、但求無過的“看官”,等等,挑戰眾多。
近期,眾多國企內部的腐敗被查辦,不少外企也因行賄、壟斷等訴諸司法,吳英案、唐慧案等民間民粹對司法的干涉也屢見不鮮……這些不同層面的變相違法案例,只靠中央決心,斷然無法解決,嚴肅法紀、公開透明還是根本所在。但是,中國并不缺法律條文,而是執行不力,有法不依。這種情況下,提出依法治國的重心,恐怕不是立法、守法,而是關注預防、執法、及違法之后的懲戒。對此,還需要很多創造性的解決方案,這也應該是此次四中全會的著力點。綜合看,反腐運動與法治,仍然可以視作是遼沈戰役。
第二大戰役:高效市場經濟與優化分配——
首先,要完善高效公平的市場經濟機制,但不能掉入陷阱。比如,某知名經濟學家曾經強調市場的萬能性,最近也不得不承認市場也分為好的市場、壞的市場。殊不知,這也是另一種思想上的混沌,好、壞本身就是道德法則,與立場有關。強人如劉漢者,自然認為官商就是對他最好的機制;得暴利如地產商者,也可以滿口正義成為創業導師,認為他們的資本是應得的……
中國的市場建設中,最嚴重的問題是政府僭越與缺位并存。比如,李克強總理提到的政府過多的審批有尋租嫌疑,比如,對土地出讓的過多干預是裁判員參與比賽的問題;反過來,現在市場中還有很多政府該干而沒有干好的,需要去補足,比如,食品藥品監管、國資賤賣、地產商各種逃稅避稅……這種情況下的自由化只能是一切權利歸資本。
其次,市場不是萬能的,必須通過制度優化財富分配。中國有太多人致富是靠著“封建資本主義”的裙帶關系(比如,很多私營礦山來自低價非法獲取國家資源),“野蠻資本主義”的資本增值(比如很多房地產商囤地待漲)。這些問題導致了社會的極大不公平,是貧富差距里不能容忍的部分,是封建主義和資本主義里那些最陰暗的部分。所以,需要建設現在還千瘡百孔的市場,但是又不能讓政府僭越或缺位;要解決貧富差距問題,不能放過裙帶資本、野蠻資本,但是又要鼓勵真正的企業家精神和動物精神。這個戰役幾乎攸關所有官僚資本和野蠻資本家的利益,比之反腐,難度有過之而無不及。
要順利解決市場化問題、顯著解決貧富差距問題,就要堅定不移完善市場制度,兼顧保護優秀合法企業家利益,需要和日本一樣與資本一方“春斗”,需要和解……可以視為平津戰役。
第三大戰役:和平崛起與生存空間——
與內政相比,關注外交的人要少得多。但是,在地球村當中,中國的未來與全球的未來密不可分,中國必須要在全球尋找資源、尋找市場,直面競爭又要廣泛合作——所以,某種程度上,國際關系的成敗也關系到國內的很多事務的成敗。
主要矛盾落在了南海、東海為核心的太平洋沿岸,日本、菲律賓、越南背后都是中美角力,這也是最難處理的一對矛盾。中國數年內的實力都不足以挑戰美國,但是,又必須現在就直面站在門口的巨人,如何和平崛起又保障自身的生存空間,相當不易。
這種競爭,最好的格局就是:軍事上威懾但不破局,政治上合作為主競爭為輔,而在經濟戰場上暗中角力。中國爭奪國際生存空間的路還有很遠,對國家來說風險重重又不得不為,是一場需要高層指揮大兵團作戰、但是又需求全民參與的“淮海戰役”。
正是因為有了前期反腐體現出強大力度,人們當然對本屆政府有更高的期望。政治上的反腐與制度化、經濟上的市場化與再分配、外交領域的發展空間與和平崛起,可以視為本屆政府需要后續挑戰的三大戰役——抑或需要多屆政府延續下去的命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