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天
對華國鋒、胡耀邦等歷史上的敏感人物,該劇也沒有回避。據了解,該劇中華國鋒的人物形象是首次在電視劇中出現。
為紀念鄧小平誕辰110周年,48集電視劇《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8月8日晚在中央電視臺黃金時段開播,該劇播出后,勾起了很多人的回憶。該劇首次展現了1976年以來高層政治斗爭,其“大膽觸及以往很少觸及的題材”,也引起熱議。近年來,涉及高層政治的影視劇尺度的改變,也是我們對于歷史態度和對未來發展道路態度的變遷。
《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觸碰的“禁區”
1976-1984年是鄧小平最輝煌的6年,個人生涯達到頂峰,而中國也是處于最微妙、最重要轉折點,高層情景最為復雜的幾年,包括粉碎四人幫、華國鋒上臺,鄧小平在政治博弈中如何勝出,對這些,這部作品都沒有回避。編劇團隊絞盡腦汁,竭力讓電視劇生動起來、好看起來。辦法之一,就是敢于直面政治。該劇大膽描寫了眾多黨和國家領導人之間的對話、工作,甚至是矛盾和命運。
對華國鋒、胡耀邦等歷史上的敏感人物,該劇也沒有回避。據了解,該劇中華國鋒的人物形象是首次在電視劇中出現。毛澤東去世后,華國鋒與汪東興、葉劍英聯手逮捕了“四人幫”,結束了“文化大革命”,成為名義上的黨政軍最高領導人。在1981年召開的中共十一屆六中全會上,華國鋒辭去黨中央主席和中央軍委主席職務,鄧小平接替華國鋒被選舉為中央軍委主席。
該作品中,除了華國鋒、胡耀邦等人物外,還出現了一個標志性的建筑——西單民主墻。西單民主墻被視為中國民主運動的開端。它是1978年春季位于現今西單文化廣場南側一帶的一道灰色矮墻,是在粉碎“四人幫”之后出現的,“文革”中興貼大字報的習慣,讓老百姓找到一個窗口。民主墻上最早期的大字報大都是要求給1976年四五運動平反,以及上訪群眾書寫的冤案控訴。
1978年11月,鄧小平在接見日本民社黨委員長佐佐木良時,曾談到西單民主墻。鄧小平說,這是正常的現象,是中國形勢穩定的一種表現。葉劍英、胡耀邦等多名高層領導人也認為這是一種人民民主的體現。值得一提的是,習近平的父親習仲勛也在劇中出現。習仲勛在上世紀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力推深圳經濟特區建設,被外界視為改革派大將。當年,胡耀邦積極支持習仲勛開展工作,習仲勛也在胡耀邦面臨危機時挺身而出,大聲疾呼。
高層政治題材影視出爐記
在我國,電視劇拍攝必須由具有電視劇拍攝許可證的單位將題材上報中國電視藝術委員會審批,獲得批準以后的電視劇才具有合法身份。同時,所有電視劇的發行和播出必須通過當地宣傳部門的審查。
不過“凡以反映我黨我國我軍歷史上重大事件,描寫擔任黨和國家重要職務的黨政軍領導人及其親屬生平業績的電視劇”,則需要重大革命和歷史題材影視劇制作許可,這類題材的影視劇創作有專門的領導小組負責劇本把關和成片審查。該小組是在中宣部的指導下,由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具體開展工作。
拿到許可后的電視劇就進入了拍攝階段。如果將影視作品比作一個人,劇本是這個人物的軀干,而演員則是這個人的靈魂,對于描述國家領導人的影視劇來說,一樣如此。最早扮演國家領導人的演員的選拔是一件上升到政治層面的事:1978年,國務院文化部和解放軍總政治部下達通知,在全國全軍范圍內挑選塑造毛澤東形象的演員,最終20張照片放到了時任全國人大委員長葉劍英的案頭。最后古月成為第一位扮演毛澤東的特型演員。
后來,扮演國家領導人并不需要太多審核工作了。據周恩來的特型演員劉勁介紹,重大題材領導小組的專家,也會過問演員的選擇問題,但一般不會有太多干涉。有時候,反而是一些領導人的家屬對某個演員特別不滿意,提出異議。
最近幾年,市場化演員扮演國家領導人的情況越來越多。《建黨偉業》中,劉燁飾演的毛澤東就一度被稱為“最帥毛澤東”。在《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中,國家一級演員馬少驊飾演鄧小平,薩日娜飾演卓琳,謝鋼飾演陳云,陜籍演員張嘉譯飾習仲勛。其中張嘉譯更是零片酬參演。張嘉譯和習仲勛是陜西老鄉,都在西北大地生活了很長時間,某種程度的神似還是有的。張嘉譯在回應此事時說到:“劇組的預算很緊張,再加上拍攝時間不長,我就拍了快一星期,所以就沒想說去收這個片酬。而且可以把這類的題材拍成劇,對我們是很有意義。”
影片拍攝完畢后,緊接著又是另一輪審查,正如上文所說,成片審查仍由領導小組負責。如果一部電影在公映前一個月,還得面臨重大修改和補拍,那么它在審查過程中遭遇的挫折顯而易見。慶祝建黨90周年的獻禮片《建黨偉業》就是這樣一部片子。
《建黨偉業》中的兩處修改耐人尋味:一處是青年毛澤東進京為留法學生籌款,慕名來到北大蹭胡適的課,卻因衣衫不整遭到拒絕,青年張國燾踱步上前,要求毛澤東離開教室。修改后,這些段落全部刪除,觀眾看到的是毛澤東得償所愿;另一處是“五四火燒趙家樓”,學生們砸開大門發現還有一道鐵鏈,張國燾挺身而出,向看守軍警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修改后,出現在這個說服段落的張國燾,換成了其他幾個青年學生。一位編劇認為,總的來說,現在審查是一個守勢,比如我寫狠一點,他刪一點,但就能留下一點。據我所知,體制內的一些人也在呼吁取消審查制度。
你不知道的影視政治學
關于領導人的影視劇,通常會有兩類表現形式。一類是以領導人個人為線索進行故事描繪。如1998年周恩來百年誕辰時的紀錄片《偉人周恩來》,2004年鄧小平百年誕辰的電影《鄧小平1928》,2008年周恩來110周年誕辰時央視黃金檔播出的《周恩來在重慶》,以及現在播出的紀念鄧小平誕辰110周年的《歷史轉折點上的鄧小平》。可以看出,這些影視劇多在領導人整數年誕辰放送,多以展現個人歷史為主。
還有一類便是以中國共產黨的革命和建國歷程集體呈現的,如《開國領袖毛澤東》《長征》《延安頌》《保衛延安》《八路軍》《解放》《中國1945之重慶風云》等。這些集體反映中共元老們形象的影視作品通常在重要歷史事件的周年紀念時公映。例如1999年新中國成立50周年,2005年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0周年,2009年新中國成立60年,2011年中共成立90周年等。2009年和2011年上映的《建國大業》和《建黨偉業》,因為其精良的制作和全明星陣容,創下了有關中共領導人影視題材作品的觀看紀錄,使這類題材的影視劇達到一個巔峰。
細心的觀眾可以發現,雖然這兩類紅色影視劇品種繁多,但絕大部分的講述內容集中于中共1927到1949年這段革命與建國時期,小部分提及抗美援朝和早期社會主義改造,而甚少涉及到中共領導人建黨之初的故事和社會主義社會建立之后中共歷經的曲折探索。
近年來,隨著對歷史態度的不斷開放,領導人影視劇無論從形式到內容都有了多元而豐富的發展。2011年的《開天辟地》,將敘述視角集中于1920年中共建黨前夕到1927年大革命失敗這一歷史時期。目前在央視播出的《鄧小平》和去年上映的《周恩來的四個晝夜》等,都用更多的劇集來呈現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重大決策和經歷的曲折,如三年困難時期、文化大革命,直到真理標準大討論。
這些影視作品的陸續誕生,不但讓我們國家的歷史更為完整地得到表現,也讓其中的領導人形象從過去的模式化與類型化,變得人性化與立體化。這類題材的影視劇,其自身形式與內容的演變,也是我們對于歷史態度和對未來發展道路態度的變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