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瑜婷
馬航事件后,有評論稱:“難道專家和記者真的都要敗給評論員了?”唐駁虎說,像他這樣的新聞技術派會受歡迎,要歸因于互聯網時代。
唐駁虎,鳳凰新聞客戶端評論員,但同事們都喜歡稱他“唐大神”。
“他確實很神啊。” 唐駁虎在鳳凰網的同事王小曼告訴記者。唐大神總是同時開著五臺電腦屏幕,在上百個窗口里一目十行地進行信息搜索、挖掘和剪輯。如果把他開的窗口關掉,哪怕只關一個,他都可能暴跳如雷。
在唐駁虎參與評論馬航事件后,鳳凰新聞客戶端的用戶增長了近5倍。
網友問:唐駁虎是誰?可沒人有答案。這位永遠以筆名出現在網絡的評論員跟許多媒體人不一樣,除了他的評論文章,網友找不到他的微博、博客、QQ空間等任何可能留下的網絡痕跡。這位手機新聞的生產者更不算是手機重度用戶,聊了兩個小時,他幾乎沒看手機一眼。他總說自己寫文章是“職務工作”,而“生活跟工作是要分開的”。他的性格更接近典型的理科男,不喜自我營銷,專注于技術本身。
“他不混圈子的。工作狀態跟極客很像,單純,就是對著電腦屏幕挖掘信息,接近真相。”王小曼稱唐駁虎為“新聞極客”。
神推理MH370
MH370事件激發出人們對中國媒體的痛心疾首之感。除了煽情地表達“馬航加油”,中國媒體多數只能轉發官方消息或外媒觀點。唐駁虎卻在此時火了。運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和瘋狂的搜索能力,他在MH370被“確認”墜毀在印度洋之前,就做出了類似的推斷。
在YouTube頻道訂閱人數超過200萬人的VICE雜志如此評論唐駁虎:“在這么多‘來自現場的報道中,最有信息含量、最直白且邏輯最清晰的,反而來自一個根本沒到現場也沒有內部線人的評論員。除了大學里的自動化課程知識外,唐駁虎靠的就是你我都能接觸到的網絡二手信息,而且他還不喜歡翻墻看那些個不和諧的網站。這真的讓人匪夷所思,難道專家和記者真的都要敗給評論員了?”
唐駁虎說,像他這樣的新聞技術派會受歡迎,很大程度上歸因于互聯網時代。1980年出生的他,畢業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自動化專業,2007年進入鳳凰網。2013年7月,他被調到剛剛成立的手機鳳凰新聞客戶端團隊。他深刻體會到,跟PC新聞內容相比,手機內容受到的監管更少,原創的空間也更大。他擅長的軍事內容也正是鳳凰的發家領域,如今被同事們奉作“頭牌”之一。
“首先是要快。”唐駁虎清楚,速度是互聯網時代的第一要務。3月8日凌晨,飛往北京的馬航MH370航班起飛后與地面失去聯系,機上有154名中國人。第二天晚上,唐駁虎在家看完記者會實況轉播,馬上開車去公司。他到公司和同事討論了一下,選擇了技術解析的切入點,寫到大概1點多,之后修改配圖,完稿大約是在2點。3月18日,在《飛行員是要自殺么?馬來究竟要瞞什么?》一文中他猜測:最大的可能性是機長劫持。由于此時各方信息尚未確鑿地指向這個可能,評論部的編輯也覺得他是“胡扯”,就把文章放在了一個不起眼的位置上。結果到了當天下午5點,較為權威的新聞出來了,他的這篇文章很快被推送到網頁上的關鍵位置。
事實上,他最先成名的文章是那篇《什么樣的一塊肉能讓薄熙來一家吃一個月?》。唐駁虎記得,去年8月23日下午5點40分左右,微博上出現了提到“薄瓜瓜從非洲帶回一大塊肉”的審判記錄。作為資深吃貨,他很快想到了伊利比亞火腿。他花20分鐘查資料撰文,再加20分鐘配圖。7點不到,此文被掛在了網上,轉發量達到了2萬。
前方信息每時每刻都在變化更迭,電腦屏幕前的網絡評論員也得跟上評論的頻率和速度。唐駁虎認為,像馬航這樣過于復雜的大事件,一定要有連續數天跟蹤才講得清楚事情的來龍去脈。值得一提的是,身為互聯網評論員還有個好處是,“總有足夠的版面可以寫”。
“每個專家都只看到一個龐大系統的一小部分”
進入手機鳳凰新聞客戶端團隊后,唐駁虎跟同事們討論取什么筆名。一位同事先是想到“唐伯虎”一名,再聯想到如今傳媒界有如此多不靠譜的分析,就想,“要不讓唐伯虎去駁斥一下”。——“唐駁虎”由此誕生。
跟以往電視與平媒時代的評論員相比,“唐駁虎”顯然不局限于情懷的賦興,而更重視事實與邏輯的推理。
比如馬航事件,不少飛行員都表示此事超出了他們的理解和評析范圍,因其涉及飛機通信設備、衛星乃至馬來政治等復雜的方面。得益于從北航自動化專業畢業的優勢,唐駁虎平時積累了一些民航知識。他也第一時間在微博上關注了一些民航界人士,比如機長、調度員等。遇上知識盲點,他四處打電話請教一些在民航工作的朋友,這些朋友中有做機務的,也有做調度的。如果朋友也不懂,他還得麻煩朋友再去咨詢更細分專業的人士。
在這個過程中,他相信不存在任何一位值得完全信賴的專家,因為“每個專家都只能看到一個龐大系統的一小部分”。他只能像剪輯師一樣,剔除無效信息,搜羅有效信息,再拼貼成通俗易懂的圖文介紹,最后給出觀點。“在互聯網時代,查詢資料很方便:只要會檢索,好學,閱讀理解能力強,很快能掌握一個陌生事物的大致概況。任何人都不可能是任何領域的專家,同時任何專家基本上都只熟悉自己專精的領域。”
最近他在關注中俄天然氣交易價格時發現,“幾乎所有的報道都是不準確的”。連他本人也很少得出絕對化的結論。在他分析馬航事件的文章中,讀者會看到,他分析得出的是當時所有信息條件下最有可能的一種方向,但其他方向和可能性他也會提及。跟一些傳統的急于下結論甚至煽情化的評論員相比,唐駁虎說他更相信開放的世界觀。就方法論而言,他更接近于“證偽法”,“通過排除偽的東西來靠近真相,而不是立場先行”。
“評論文章的表達要清晰。”唐駁虎無法忍受自己寫出外行人看不懂的文章。他通常先寫一段可能讓人一頭霧水的技術分析,再寫一段平常人能夠理解的大白話。比如,他會先寫“從常理來說,作為先進的、配備了最新發動機監控系統的 777,不大可能只使用 VHF,而不使用衛星通信”,然后再打個通俗的比方:“假若一個人是個需要隨時在線的 QQ、微博、微信狂人,又整天在外跑業務,常常在路上而不能一直待在一個地方,尤其是他已經花大錢買了各種會員服務資格,他會用只具備 Wi-Fi 功能的智能設備,而毫不考慮3G移動通信么?”
“對世界保有好奇心”
對于馬航事件中出現的各種頭頭是道的陰謀論,唐駁虎總是持懷疑態度,他用經濟學中理性的假設看待這個問題。“我覺得評判陰謀論的一個角度,在于付出和風險,與最終達成目標是否有可比性。一般來說,政府不會為太小的得失搞太大的陰謀布局,它花那么大的精力干個事,不能保證馬腳不露出來,成本收益很低,得不償失。政府的本質是一個官僚機構,官僚機構也沒這精力和興趣。對于一個大國來說,這些事情太不劃算。”
雖然他個人的表達偏向于理性,但他并不排斥感性的表達。馬航事件發生后《人民日報》、鳳凰網等媒體的官方微博轉發大量煽情化內容, 他覺得很正常:“人肯定需要情感方面的宣泄。你要從更理性的角度來說,人確實首先是感性動物。媒體總有媚眾的傾向。”
內容生產者不同了,閱讀者也有了差距。在唐駁虎看來,電視受眾如今已日漸老齡化。“比如鳳凰衛視最火的是馬鼎盛的節目,但他的節目內容煽情,更適合4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手機端用戶更年輕,受過更多的教育,更想知道技術性的知識。當然,年輕讀者也挺挑剔,總能看出一些小錯誤。不過網絡還有個好處,我們可以隨時更正內容。”
作為一個懶人,唐駁虎挺享受如今負責在后方挖掘、整合二手信息的角色。他也遺憾自己難有機會在前方獲取一手信息。但無論前方還是后方,他說,最關鍵的是“對世界保有好奇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