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杰
2013年,泰州完成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999億元、實現銷售收入8149億元、利稅1022億元、利潤605億元,分別增長12.8%、18%、19.1%和16.2%。生物醫藥、新能源、電子信息三大新興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的38.5%,機電產業實現銷售、利稅、利潤分別為2436億元、293億元、173億元,船舶產業造船完工量527.7萬載重噸、新承訂單1365.8萬載重噸、手持訂單2153.2萬載重噸,分別占全省的43.5%、48.7%和39.5%。全市銷售收入過50億元、100億元企業分別達到25家和6家。工業經濟綜合效益指數達到395.09點,居全省前列。
一、加快工業企業轉型升級是順應經濟發展的需要
加快工業企業轉型升級,是廣大企業應對嚴峻復雜經濟環境、順應世界經濟格局深度調整的必然選擇。國際金融危機爆發至今,世界經濟緩慢復蘇,國際需求萎縮,美國推行再工業化,西方貿易保護主義抬頭,新興市場國家經濟發展受挫。同時,新能源、環保、生物、信息技術等正在醞釀一場新的變革。我國經濟經過30多年的高速增長,改革紅利、人口紅利、市場紅利、國際化紅利不斷削減,要素制約、節能環保、成本上升等各種壓力快速疊加。“三駕馬車”驅動減速,中速增長時代已經到來。企業的發展速度放緩,盈利能力下降,停產倒閉增多,傳統的發展模式已經步履維艱。中國要避免掉進“中等收入陷阱”,就必須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企業要想實現更好發展,就必須積極順應環境的變化和發展階段的變遷,主動承受轉型“陣痛”,加快升級步伐,把握發展先機。不想轉型、不會升級的企業沒有未來。
加快工業企業轉型升級,是泰州進入工業化后期經濟發展內在規律的客觀要求。2013年,泰州市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為64917元,三次產業結構為6.8:52.4:40.8,非農就業比重為80%,城市化率為59%,已基本達到世界通行的工業化后期指標值。但從產業升級所依賴的創造能力與機制來看,泰州2013年全社會研發投入占GDP比重為2.15%,與發達國家3%以上的一般水平有很大差距;技術進步方式上,引進消化多,自主創新少,高精尖、名特優等高附加值產品不多。因此,用創新驅動、技術密集型產業為主的工業化后期標準來衡量,泰州差距很大。今后一段時期,我國工業內部結構將發生劇烈轉變,產業將從以能源、原材料工業為主導向高加工度、高技術含量制造業為主導轉變,產品將由生產資料為主向消費資料為主轉變。這一階段是產業結構快速變化的重要時期,矛盾將主要集中在研發設計、品牌培育、營銷體系、供應鏈管理、專業化分工等關鍵環節的滯后上。企業必須改變“路徑依賴”和“低端鎖定”,加快從價值鏈的底端向“微笑曲線”的兩端攀升,推動“制造”向“智造”轉變,追求低消耗、高產出、高技術、高附加值的發展方式。
加快工業企業轉型升級,是發揮工業經濟的主體作用、爭創轉型升級示范區的迫切需要。江蘇省委、省政府《關于推進泰州轉型升級綜合改革試點的意見》和泰州市的《實施意見》,對今后五年泰州轉型升級的主要目標和任務明確提出了要求。工業強市是泰州一直秉承的發展戰略,工業經濟的轉型將帶動三次產業協同發展、同步轉型。企業是微觀經濟的主體,是工業經濟轉型升級的“承辦人”。必須努力打造一批創新能力強、規模效益高、品牌質量好、發展潛力大的“行業龍頭”、“標桿企業”、“單打冠軍”,為泰州經濟社會轉型升級提供“樣板”和強勁動力。
二、推進泰州工業企業轉型升級的重點舉措
更加注重以現代產業體系引領企業轉型升級。目前,泰州正在著力打造以裝備制造業及三大新興產業和一批優勢產品集群為主體的“1+3+N”產業體系,全面實施新興產業雙倍增計劃和傳統優勢產業轉型升級五年規劃,推進轉型升級重大項目“雙百”工程和千企升級百企示范工程,著力培育形成高端裝備制造、生物技術與新醫藥、新能源、電子信息等四大千億級戰略性新興產業,以及一批百億級優勢產業集群,確立生物技術與新醫藥發展在全國的領先地位,努力把泰州打造成先進的制造業基地、世界新興船舶制造基地、長三角地區重要的綠色食品生產基地。這為泰州市企業轉型升級明晰了方向。全市規模以上企業特別是遴選培育的125家轉型升級示范企業,要制訂和完善中長期發展規劃和五年升級計劃,選擇好企業發展方向、轉型路徑和行動計劃。要圍繞新興產業高端化、規模化、集聚化抓轉型,圍繞傳統產業高新化、品牌化、集約化抓轉型,圍繞生產性服務業專業化、產業化、社會化抓轉型,推進企業向現代型、集約型、高附加值型轉變。
更加注重以增強創新能力引領企業轉型升級。企業要轉型,就必須更加重視創新,更加依靠創新,更多投入創新。加強產學研合作。深入開展“企業院校行”活動,主動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創新資源合作,大力推進產學研深度融合,積極組建市場化、多形式、多層次的產學研緊密聯合體,高質量實施一批產學研聯合開發項目。加大研發機構建設。積極創建國家、省級企業技術中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以及重點實驗室、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創新研發平臺,吸引集聚行業技術領軍人才和高端技術開發團隊。有條件的企業要到海外并購科技型企業或建立研發機構,就地消化吸收國際先進技術。到2016年,在全省率先實現本土大中型企業自建研發機構“全覆蓋”,擁有國家、省級企業技術中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達100家以上。加強技術改造。技術改造是促進企業走內涵式發展道路的重要途徑。充分發揮技術改造投資省、周期短、效益好、污染少、消耗低的優勢,在裝備改造、工藝改進、產品提高和降低成本上下功夫,尤其要加快實施一批投資規模和產業關聯度大、技術水平高、市場前景好的重點技術改造項目,促進新技術、新產品和新業態發展。繼續大力實施專利、標準、品牌戰略。積極引導和鼓勵企業自主研發,主持或參與標準制(修)訂工作,培育一批扎根本土、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知名品牌,打造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名牌企業。加強關鍵技術聯合攻關,鼓勵引導行業骨干企業建立產業技術創新聯盟,以市場化機制為主集聚資源開展攻關。加大本土具有自主知識產權、自主品牌的新產品在泰州的推廣應用。在全省率先實現規模以上企業擁有專利“全覆蓋”。加快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鼓勵和引導企業從產品研發、生產制造、企業管理到市場營銷全過程、全方位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引導和鼓勵重點企業率先推廣應用物聯網技術。大力發展物聯網關鍵傳感器件、裝備、系統和服務。推進“兩化”融合示范(試點)企業、示范(試驗)區創建。endprint
更加注重以優化企業結構引領企業轉型升級。培育一批大企業、大集團。認真實施大企業(集團)培育計劃,尤其要在八個重點產業鏈和八個重點產業領域培育壯大一批龍頭型、基地型企業,以此確立泰州重點產業的優勢和影響力。積極引進跨國公司、央企和大型民企來泰州設立生產、研發和營銷基地,加大企業上市步伐,大力培植一批年營業收入超500億元、100億元的企業。發展一批專精特新行業龍頭企業。開展“同業對標”活動,引導各類企業特別是骨干企業和成長型企業確立學習標桿,培育一批“專精特新”、“標桿式”企業,打造一批行業“小巨人”和產品市場“單打冠軍”。壯大一批創新型中小企業。在市級以上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專利示范企業中,選擇一批在技術創新、品牌創新、機制創新、經營管理創新、文化理念創新等方面成效突出的中小企業,加以重點培育,努力把它們打造成全市轉型升級和經濟發展的“種子選手”。
更加注重以綠色低碳發展引領企業轉型升級。發展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工業,是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內容。提升重點耗能企業能效。重點耗能企業要建立健全節能管理體系,強化能源計量、統計。加強能源審計和用能設備檢測,引導企業加大節能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的開發和應用,促進重點企業能效水平大幅度提高。推進節能技術改造。突出冶金、化工、建材、紡織、電力等高耗能行業,大力實施一批燃煤工業鍋爐改造、區域熱電聯產、電機系統節能、余熱余壓利用等節能改造項目,努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促進工業循環經濟發展。綜合運用規劃引導、政策扶持、行政準入、強制淘汰等手段,鼓勵和引導企業積極發展循環經濟,全面推行清潔生產審核,加大清潔生產工藝和技術的推廣應用。加快淘汰落后產能。嚴格執行國家產業結構調整、淘汰落后生產工藝裝備和產品指導目錄,依法有序淘汰能耗高、污染重、危及安全生產的“兩高”、“五小”企業,以及技術落后的設備、工藝和產品,引導企業主動和提前淘汰落后產能及低端產品制造能力。
更加注重以建設高素質的企業家隊伍引領企業轉型升級。企業家在轉型升級中的位置和重要性無可替代。要進一步提高企業家素質,定期組織他們到高等院校培養深造,到現代大企業掛職鍛煉,到世界知名公司學習考察,領悟國際型企業家的成功經驗,促進他們從感性向理性、從眼前向長遠、從傳統向現代轉變,打造出一批懂管理、善經營、會創新、敢競爭的新型企業家。要引導企業家們加快建立健全現代企業制度和法人治理結構,把人才和創新放在核心位置,努力以優秀的企業文化提升企業層次,凝聚發展合力,打造“百年企業”。
(作者系泰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長)
責任編輯:戴群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