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遠玉+吳曉笙
海南省在新一輪扶貧開發工作中,結合實際,創新機制,用好用準扶貧資金,使農村扶貧開發工作取得新成效,貧困地區面貌發生新變化,農村貧困人口減少11萬多人,貧困發生率降至12.2%,降低2.1個百分點,5個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加1982元。
扶貧資金,強調條條塊塊,分散投放使用,效益小、效果不明顯,這是長期困擾扶貧工作的一個突出問題。為破解這一難題,海南省建立集中扶貧資金,集中扶貧對象,集中解決制約貧困地區發展突出問題的“三集中”扶貧開發工作機制,以縣為單位,整合扶貧、發改、民宗、農業、水務、交通、教育、衛生等部門的涉農資金,形成合力,集中投向貧困農村,實行整體推進。
據統計,2011—2013年,全省整合各類資金6億多元,集中扶持貧困地區、貧困農戶發展以種養為主的特色產業,改善基礎設施,開展職業教育和扶貧培訓。還積極探索小額信貸扶貧模式,解決貧困農戶發展“瓶頸”問題。
省農村信用社把小額信貸向貧困農戶延伸,降低信貸門檻,簡化貸款程序,擴大貸款規模,支持貧困農民發展特色產業。臨高縣新盈信用社鼓勵貧困農戶成立合作社,以合作社形式貸款,讓社員在使用貸款時互相監督,大大提高了資金使用的安全性,降低了風險。僅2013年,海南累計投放小額貸款財政扶貧貼息資金2473萬元,引導帶動發放小額信貸資金6.38億元,同比增長33%,受益農戶達1.28萬戶。
機關、企事業單位對貧困村開展以“幫思想、幫門路、幫資金、幫技術”為主要內容的定點扶貧和干部駐村對口幫扶貧困戶的工作,在海南已經持續不斷地開展了十多年。
地處海南中部的屯昌縣是省級貧困縣,近兩年來,屯昌安排全縣機關、企事業單位“結對幫扶”114個村委會,包括縣四套班子領導在內的副科級以上干部結對幫扶397戶貧困戶。僅2013年,全縣聯村入戶幫扶工作直接投入資金物資884.328萬元,為貧困戶辦實事695件。縣委、縣政府這一舉措,為全縣扶貧開發工作注入了新活力,當年貧困人口減少1190戶5075人,人均年收入增加688元。
對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紅毛鎮村民邱國文來說,2013年是個好年頭,因為他們全家告別住了40多年的破房子,搬進了混凝土結構的新房。他逢人就說,“是‘親戚省委辦公廳幫我建的房!”省委辦公廳共幫助像邱國文一樣的18戶貧困農民建起了新房。近幾年來,海南省機關派出干部5000多人次輪流入駐157個貧困村,引進、投入資金物資近7億元用于貧困村、貧困戶扶貧開發,受到社會各界特別是貧困地區的一致好評。
多年實踐證明,發展種養產業是貧困農民增加收入、脫貧致富最直接最可靠的途徑。海南省抓住大部分貧困地區土地肥沃,雨量、陽光充足,植被容易生長這一自然資源優勢,扶持貧困地區、貧困農戶發展種養業,以增加收入,加快脫貧致富。
在產業扶貧中,海南積極扶持、引導和鼓勵龍頭企業到貧困地區建立生產基地,實行“公司+農戶”、“科技十農戶”等模式,建立以“專業合作社+農戶”、“龍頭企業+農戶”等形式的經濟共同體,幫肋貧困地區農民找準適合當地發展的特色支柱產業,以形成“一村或數村一品、一鄉或數鄉一業”的產業發展格局。近3年來,共投入資金2.6億多元,扶持貧困地區農民新種植、管理橡膠、檳榔等熱帶經濟作物和綠橙、香蕉等熱帶瓜果29萬畝,飼養家禽家畜363萬只、蜜蜂1.3萬箱、海淡水養殖2906萬尾等。地處霸王嶺腳下的昌江縣七叉鎮貧困戶陳慧珍和村里4個姐妹領到扶貧部門發放的100箱蜜蜂來飼養,短短幾個月,蜜蜂已經發展到300多箱,如今已經賣出1700多斤蜂蜜,收入近12萬元。
觀念落后、技能低下,是造成貧困的主要原因之一。近些年來,海南省加大力度,每年至少投入兩千萬元用于實施以農村貧困剩余勞動力培訓輸出為主要內容的“雨露計劃”。截至2013年,全省投入“雨露計劃”中專班培訓資金7927萬元,培訓9850人,其中2479人已獲得中職學校畢業文憑并實現就業或自主擇業,就業率一直保持95%以上。
就讀于海南省經濟技術學校的小吳是屯昌縣人,父母以務農為生,收入微薄,無力支持他繼續就讀高中。2010年,在省扶貧辦等部門的幫助下,小吳進入了海南省經濟技術學校學習,在校期間不僅學雜費全免,每月還可以領到幾百元的生活補貼。這位今年即將畢業的小伙子,早已被龍泉集團旗下公司提前“預定”,成為“雨露計劃”又一受益者。目前海南全省共有15所學校被定為“雨露計劃”指定招生培訓學校,學習專業涉及酒店服務管理、建筑工程施工、計算機應用、中西式烹飪、美發與形象設計、汽車運用與維修和焊接技術等。
扶貧資金是國家用于貧困地區扶貧開發的專項資金,對貧困地區農民脫貧致富起到至關重要的引領作用。用好用準扶貧資金,是海南扶貧開發工作的又一亮點。
首先,陽光操作。堅持按照“公開、公正、公平”的原則,建立健全扶貧資金項目招標、議標、公告、公示制度,通過群眾大會、電視廣播、村務公開欄等形式將資金項目實施單位和負責人、項目建設內容和資金規模等情況公告、公示,接受群眾和社會監督。
其次,嚴把投向。每一筆扶貧資金投向,必須根據貧困村和貧困人口的基礎設施、農民收入、自然條件、脫貧愿望、資金使用能力等情況來確定,對急需解決、受益人口較多、群眾又積極參與的項目優先選定,積極投放資金。
最后,嚴格管理。按照國家、省有關規定,對扶貧資金實行專戶管理,專款專用,全面實行報賬制。每一筆資金撥付,必須提供項目實施情況材料、主管部門和財政部門審核意見以及行政領導批準意見,以促進各方相互監督、相互制約,確保項目資金使用合理、合法和按時支付到位。省扶貧部門除了堅持年終定期全面檢查扶貧資金使用情況外,年中還定期或不定期地進行抽查資金下撥、投向、到位和使用情況,確保資金隨著項目走,實現使用效益最大化。有些市縣由人大、紀檢、財政、審計、扶貧、發改、民宗等單位聯合組成檢查組,對扶貧資金的發放使用情況進行經常性監督。同時還定期對扶貧資金項目進行專項審計,杜絕擠占、挪用、貪污現象發生,提高資金到位率和使用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