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社會思想是鄧小平同志總結國際國內歷史經驗,運用中國古代“小康”一詞,從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出發提出的光輝思想。改革開放以來,江蘇蘇南地區踐行鄧小平同志的小康社會思想,經濟建設突飛猛進,社會事業全面進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漸行漸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譜寫了光輝篇章。
一、小康社會思想描繪中國夢的宏偉藍圖
鄧小平最早用“小康”解釋中國現代化的概念,數年后又提出了“三步走”的發展戰略。鄧小平的小康社會思想引領著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1.“小康之家”和“小康社會”
1979年12月6日,日本大平正芳來訪,向鄧小平問起中國現代化藍圖構想,鄧小平回答說:“我們要實現的四個現代化,是中國式的四個現代化。我們的四個現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們那樣的現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這是鄧小平第一次用“小康之家”的概念來描述中國的現代化進程。1983年春天,鄧小平心中裝著“翻兩番”、“奔小康”這個十二大提出的目標切合不切合實際的問題,來到蘇州調研,聽到蘇州已經實現工農業總產值人均800美元時,鄧小平問道:“達到人均800美元的水平,社會上是一個什么面貌?發展的前景是什么樣子?”當聽到解決了人民的吃穿用問題、住房問題、就業問題、教育文化發展問題和其他公共福利事業問題,人們的精神面貌發生了極大的變化等,鄧小平由衷地贊嘆:“這幾條就了不起呀!”蘇州的實踐進一步引發了鄧小平的思考。1984年,他進一步補充說:“所謂小康,就是到本世紀末,國民生產總值人均800美元。”
2.確定現代化分“三步走”的發展戰略
1987年4月,鄧小平會見西班牙客人時,全面闡述了他的構想:“第一步在八十年代翻一番。……第二步是到本世紀末,再翻一番,人均達到1000美元。實現這個目標意味著我們進入小康社會,把貧困的中國變成小康的中國。……第三步,在下世紀用三十年到五十年再翻兩番,大體上達到人均四千美元。做到這一步,中國就達到中等發達的水平,這是我們的雄心壯志。”完整的“三步走”戰略就此形成。鄧小平設計的“小康社會”是一個不同于任何時代的社會主義的“小康社會”。1982年9月,黨的十二大正式提出到20世紀末,力爭使全國工農業年總產值翻兩番,使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1987年10月,黨的十三大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出發,結合鄧小平1985年以來經過反復思考后得出的發展戰略結論,將十二大提出的經濟發展戰略部署作了進一步豐富和發展,規定了三步走的戰略部署。具體為:第一步到本世紀(即20世紀)80年代末,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第二步到本世紀末,使國民生產總值再增長一倍,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紀中葉,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較富裕,基本實現現代化。
3.小康社會思想引領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黨的十八大進一步確立了到本世紀中葉我國要實現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宏偉戰略目標。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為了實現中國夢,我們確定了“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就是到2020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21世紀中葉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可以說,從小康社會思想到中國夢,引領著我國的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引領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順利實現。
二、小康社會思想在蘇南地區的成功實踐
如果說30年前蘇州人民的生動實踐引發了鄧小平同志的深層思考,豐富了“小康思想”的內涵,致使“小康社會思想”形成的話,那么30年后的今天,蘇南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取得的巨大成就正是鄧小平“小康社會思想”在蘇南地區的成功實踐。
1.從“異軍突起”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鄧小平小康社會思想的最好驗證
在鄧小平“小康社會思想”指引下,蘇南從“異軍突起”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
20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鄉鎮企業異軍突起,工業化帶動城鎮化。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蘇南人民利用雙軌制中的市場調節機制,以“四千四萬”的精神迅速在全國打開市場,帶動了鄉鎮企業快速發展,創造了領先全國而又久盛不衰的“蘇南速度”。鄧小平同志將20世紀80年代鄉鎮企業的蓬勃興起形容為“異軍突起”。在這一時期,蘇南不僅成功地實現了百萬農民的非農化轉移,而且“以工建農”、“以工建鎮”,出現了以“離土不離鄉、進廠不進城”為特征的工業化帶動城鎮化的獨特景觀。
20世紀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中期:從外向型經濟到開放型經濟,工業化與城市化同步提升。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中央實行了沿海開放戰略,蘇南鄉鎮企業不失時機地抓住了這一歷史機遇,通過外向型經濟實現了第二次異軍突起。1992年后,蘇南及時抓住浦東開發開放的重大發展機遇,先后建立起了各類開發園區,并迅速將開發園區建成了外資高地和產業高地,形成了全面開放的態勢。
20世紀90年代末到21世紀初:主動接受國際產業轉移,打造以高新技術為主導的國際制造業基地,經濟國際化水平迅速提高。新世紀以來,蘇南各市以實現“兩個率先”為目標,一方面將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科技興省”的重大發展戰略具體轉化為“科技興市”的實際行動,以高新技術為主導,以工業園區為載體,潛心打造現代國際制造業基地;另一方面,利用承接國際產業資本大量轉移的歷史機遇,在經濟國際化的背景下,不斷強化城市的現代功能,大力加強都市圈建設,將蘇南帶入了工業化、城市化、信息化、國際化互動并進的城鄉一體化新時期。
2.從城鄉聯動到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是具有蘇南特色的小康社會之路
在率先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中,蘇南人民始終以鄧小平理論為指導,堅持快速發展、全面發展、協調發展,逐步探索出了一條既獨具特色、又符合科學發展觀要求的發展路徑。endprint
城鄉聯動的工業化之路。蘇南的經濟和社會發展以工業化為引擎,而蘇南的工業化道路是一條以農村工業加速發展為特征、城鄉工業聯動發展的工業化之路。蘇南的工業經濟實際上包括在近近民族工業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城市工業和20世紀80年代之后蓬勃興起的農村工業兩個部分。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后,農村工業已經超過了蘇南工業的半壁江山。進入20世紀90年代之后,無論是城市工業還是農村工業都進入了以產權變革為核心的企業改制、以引進外資為核心的外向化帶動、以技術變革產品更新為核心的產業結構調整的新階段。隨著鄉鎮企業的改制改組工作的順利推進,農村工業已經基本實現了民營化、股份化、外向化,同時農村工業逐步向城鎮集中、向園區集中,農村工業和城市工業融合發展。與此同時,蘇南的城市工業也在國有工業改革改組的過程中實現了產權多元化,為國有企業的發展和城市工業的振興打下了良好的基礎。目前,蘇南已從改革開放前的工業化前期階段提升到了工業化的中后期階段。
以外促內、內外互動的經濟國際化之路。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蘇南抓住中央開放沿海城市的機遇,把對外開放從市擴大到縣、鎮乃至村范圍,以擴大出口為主要目標,大力發展“外向型經濟”。20世紀90年代初期,上海浦東開發開放,蘇南加強了開發區的建設和管理,以引進外資為目標,著力打造“開放型經濟”。到了21世紀初,蘇南主動承接國際產業轉移,以建設國際制造業基地為目標,努力實現“經濟國際化”。可以說,從以資本積累為發端的鄉鎮企業的騰飛,到以擴大出口為導向的“外向型經濟”,到以引進外資為導向的“開放型經濟”,再到接受產業轉移為導向的“經濟國際化”,蘇南經濟發展的每一個階段,都及時把握了機遇,做足了“外”的文章,以外力拉動走上了經濟國際化的嶄新道路,外資已經成為拉動蘇南經濟的引擎,大大推動了本地區經濟全面、快速、持續增長。可以說,蘇南地區是實施外向帶動戰略的成功典范。
以園區為載體的產業集聚之路。多年來的發展表明,蘇南的各級各類開發園區不僅是蘇南改革開放的窗口、開放型經濟的載體,更是蘇南經濟國際化的引擎。外資企業大量進駐,使得園區成為蘇南發展的外資高地;各類企業集約化經營、規模化發展,使得園區成為蘇南發展的產業高地;以信息產業為代表的高新技術產業的迅速發展,使得園區成為蘇南新型工業化的先行區;以跨國公司地區總部、研發中心、制造中心大量入駐為標志的國際產業轉移和產業鏈的逐步形成,使得園區正在成為現代國際制造業基地的核心區域。蓬勃發展的各類園區已經成為集中展示蘇南工業化、城市化、信息化、國際化互動并進、協調發展最新成果的重要窗口。
以創新為動力、競相發展的縣域經濟之路。蘇南的縣域經濟是獨具活力和特色的,他們在創新中競爭,在競爭中發展,在發展中協調,形成了一條以創新為動力、競相發展的縣域經濟之路。
在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價中心2013年12月公布的“第十二屆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百強縣(市)”中,在前10位中蘇南就占了6席,依次是:江陰、昆山、張家港、常熟、太倉、宜興,而且江陰、昆山、張家港、常熟、太倉穩居前5位。江陰、昆山、張家港、常熟被稱為各具特色的“蘇南四小龍”,其經濟特色和發展經驗分別被譽為“江陰現象”、常熟“富民興市”、張家港“趕超經濟”和“昆山之路”。
以人為本、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富民之路。蘇南不僅一直保持著經濟發展的高速度,而且各項社會事業也得到了同步發展。蘇南的經濟發展已經步入創新驅動發展的新階段。目前蘇南五市均為國家級創新型城市,有8個國家級高新區,4700多家高新技術企業,有107所高等院校、130萬在校大學生、82位兩院院士,國家“千人計劃”高層次人才數量超過全國1/10,70%以上的大中型企業建立了研發機構,研發投入占地區生產總值超2.5%。2013年,蘇南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過3.7萬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超過1.8萬元。城鄉協調發展,以先富帶后富,實現共同富裕,已經成為蘇南建設小康社會的核心理念。與此同時,蘇南的社會事業和社會保障也全面推進,在終身教育、就業服務、社會保障、基本醫療衛生、住房保障、養老服務等方面實現“均等化”。此外,常住人口全覆蓋”、“15分鐘就業社保服務圈”、“15分鐘健康服務圈”、城市社區“10分鐘體育健身圈”、農村社區2公里管理服務圈、城市“15分鐘文化圈”和農村“十里文化圈”等,無一例外地凸顯了以人為本的發展路徑。
3.從小城鎮崛起到新型城鎮化,是小康社會思想在新時期的新實踐
蘇南的城市化是以工業化為根基的城市化。蘇南的城市化進程經歷了從小城鎮崛起到城鄉一體化、城市現代化等幾個漸進式的發展階段。
20世紀80年代,蘇南鄉鎮企業的發展帶動了農村小城鎮建設,作為鄉鎮企業的載體,小城鎮的建設又進一步推動了鄉鎮企業的發展。20世紀90年代開始,以園區為載體的開放型經濟的發展,城鄉壁壘逐漸打破,蘇南地區分散的鄉鎮企業開始向工業園區集中,出現了新的城市化趨勢。一是城鄉經濟一體化趨勢:城市企業辦到農村,鄉鎮企業由“圍城”轉入園區;二是城鄉企業聯合趨勢:在一體化的過程中,城市企業進入鄉鎮企業集團,鄉鎮企業進入城市企業集團,城鄉企業的界限已明顯淡化。蘇南目前相當多的鄉鎮企業在規模、技術裝備程度、產品質量等方面并不比城市企業差。在這種情況下,鄉鎮企業總部及其營銷中心逐步進入城市,利用城市市場中心,利用城市第三產業,利用城市廠商集聚效應,降低交易成本。
蘇南城市化是以發展工業為基礎、以工業化為根基的城市化,不是以犧牲農民利益為代價的城市化。蘇南城市化的另一個特點是開發區和城市改造相結合,逐步實現城市功能的戰略性調整及布局形態的科學化演變,增強中心城區的集聚和輻射功能,推進城鄉一體化,積極創造條件,逐步實現老城區工業外遷,實施城市產業轉換,并按新的城市功能區劃調整城市布局,減輕老城區過于沉重的生態環境壓力,合理利用城市環境資源,為城市經濟的發展進一步提供良好的空間。endprint
21世紀初以來,經濟發達的蘇南地區,城市化滯后于工業化的舊格局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隨著《蘇南現代化示范區建設規劃》上升為國家戰略,蘇南地區已經邁進了以城鄉統籌、城鄉一體、產城互動、節約集約、生態宜居、和諧發展,大中小城市、小城鎮、新型農村社區協調發展、互促共進的新型城鎮化發展階段。按照規劃所制訂的發展目標,到2020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基本實現區域現代化,成為全國現代化建設示范區。到2030年,全面實現區域現代化。
三、小康社會思想續寫中國夢的新篇章
深入研究蘇南經驗,不僅可以理解小康社會思想的精髓,而且能夠在小康社會思想的引領下續寫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新篇章。
1.解放思想,深化改革,不斷探索體制機制的創新演進
蘇南地區每前進一步,都是以解放思想為先導的。第一是沖破了“兩個凡是”的束縛,鄉鎮企業“異軍突起”;第二是沖破計劃經濟的束縛,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全面推進;第三是沖破了姓“社”姓“資”的束縛,開創了外向型經濟的新局面;第四是沖破了姓“公”姓“私”的束縛,取得了經濟結構和所有制結構調整、走混合所有制經濟之路的重大突破。
2.聚焦目標,狠抓發展,以人民群眾的富足安康作為改革開放的第一要務
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就是要抓住機遇、加快發展。發展是硬道理,這是小平同志的一貫思想。蘇南人深刻理解鄧小平關于“發展才是硬道理”的內涵和現代化建設“三步走”的戰略構想,把率先發展作為一切工作的導向,認真捕捉每一個發展空間和發展機遇,從而贏得了發展的時間和空間。在蘇南,“大發展,小困難;小發展,大困難;不發展,最困難”這三句話,幾乎人人耳熟能詳。他們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不管東西南北風,咬定發展不放松”,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一以貫之地將發展作為第一要務。他們先后抓住了率先發展鄉鎮企業、浦東開發開放、國際產業轉移三次重大戰略機遇,從而實現了農村工業化、城鄉一體化、經濟國際化的跨越式發展。
3.四化同步,協調發展,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奠定堅實基礎
一系列調查和分析表明,蘇南的發展不單是城市的發展,而是城鄉一體化基礎上的協調發展;不只是個別地區的發展,而是整個蘇南各縣域經濟的全面競相發展;不僅是經濟的發展,而是各項社會事業的同步發展。蘇南的經驗還表明,只有求得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這種發展才是可持續的;只有在對外開放中將國外生產要素和國際市場與本地的經濟特點與產業優勢相結合,才能真正促進本地經濟的快速發展。值得一提的是,蘇南在發展工業的同時沒有放棄農業,在城市擴張的同時沒有忘記農村,在社會繁榮的同時沒有忘記農民。早在20世紀80年代,蘇南就率先提出了“以工補農、以工建農”的口號。進入新世紀以來,蘇南率先在縣域范圍內第一個建立了城鄉一體化的就業體制、第一個在農村實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基本養老保險制度、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制度。蘇南加快發展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他們在實踐中創建各具特色的生態城市,推行綠色行政,發展循環經濟,積累了很多有益的經驗。
〔課題主持人:王霞林(江蘇省鄧小平理論研究會會長);報告執筆人:曹寶明(南京財經大學教授);課題組成員:顧松年、沈立人、何干強、汪興國、廖進、徐元明、高峰、冒名芳、征漢文、徐洹〕
責任編輯:彭安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