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玉生
鄧小平的發展理論高瞻遠矚,是指導我國現代化建設的科學理論,也是指導江蘇發展的科學指南。回顧中國改革開放的光輝歷程,放眼江蘇大地日新月異的巨大變化和取得的輝煌成就,我們心中涌動著對這位世紀偉人的無盡思念。
“發展才是硬道理”
鄧小平同志深刻指出,當代中國的問題是發展問題,中國解決所有問題的關鍵是靠自己的發展。在1992年南方談話中,鄧小平有一句名言:“發展才是硬道理。”[1]
鄧小平同志生前十分關心江蘇的發展。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他對江蘇的發展做過許多重要指示,并多次闡述了江蘇在全國大局中的地位和作用。多年來,8000多萬江蘇人民在鄧小平發展理論的指引下,堅持“發展才是硬道理”這一思想,緊緊抓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不放松,團結一致,凝心聚力,排除干擾,發展經濟,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進入新世紀,江蘇確立了“兩個率先”戰略,力爭在全國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全省人民在中央和省委的正確領導下,搶抓機遇,堅持發展不動搖,取得了經濟社會的可喜成績。
“為人民造福”
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主題報告中,鄧小平將“為人民造福,為發展生產力,為社會主義作出積極貢獻”作為領導得好的標準。他指出:離開了發展生產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就離開了黨和人民的最大利益”。在南方談話中,他十多次談及“人民”。鄧小平發展理論將“人民擁護不擁護”、“人民贊成不贊成”、“人民高興不高興”、“人民答應不答應”作為判斷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標準。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始終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價值論證與價值判斷。
在“為人民造福”思想的指導下,江蘇大力推進創業富民、就業惠民、社保安民,扎實辦好改善民生實事和惠民工程,讓改革發展成果普惠于民。針對人口密度大、礦產資源少和人均環境容量小的省情特點,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江蘇開始執行嚴格的計劃生育政策,80年代開始重視工業污染的防治,90年代前期實行建設用地總量控制。新世紀以來,江蘇著力強化人口資源環境工作,經濟運行的質量和效益逐步改善,人口增長得到有效控制,資源利用效率有所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持續改善。進入2013年,江蘇省委、省政府積極推進“六大體系”建設,全省公共財政支出75%以上用于保障改善民生;制定28條政策措施,努力增加城鄉居民收入,積極拓展就業渠道,城鎮新增就業136.9萬人,失業人員再就業81.6萬人,應屆高校畢業生就業率96.4%;加強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社會保險主要險種覆蓋率穩定在95%以上;全面啟動大病保險試點,建立城鄉居民醫保籌資動態調整機制;完善征地補償制度,被征地農民全部納入社會保障;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人均最低標準提高到每月80元,城鄉低保人均標準分別達到每月487元和412元,城鎮居民醫保和新農合財政補助標準提高到每人每年不低于280元,最低工資標準平均增長15%;新開工保障性住房26.2萬套,建成23.9萬套,發放廉租房租賃補貼戶4.9萬戶。
“穩定協調地向前發展”
“穩定協調地向前發展”是鄧小平發展理論的突出亮點。在論及發展速度時,鄧小平認為,發展太慢,無法顯示社會主義的優越性,最終無法保持社會穩定;發展太快,也會帶來麻煩。這就需要我們“穩定協調地向前發展”。
鄧小平反復指出:社會主義的最終目標是實現共同富裕,但共同富裕不等于同步富裕,更不能搞平均主義,而只能是允許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然后帶動其余的人實現共同富裕;然而允許一部分人先富起來,也不能長期聽任過分懸殊的存在,尤其不能容忍先富者為富不仁,甚至為了維護自己的既得利益,影響他人實現富裕,否則也會影響政治穩定局面的形成與保持。這實際上也就是鄧小平提出要適時進行西部大開發、盡快縮短東西部差距的根據所在。
就發展戰略來說,一方面要繼續加大改革開放的力度和領域,用改革的辦法解決發展中出現的問題;另一方面也要增強風險防范意識和自主創新能力,捍衛國家的政治主權和經濟主權,避免受制于人,同時要注意使改革的力度、發展的速度和人民群眾的心理承受度相統一。
在處理城鄉關系上,鄧小平強調城鄉要同步發展,逐步縮小差別,否則也會影響穩定的局面。
在處理國際事務和發展對外關系時,鄧小平強調必須堅決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同時又決不當頭,為中國的發展和進步爭取有利的國際環境。
此外,鄧小平對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民主法制建設、誠信體系建設、道德風尚建設等都有深刻豐富的科學論述。
鄧小平“穩定協調地向前發展”思想,不僅具有深遠的理論意義,而且具有很強的實踐指導作用。多年來,江蘇堅持“穩定協調地向前發展”,努力建設和諧穩定的幸福江蘇。
一是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按照符合省情、惠及全民、公平公正、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加快構建終身教育、就業服務、社會保障、基本醫療衛生、住房保障、社會養老服務“六大體系”,提高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深化平安江蘇建設,堅持打防結合、預防為主,標本兼治、重在治本,以建設和諧穩定示范區為目標,實現基層平安創建全覆蓋,加快建設基礎更牢、水平更高、人民群眾更加滿意的平安江蘇。
二是注重城鄉區域協調發展。2013年,制定實施20條政策意見,扎實推進城鎮化,促進城鄉發展一體化,城鎮化率達到64.1%。實施新一輪農村實事工程,區域供水通水鄉鎮、污水處理設施建制鎮覆蓋率分別達到83%、70%,新解決310萬農村人口飲水安全問題,行政村客運班車基本全覆蓋,鎮村公交開通率達到48%。對全省區域協調發展做出新部署。在保持蘇北政策連續性的同時,主攻薄弱環節,補缺補短補軟,制定28條政策意見,啟動六項關鍵工程,加大扶貧開發力度,蘇北全面小康建設取得新進展。推動蘇中融合發展、特色發展和沿江地區轉型發展,制定出臺促進蘇中與蘇北結合部經濟相對薄弱地區發展的政策,蘇中整體發展水平進一步提升。實施蘇南現代化建設示范區規劃,蘇南轉型升級步伐加快,創新發展能力和國際競爭力進一步增強,經濟社會發展繼續走在全省前列。endprint
三是著力提升社會管理科學化水平。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格局,激發社會活力,促進社會和諧。加強社會管理制度建設,健全群眾利益協調、訴求表達、矛盾調處、權益保障機制,提高源頭治理、動態協調和應急處置能力,強化法律規范、道德約束,完善社會誠信體系。加強人口管理服務,建立人口基礎信息庫和管理服務綜合信息平臺,完善流動人口服務管理制度,做好特殊人群管理服務工作。加快推進村級有集體收入、有活動陣地、有信息網絡、有“雙強”帶頭人、強化黨組織領導責任的“四有一責”建設,全面推行“一委一居一站一辦”社區管理服務模式,健全基層社會管理和服務體系。堅持積極引導和依法管理并重,促進社會組織健康有序發展。
“使我們的發展能夠持續、有后勁”
鄧小平認為,發展應當是可持續的發展。早在1985年,他就指出:“改革的意義,是為下一個十年和下世紀的前五十年奠定良好的持續發展的基礎。”1989年,他又明確指出,“要研究下一個世紀前五十年的發展戰略和規劃”,“使我們的發展能夠持續、有后勁”。如何實現可持續發展?鄧小平提出,必須解決好人口、資源和環境的制約問題。關于環境問題,鄧小平雖然沒有明確提出和使用生態文明一詞,但他高度重視生態文明的思想,具體體現在政府、企業和公眾三大主要行為主體中。
首先,鄧小平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中的政府行為。在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的帶領下,1983年召開的第二次全國環境保護會議明確提出:環境保護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確定了環境保護的三大戰略方針和三大環境保護政策。1989年召開的第三次全國環境保護會議通過了八項環境管理制度,提出了努力開拓有中國特色的環境保護道路。
其次,鄧小平特別強調企業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充分發揮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重要作用。鄧小平認為良好的生態環境有助于提高企業經濟效益。因此,他主張企業要積極學習國外環保經驗,在企業生產中講美學,講心理學,講綠化。這實際上提出了建設生態型企業的要求。
再次,鄧小平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中的公眾行為,積極倡導植樹造林。1979年1月6日,鄧小平在關于旅游工作的談話時指出:北京要搞好環境,種草種樹,綠化街道,管好園林,經過若干年,做到不露一塊黃土。這實際上還蘊含著建設生態城市的思想。1982年鄧小平為全軍植樹造林總結經驗表彰先進大會的題詞是:植樹造林,綠化祖國,造福后代。這一題詞點明了植樹造林的戰略意義。同年12月26日,鄧小平對林業部關于開展全民義務植樹運動情況報告的批語為:“這件事,要堅持二十年,一年比一年好,一年比一年扎實。為了保證實效,應有切實可行的檢查和獎懲制度。”1983年,鄧小平在參加北京十三陵水庫中直機關綠化基地植樹活動時意味深長地說:“植樹造林,綠化祖國,是建設社會主義、造福子孫后代的偉大事業,要堅持二十年,堅持一百年,堅持一千年,要一代一代永遠干下去。”由此可見,鄧小平始終把植樹造林作為一項偉大的戰略事業來抓。
多年來,江蘇認真踐行鄧小平可持續發展思想和生態文明思想,從江蘇實際出發,堅持環保優先和可持續發展戰略,力爭經濟社會與環境保護同步發展。2005年底,中共江蘇省委十屆九次全會審議通過的《關于制定江蘇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把環保優先與富民優先、科教優先和節約優先一起列入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方針,并提出在“兩個率先”進程中要充分考慮環保因素,樹立和落實環保優先的指導方針,加快環保體制機制創新。在地方環境立法上,江蘇率先確立了“生態環境優先”的原則,切實做到經濟建設與生態建設一起推進,產業競爭力與環境競爭力一起提升,經濟效益與環境效益一起考核,物質文明與生態文明一起發展。江蘇省委、省政府還出臺了《關于堅持環保優先促進科學發展的意見》等文件,系統闡述環境保護的原則、內涵和落實措施,進一步確立了發展過程中環保立法、規劃、環評、清潔生產、資源節約、項目評估、財政投入、基礎設施建設、技術推廣和政績考核“十優先”原則,使生態建設持續加強,生態文明觀念深入人心。在此基礎上,江蘇還創造性地將“全年空氣質量良好天數達標率、水域功能區水質達標率、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和城市環境噪聲達標區覆蓋率”等指標納入小康評價考核體系。在執行過程中,按照“環保不達標等于小康不達標”的要求,進一步確立了“補課”原則,促使各級政府認真履行對當地環境質量負責的職責,積極主動工作,加強環境治理,努力改善環境質量。江蘇還在全國率先建立直屬于省環保廳的蘇南、蘇中、蘇北三大區域環保督查中心,以全面加強省級環保督查監管,逐步建立富有效率的環保督查體系。
回顧建設幸福江蘇的光輝歷程,江蘇堅持以鄧小平發展理論為指導,不斷加深對建設幸福江蘇科學內涵的認識,緊緊抓住發展這個中心不放松,把以人為本、協調發展、持續發展相統一,取得了經濟社會高速、協調發展的巨大成就,人民群眾在發展中得到了真正的實惠。黨的十八大以來,全省人民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頑強拼博,幸福江蘇建設再續華章!
參考文獻:
[1]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作者系江蘇省中共黨史學會常務副會長,江蘇省近現代史學會會長)
責任編輯:彭安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