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育志++董海龍
【摘 要】 廢棄采石場留下的高陡邊坡不僅破壞生態環境和自然景觀,而且存在崩塌地質災害,嚴重制約了資源效益與環境、經濟、社會效益的統一和協調發展。本文以瑞安市某廢棄采石場的高巖質邊坡為模型,闡述了影響邊坡穩定性的各種因素,通過定性與定量的方法分析了邊坡穩定性,并針對邊坡特征提出相應的防治措施。
【關鍵詞】 崩塌 巖質邊坡 穩定性分析 治理
瑞安市附近瑞楓公路北側,距離甬臺溫高速公路約1km,由于采石場廢棄后,沒有及時進行生態環境恢復,不僅破壞生態環境,留下崩塌地質災害隱患,而且嚴重的影響自然景觀。
1 邊坡概況
邊坡所在處地貌為丘陵,山頂海拔高程約為210m,坡腳海拔高程約為15m,相對高差約195m。區內采石場平面呈一“m”形,礦山開采形成東、西兩個邊坡,中間被殘留的一段山脊隔開;其邊坡長約770m,最大高度約130m,東、西兩側低,中間高,坡度約50~70°,總體傾向約200~245°。目前坡面多呈一坡到頂形式,局部殘留有小平臺。邊坡上部自然斜坡坡度約20°,開墾為旱地,呈梯級分布。
2 工程地質特征
邊坡坡頂為殘坡積粘性土含碎塊石,厚1~2m。下伏為強-中風化凝灰巖,巖體破碎-較完整,呈碎裂~塊狀結構,東、西兩側見有全風化基巖。巖體主要受3組結構面控制:一組與開挖面近平行的順坡節理(190~215∠40~50),一組與開挖面大角度相交陡傾節理(310~340∠70~85),另一組為與坡面小角度相交的節理(100∠40~50),存在崩塌隱患,破壞模式以滑移式崩塌為主,少數為錯斷式或拉裂式,崩塌單體規模約數十方至數上百方。
邊坡發育有多處危巖體,其中有一處危巖體發育在邊坡中間,巖體為強風化,節理發育,風化程度高,邊坡中段底部有凹腔存在,上部巖體懸空,巖體主要受(190∠45)順坡向節理控制,同時有一組卸荷裂隙(200∠80)切割順坡向節理,使得巖體易發生滑移式失穩。該危巖體寬約50m,高約60m,厚約20m,單次崩塌規模約數百方至上千方。
3 邊坡變形破壞原因
邊坡巖體發育有順坡向節理,頂、底部受反傾節理控制,巖體破壞模式主要為滑移式。其具體成因如下。
(1)地形地貌:區內邊坡高陡,最大高度約130m,上部較陡,多達60~70°,局部直立,高陡的臨空面為危巖體的形成發展提供了有利的地形條件。
(2)巖土工程地質特性:邊坡巖體節理發育,表層巖體風化強烈,巖體破碎,部分節理呈張開狀,空間組合形成不穩定體。
(3)降雨:一方面,在雨水的長期浸泡下,巖體結構面力學性質降低,另一方面,節理裂隙水壓力增大,使結構體穩定性變差,突發墜落失穩。
另外風化卸荷、植被根劈及爆破等方面也對邊坡穩定性產生不利作用。
4 穩定性分析
4.1 定性分析
區內邊坡高陡,坡面上分布有多處危巖體,危巖主要受順坡向節理控制,部分節理面呈張開狀,有的節理已經貫通,同時個別危巖體發育一組卸荷裂隙切割順坡向節理,使得坡頂一帶巖體易發生滑移式失穩。
4.2 定量分析
針對危巖崩塌,由于危巖邊界條件、裂隙貫通深度等難以準確確定,因此其定量計算難以完全符合要求,把一些不確定因素理想化進行定量分析計算。滑移式危巖計算利用塊體極限平衡理論進行穩定性計算。經計算,區內危巖體在飽水工況下穩定性系數約為1.09,為欠穩定狀態。
4.3 穩定性評價
根據上述定性分析和定量計算,區內危巖處于欠穩定狀態,在暴雨或持續性強降雨等外界不利條件激發下,隨時都可能發生崩塌。
5 生態環境治理
由于邊坡下方土地不再利用,邊坡穩定性治理設計采用:清除邊坡上部的危巖體,對于部分邊坡按一定的坡率進行放坡處理,以達到邊坡的整體穩定和絕大部分邊坡的穩定,對局部不穩定邊坡則采取主動加固;放坡坡率盡量兼顧后續邊坡綠化的需要。
另外邊坡位于高速公路入口附近,需對邊坡進行綠化,綠化充分利用現有邊坡,結合部分削坡后的坡率,坡面采用厚層基質噴播綠化,馬道、坡頂現有平臺和坡腳采用植生袋培土綠化。
6 結語
根據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區內邊坡總體上屬不穩定邊坡,潛在不穩定危巖,易發生滑移式失穩。邊坡的治理根據邊坡現狀及景觀需求,主要是清除危險體,局部采用坡率法處理,同時做好綠化。經治理后可消除了場地的地質災害隱患,創造了良好、安全的生態環境。
參考文獻:
[1]張育志,董海龍,周日.瑞安市瑞祥新區瑞楓公路北側山體南面邊坡生態環境治理工程設計[R].溫州:浙江省第十一地質大隊,2013.
[2]建筑邊坡工程技術規范[S].GB50330-2013.
[3]張有天.巖石高邊坡的變形與穩定[M].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1999,86-87.
[4]孫玉科.切坡巖體穩定分析[M].北京:科學出版社,1988.
[5]浙江省國土資源廳.浙江省露天開采礦山生態環境治理工程技術指南[Z].200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