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辛
摘 要:國有企業是我國經濟的經濟支柱。而國有企業內部控制的實質在于對經濟業務流程的關鍵點進行嚴格的控制。通過對不同層次的人員進行權責分解與制衡,并依托可靠的財務報告,以達到防范、控制國有資產流失,提高國有企業管理效率,并有效地保障國有企業經營效益等的長期目的。然而,在實地企業內部控制過程中,不可避免的難題則在于,如何平衡企業管理者的權利與企業員工之間的利益。如今,如何有效地規避這期間可能遇到的現象,使得內部控制真正成為企業長期可持續發展的源動力,則成為國有企業必須思考亟待解決的問題所在。
關鍵詞:內部控制;國有企業;可持續性發展
一、國有企業內部控制的內涵
國有企業在所有權上隸屬國家所有,在多年的發展中,由于各種現實問題的框架,而長期存在著頑固的內部各種問題。其中,國有企業的內部控制存在的問題尤為突出。
何謂內部控制呢?關于這一定義,理論界給予的理解亦不同。目前普遍較為被大家接受的則是美國COSO委員會的闡述:內部控制是組織設計并實施的、為組織營運的效率與效果、財務報告的可靠性、相關法令的遵循性等目標實施提供合理保證的過程與程序,它要求組織內的全體人員共同參與實施。為此,COSO委員會將在其《內部控制一整體框架》的專題報告中將內部控制活動劃分為控制環境、風險評估、控制活動、信息與溝通、監督這五大組成要求。而在這一報告的要求中,有效的內部控制是以環境建設為起點,且以控制過程為核心。因此,對過程管理的內部控制占有較為重要的位置。
而具體到國有企業內部控制的實質在于,其關鍵點則在于對企業經濟業務流程的核心點,實時進行嚴格的控制。這一核心過程,即通過對不同層次的人員進行權責分解與制衡,并依托可靠的財務報告等真實的信息披露,以達到防范、控制國有資產流失,同時提高國有企業管理效率,以達到長期保障國有企業持續經營效益的目的。同時,也是一個企業管理層與其員工共同實施的權責分明、制衡有力、積極推動的管理過程。國有企業的內部控制建設,其根本目的是為了提升管理效率,有效保障公司經營效益和財務報告的可靠性,以及法律法規的遵循性。
二、內部控制存在的一些問題
在進行內部控制的過程中,國有企業通過不斷地自行檢查、自行制約和自我內部調節,從而有效的規避風險、內部制衡及相互監督。但是內部控制制度運行的同時也會產生負面效應:擠出效應及約束效應。若忽略這兩大效應,國有企業在進行內部控制的過程中,將會造成企業正常工作效率下降、工作時間成本上升及工作產出降低等一系列問題。
1.擠出效應:從經濟學角度來講,擠出效應關乎著供給與需求兩大方面。而放在國有企業內部控制這一環節上,實際上是企業在進行內部控制投入的過程中,及內部員工產出的個體效應之間的關系。假設全公司總工作量一定的情況下,由于內部控制產生了額外的工作量,從而使得員工減少了正常工作的時間。
2.約束效應:即通過有效的激勵約束機制,對內部控制的所有參與者來講,這是一個既包括主動選擇,又包括了被動遵循企業內部管理的規定及流程控制的規則,這一環節必不可少。而這種自我約束或被動外在約束,對于內部控制系統的存在,有著較重要的意義,它的存在增大了各級子公司及各部室對于決策的約束力。
此外,內部控制帶來的負面影響還有下列四個方面的內容:
(1)增加了生產成本。企業實施內部控制的過程中,不可避免的需要進行資金、人工、時間上的大量投入,如信息化建設、外部理論培訓、組建專門的內控部門、培養相關工作人員等,無形中提高了企業的生產運營成本,同時也帶來一些成本方面的浪費。
(2)增強了管理難度。行之有效的內部控制體系,不但需要企業領導層對內部控制有一個較為清晰的認識并能夠帶頭執行,還需要全體員工對內部控制有正確的理解,能夠遵循內部控制的要求合理改善工作的方式方法。
(3)降低了比較收益。由于總資金量的為一定的,在進行內部控制建設的同時,勢必會迫使企業將資金從一部分具有潛力的項目中轉移出來,從而造成了企業比較收益的降低。
(4)降低了創新能力。由于內部控制的約束性,機械般的管控機制會導致企業的創新活動的減少、創新能力下降。長期如此循環下去,對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整體經營效率等帶來一些阻力。
三、一些有效的應對措施
如何應對內部控制帶來的系列負面影響?從國有企業可持續性發展的角度來講,若改善或優化企業內部控制,則需要從營造良好的企業管理、控制環境方面同時做起。同時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結構至關重要。
具體來說,控制環境包括董事會、公司管理層的整體素養、明晰的企業管理架構、良好的信息系統、及人性化的人力資源管理政策等方方面面。特別是當企業的規模發展到一定規模時期,比較科學和合理的內部管理組織框架應當及時搭建起來。因為內部管理框架是否完善,是否健全,它將直接影響到整個企業從上至下的政策擬定,及執行,進而關系到整個企業運營是否良好,整體戰略目標能否順利實現。而完善公司的控制環境,最主要的就是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結構。而公司治理層要繼續完善公司治理結構,建立健全內控責任機制。公司管理人員要轉變觀念,自覺接受內控制度約束,而不是凌駕與制度之上。
借鑒Porter假說,嚴厲的內部控制政策,不一定會消弱相關產業或企業的競爭力,反而會迫使和刺激企業進行相關的技術創新或管理變革活動,有助于企業進一步提升經營管理效率、規范管理制度及降低生產成本等。
1.有效結合風險管理自成體系。為有效的運行內部控制,并規避其帶來的負面影響,國有企業可將內部控制與全面風險管理有機的結合在一起。同時,按內部環境、風險評估、控制活動、信息溝通和內部監督這五個方面,將國有企業的全部經營管理活動連接為一個有機體。
同時,分門別類將上述五個方面具體設定一二三防線:即國有企業具體的經營活動,包括內部環境和控制活動設定為第一道防線;而把風險評估、風險策略及風險解決的實地方案等設置為第二道防線;將內部監督和風險管理的評價作為第三道防線。endprint
因此,通過全面有層次的風險管理地依次有效運行,在實地的內部控制中查缺補漏,進而形成一個可持續性發展,循序漸進的良性管理體系。
2.建立合理設置組織架構。企業要實現良性發展,建立和完善公司內部控制和全面風險管理機制,勢在必行。而這一建立的過程中,重在將其兩者相關的各項活動融入在實地的公司運營和管理的整個過程,進而促進內部系統實現有效地運轉功能。
那么,具體來講可以從以下方面著手:
(1)從董事會至各部門設定中,如董事會設立風險管理委員會,監事會則對內部控制進行監督;而審計委員會則負責審查國有企業內部控制,從而達到各管理層之間環環相扣,相互制約的目的。
(2)經營層設立內部控制和全面風險管理領導小組,負責組織領導企業內部控制日常運行。
(3)設立內部控制和風險管理部,與企業管理部合署辦公,歸口管理內部控制和全面風險管理工作。
(4)授權給予國有企業全體員工,從內部單個源頭上加以控制,或可成為內部控制和全面風險管理體系的執行人員。
四、加強互聯時代信息化的建設
隨著互聯網顛覆革新的沖擊,大的信息化時代隨之而來。在這樣一個大潮流下,各種網絡資訊、各類信息管理系統亦層出不窮,一方面,它大大豐富了企業在內部控制上的手段方法;另一方面,也給企業在加強互聯網內部管理信息方面帶來了一場不小的挑戰。因此,建立良好的信息化內部管理系統,也成為眼下的熱門話題。
企業通過良好的信息化建設平臺,能夠有效的鎖定重要的辦公流程節點,形成完整的流轉記錄,為企業內部控制的檢查及自我評價提供了有效的依據。
因此,國有企業亦要緊緊跟上互聯網時代、信息大融合發展的大勢,建立起一套先進性、便捷性的企業信息化系統,從而使企業內部控制借助整個現代化信息化技術,為國有企業管理層及全體員工之間搭建起一條內部控制或協調溝通時的一條暢通無阻的“高速大橋”,從而也有利于提高整個企業內部管理的辦事效率和準確率。
五、建設可持續性改進機制
作為國有經濟的重要經濟支柱,國有企業的地位舉足輕重。因此,國有企業在應對,或解決企業內部控制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時,建議從長期可持續性發展的角度重點出發。而建立可持續性發展的改進機制則是最為行之有效。
在這里,建議國有企業可考慮從二個方向對內部控制制定了可持續發展的策略:一是從企業內部體系的文件中反饋,通過在信息系統上對內部控制體系文件的不斷反饋,由員工的實際工作與企業管理制度相互磨合,在此過程匯總,尋找到內部控制約束與工作效率的最佳契合點。
二是全面風險管理機制,公司將所有會產生影響(不論好壞)的事件定義為風險事件,并按照重要性進行分級,通過對各類風險事件評估應對,結合合理的測算,對企業內部控制不斷優化,將原本各部室被約束的決策能力,通過風險事件的方式提升至公司層面,同時規避了單一部室決策的風險。
六、創建符合企業發展的文化
企業文化是指企業在經營管理過程中形成的、影響企業內部環境和內部控制效力的精神、意識和理念,它是企業的靈魂。作為一種無形的力量,會對企業的內部控制產生重要的影響。這一潛移默化的重要性,不容當下國有企業忽視。
具體來講,企業文化應當貫徹在整個內部控制實施的過程中,或穿插在每一個內部控制的環節,作為一種調動企業全體員工積極性、團結向上的精神面貌推動者。同時,身在管理層的管理者亦可以通過人性化的,多樣化的良好企業文化的落地,不斷地拉近與員工之間的距離。
長期重視下去,這對于有效平衡國有企業在實地執行嚴格的企業內部控制時,或可有效地規避,或平緩的解決國有企業管理者的權利與企業員工之間的利益摩擦,或可降至最小化。
參考文獻:
[1]呂秀芝.國有企業內部控制制度建設研究.
[2]馮均科.不同產權結構下內部控制效率的研究.
[3]劉紅霞,楊芳.基于人員、制度、流程的企業內部控制三維體系研究.
[4]陳麗蓉,周曙光.上市公司內部控制效率實證研究.
[5]李顯輝.信息技術與企業內部控制.
[6]李翠翠.我國企業內部控制環境及其優化.
[7]牛成喆著. 《COSO框架下的內部控制》.經濟科學出版社,2005年12月版.
[8]《內部控制——整體框架》(Interna Control-Integrated Framework)(中文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