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大星
摘 要:高等師范院校“現代漢語”課程的基礎性和工具性的性質,決定了在教學中,除讓學生形成系統的知識體系外,教師還需根據培養目標,依照學生特點及教學內容,樹立新的教學觀,以科研促教學等,正確處理好“教”與“學”的關系;提高學生語言應用能力、激發學生語言學習興趣、培養初步的描寫并解釋基本的語言現象及規律的能力應成為教學中需關注的重點。
關鍵詞:高師;現代漢語;教學重點;教學策略
作為高等師范院校學生尤其是漢語言文學專業基礎課程的“現代漢語”,承擔著進一步夯實學生語言應用水平及相關語言基礎理論水準的重任,能夠為學生將來從事語言文字教學和其他社會工作乃至語言文字的科學研究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因而,我們在教學中就應該把重點放在學生對語音、文字、詞匯、語法、語用等方面的基礎知識的掌握上,并在此基礎上有針對性引導學生進行相關語言基礎理論的學習,使學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逐步訓練學生對語言的應用能力以及對相應語言現象的描寫、解釋能力,從而培養學生對語言研究的興趣及意識,達成“現代漢語”課程教學的培養目標。毋庸置疑,在具體的課程教學實施過程中,結合專業培養目標、學生基礎及領悟能力以及課程設置等相關因素,教學重點的確立是一個動態的變化的過程,需要根據具體情況進行調整。
1 處理好“教”與“學”的關系,圍繞培養目標確定教學重點
“現代漢語”作為高等師范院校學生的基礎課程同時也是工具課程,其重點是通過對現代漢語的學習,使師范生更好地掌握語音、詞匯、語法、語用等漢語言的基礎知識及相關基礎理論。通過對該課程的學習,學生將在對語言的運用、理解、分析能力上得到提高。
高等師范院校的“現代漢語”教學,與普通中學的漢語知識教學是有區別的。在此階段,學生通過中小學的閱讀以及漢語知識的學習積累,學生大多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漢語基礎知識,他們所欠缺的是對既往知識的系統化及相關理論的進一步凝練升華。另一方面,對師范生開設“現代漢語”課程的目的十分明確,最根本的出發點是為師范生今后能更好的從事中小學語文課程的教學工作服務。因而,教學中教師應當處理好師范生今后的“教”和現在的“學”之間的關系,從而確立課程教學中的重點。師范生現在的“學”,既是對以前的學習的系統化和深化,同時也是為了今后能更好的“教”。因此,師范生現在的“學”的重點,就不光光是簡單的對以往漢語知識的學習的重復或整理,而應該在系統化的基礎之上進一步加深。系統化即是要讓學生形成對漢語知識的全方位的系統了解與掌握,形成漢語知識的全局觀念與整體構架,因為從系統的觀念來說,系統的才是科學的,系統的才是嚴密的;進一步加深則主要體現在語言學基礎理論的提高上,主要以培養學生的自覺應用語言理論知識指導自己的語言應用實踐,以及運用相關語言理論知識解釋相應語言現象的能力。只有師范生具備了系統的語言知識與較為扎實的語言學基礎理論,才具備了今后的更好地“教”的基礎與可能,才能夠在其今后的語言教學中指導中小學生進行語言的運用、分析、理解與解釋。
2 因“材”施教,根據學生特點和教材內容確定教學重點
因“材”施教,根據學生特點和教材內容確定教學重點,主要包含如下兩方面的內容。
其一,是指要根據學生的接受水平與對知識的理解程度確定教學重點。
近些年,由于受到高校擴招的影響,多數普通高等師范院校的生源質量逐年下滑,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了高等師范院校向中小學輸送合格教師的數量,導致有不少“次品”被充斥到了教育第一線,形成了中國教育特有的惡性循環現象。因而,在高等師范院校的“現代漢語”課程教學中,針對這一十分重要的基礎課程,必須要根據學生個體的情況,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必要時還可以進行小組教學甚至是個別教學,根據學生各部分知識與能力的掌握情況以及與中小學教學的對接來確定教學重點。如與中小學教學緊密相關的語音部分,可以根據方言區的不同來進行分組教學或者個別教學,以確立不同方言區的學生的聲韻調發音的教學重點,等等。
其二,是指要根據教材的難易程度及特點來確定教學重點。
由于現行《現代漢語》教材版本眾多,編校質量良莠不齊,各版本教材各有其針對性及重點傾向,因而教師需要根據教材的特點及專業培養目標來確定教學重點。需要說明的是,教材中的難點有時是教學重點,有時卻不是教學重點,這要區別對待,不可一概而論。一般而言,教材中難度較大,學生自學不易理解和掌握的內容且與培養目標緊密相關的內容往往是教學的重點。如“文字”部分的“六書”的內容,“語音”部分的前后鼻韻的發音要領等的把握,對于多數學生可能不太容易掌握,而這些內容與中小學的“識字”“拼音”教學實踐又有緊密的關聯,因此理應成為教學的重點。而對“音位”的描述及應用,多數師范生通過自學會感到不易理解,是教學中“難點”,但是這部分內容對于小學拼音教學而言,卻關聯不是很大。因而如果從小學教師的培養目標出發,這一部分可以不是重點。而如果是從研究型人才的培養角度出發,它又理所當然應該是重點。
3 樹立新的課程教學觀,以先進的教學理念導引教學重點
新的教學觀,重在對學生語言能力的培養,而不是對語言知識的簡單的傳授。雖然對于語言知識的傳授也要注重,因為知識是基礎,但是在知識高度膨脹的現代社會,獲取知識的能力顯得比學生知道多少知識更為重要。我們要更為關注對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培養學生發現語言問題、分析語言問題、解決語言現象的能力。
新的教學觀,還體現在重情感態度的培養。就高等師范院校師范生“現代漢語”課程教學來說,學生的內在的心理需求,在很大程度上來自與他們對語言現象甚而是對語言研究的濃厚興趣,來自于對語言現象的積極的情趣體驗和美的陶冶。
新的教學觀,還需要樹立多元論的新的教學理念。在科學和教學領域內,沒有一種“包打天下”的理論和方法。現代漢語研究中(尤其是語法研究)的多個學派更替、并存,多種學術觀點的爭鳴,正在促進語言科學的漸次推進,使得我們正步步接近于語言的本真。多元論的教學理念,能夠激發起學生投身語言研究或者語言教學的激情。
4 以科研促教學,以發展的觀點彰顯教學重點
對于普通高等師范院校的師范生而言,培養他們的基本的科研意識與能力,顯得格外重要,伴隨著新的課程教學理念的逐漸深入,培養學生探究問題的意識與能力被擺在十分突出的位置。創新成為了一個民族立于不敗的根本,探究成為人生永恒的主題。師范生的科研意識與能力不僅影響到自身對“現代漢語”學科相關知識的掌握程度,還會影響到其今后的教育對象。在教學中通過對師范生進行一些基本科研方法與科研過程的訓練,能夠使得教學和科研相互促進、共同進步。
5 結語
對于高等師范院校“現代漢語”這樣一門基礎課程,其工具性和基礎性的特點決定了教師在教學中,需要根據培養目標、教學內容、學生既有知識基礎等多方面的因素確定教學重點,同時在教學中教師需具備發展的眼光和先進的教學理念。只有如此,才能更好地改變那些陳舊的教學方法,有針對性地優化教學內容,突破語言課程枯燥乏味的困境,從而更好地達成我們的教育培養目標。
參考文獻
[1]謝旭慧,葛新. 提高高師現代漢語教學實效性的思考與實踐[J].上饒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05:81-83.
[2]孟德騰. 新課程背景下高師現代漢語教學存在問題及對策[J].山西大同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05:98-100.
[3]陸儉明,沈陽.漢語和漢語研究十五講[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1:577-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