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利,民俗學博士,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主要從事民俗學、文化遺產學、中日韓文化源流等方面研究。主要代表作有:《非物質文化遺產學》、《韓民族文化源流》、《龍王信仰探秘》、《中國民俗學教程》和《從稻作文化看韓國文化的起源和發展》等?!?/p>
苑利在發言中稱這次大賽,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身份,只要愿意,都可以參與到這場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競賽中來,充分體現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全民參與、多方參與的特點。他指出, “2000多年前,有人把中國優秀的民間歌謠加以歸納整理,形成了流傳至今的《詩經》。今天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需要我們更多的介入,更多的行動。”此外,通過競賽前的各種講座、閱讀以及競賽過程中的學術討論,非遺概念得以進一步厘清,非遺知識得以進一步普及,科學保護理念得以進一步建立,這些成績的取得也使得民眾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質量得到較大提升。
在文化遺產活態保護方面,苑利強調,“看一個民族文化是否斷流,所依憑的不是你有多少文物,而是看你有多少非物質文化遺產。如果非物質文化遺產都已滅絕,則說明這個國家的文化傳統已經斷流?!?/p>
苑利認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關鍵在于樹立正確保護的理念。改變一些錯誤的保護觀念,這也是他此次出題的思路。進而從非遺的概念、非遺不能改變的內容、政府在非遺保護中的角色、非遺傳承模式、文化生態保護區、活態傳承、傳承人、非遺的商業化經營和產業化開發等8個方面厘清了非遺保護的各項界限問題,特別是非遺傳承不是“花開花落兩由之”而需主動記錄的觀點令人印象深刻。
苑利表示,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首先要樹立正確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理念,一旦理念出錯,就如同給孩子系扣子——第一個錯了,接下來將一錯到底?!?同時他認為,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絕不僅指老子、孟子、莊子創造的文化典籍,還應該包括魯班、畢昇、黃道婆創造的文化技藝。這些與人們的生產生活更加息息相關,更能體現中國特色?!?/p>
在談到傳承人應原汁原味地進行傳承時,苑利強調傳承人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態載體,傳承人的最大價值是其信息傳遞價值——他們總能以活態傳承的方式,將一種又一種的傳統技藝,原原本本、原汁原味地繼承下來,傳承下去。這一點是物質載體無法取代的,而這也恰恰是人類所急需的。衡量一個民族傳統是否已經斷流的基本尺度,不是保存至今的文物,而是傳承人傳承下來的傳統技藝。
苑利認為,“汲取精華,剔除糟粕”,是我國文化戰線所秉持的一貫原則,即或在遴選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時,我們也始終秉持,從未改變。這一點與我們對物質文化遺產的遴選是有很大區別的——因為對于物質文化遺產而言,我們更看重的是它作為歷史見證的重要作用。對于那些已經列入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項目的傳承與保護,“汲取精華,剔除糟粕”這一基本原則并不適用,這又是為什么呢?眾所周知,非物質文化遺產都是從歷史上發展過來的,在它們身上難免會留下許多往昔的殘痕,這些殘痕在我們眼中有些是“好的”,有些則是“不好的”。但作為一個活態的、有著千絲萬縷聯系的“活體”項目,我們很難將其切割開來并進行分體保護。
(中國文物網張艷 本刊記者李媛媛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