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布
在新政策及產業形勢下,文化產業基金的發展思路、運作模式都應轉變,要循著文化產業的規律和脈絡投資,可以在薄弱環節發力。文化企業發展的不同階段需要不同的金融服務,單一融資模式不能包治百病,而需要組合擔保、銀行、保險等多種機構,動用多種金融手段,形成組合方案,這樣才能在全產業鏈上分享中國文化產業成長的機會。
文化產業重磅政策出臺的背景及在金融領域的影響
文化創意產業在世界各國都有不同的定義和范疇,如英國的創意產業(劃分為13個細分行業)、美國的版權產業或娛樂產業(劃分為六大細分行業)、日本的感性產業(劃分為三大類19個細分行業)、新加坡的創意產業(劃分為三大類13個細分行業)等。
然而不論如何分類,從世界各發達國家現有社會經濟結構來看,文化產業都已經成為國民經濟中的核心。究其原因可發現,世界歷史上任何一個民族的興盛不外乎科技與文化兩大要素起作用,當科技驅動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必然需要相應的文化來匹配從而優化社會結構、弱化社會矛盾、支撐社會進一步發展。
我國改革開放30年來經濟高速發展,但結構效率嚴重失衡
消費結構:人均GDP接近5000美元時居民消費結構將轉向以精神文化消費為主,隱含的需求是滿足人精神生活的文化產品的供給要加快自己的節奏。
投資結構:經濟結構的變遷和流動性的過剩導致投資重心逐漸由股市、樓市轉向文化市場,文化成為新的投資熱土。
輸出結構:僅僅依靠低端物質輸出已難以避免“不亡國但亡種”的危險,因此,由低端物質輸出到文化與價值觀輸出,通過文化強國戰略實現價值觀反侵略,成為國家與民族戰略。
社會結構:社會結構的多元化要求有多元化的文化理念和作品與各個亞文化群體的生活狀態、情感共鳴,同時,經濟快速發展與資源重新分配造成的社會結構分化和矛盾加劇也需要文化手段來撫平,轉移與弱化二元社會結構中的矛盾將成為一段時期內政府的重要課題。
因此,中國社會的結構性改善必須從文化產業著手。近年來政府出臺了一系列鼓勵與發展文化產業的相關政策,在政策的推動下,文化已不再只是具有唱唱跳跳、熱熱鬧鬧的單一娛樂功能,而融入到國民經濟和群眾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今天的文化產業形成一種開放的發展格局,不再只是文化人的“產業”,不再只是文化部門的“獨角戲”:科技的加入提高了文化產業的技術水平,增強文化產業核心競爭力;金融的參與為文化產業破解融資難瓶頸;旅游的融合促進了文化產品的消費;制造業與文化相得益彰,提升中國制造的文化附加值等等。
而金融領域對文化產業的扶持目前也涵蓋了信貸、保險、債券、金融中介服務等各類金融工具,覆蓋演藝、文化旅游、工藝美術、網絡文化等文化產業門類。例如國開行支持西安大明宮項目建設、工行為華僑城創新金融產品、中行解決浙江紅木業質押難題、民生銀行組建文化事業部、人保財險破冰網游市場、五礦信托發行影視信托、遠東租賃通過應收賬款質押介入廣告行業、多省設立文化產業擔保公司等,既有文化金融產品的創新,也有文化金融體制機制的創新。
我國文化產業投資基金發展現狀與問題
在各種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的金融工具中,最直接地表現在各種官方和民間的文化產業投資基金中,包括VC、PE、產業基金等在內的各路私募資本和眾多上市公司都對文化產業投資表現出濃厚興趣。
2007-2013年,國內文化產業基金數量已超過120只,總規模超過1500億元,平均單只基金規模超過10億元人民幣,其中私募股權基金較為活躍的北京、江蘇、上海、廣東地區設立的文化產業基金數量最多,占據了半壁江山。此外還有許多專注于文化產業中某些細分領域的專項投資基金,一個覆蓋全國的文化產業金融服務體系正在逐步建立。
國內文化產業投資基金的運作存在的問題
很多基金是借著政策驅動,在迅速卡位,有名無實,打著文化產業基金的名頭,但未必做文化產業里的項目,與文化產業的關聯不高。
單只基金規模龐大,但產業發展階段初級、細分行業規模小、大型文化企業和文化項目少、可投項目少,投資標的的豐富性和結構都很薄弱,基金處于項目饑渴期。
文化產業中真正有價值的內容均以項目或者自然人形式承載,單純投資于公司股權無法實現文化產業價值鎖定最大化,而多數文化產業基金管理團隊與決策核心以資本圈人士為主,缺少對非股權類文化產業項目的判斷力,缺少與文化藝術圈資源對話的能力,更缺少對眾多文化創意細分領域的經驗積累與風險承受能力。
文化產業是創意密集型產業,文化企業多數為輕資產公司,文化項目為非標準化產品,高度依賴個別文化人,文化型人才感性化的特點造成企業與項目運作不規范與商業化,按照傳統股權基金的投資標準選項,多數企業和項目難以滿足基金要求。
文化產業許多細分領域仍處于壟斷或半壟斷狀態,許多有價值的企業與項目為國資所有,民營資本很難介入此類項目,而僅由國資進入又無法有效提升企業管理效率與資本使用效率,難以發生質變;不少國有資本參與成立的文化產業基金受體制約束決策僵化,缺乏市場化運作空間與理念,投資方向科學性與開拓性嚴重受制。
多數文化產業基金嚴格按照傳統股權投資模式運作,缺乏商業模式和盈利模式創新,僅依靠上市或者股權轉讓退出,退出渠道和手段單一。
基于以上判斷,對產業投資機會的甄別及產業大勢的判斷決定了投資機構的投資定位、運營模式和發展出路,究竟何種模式代表各文化細分領域的未來才是真正考驗基金管理團隊功底之處,且不同的投資策略與專注方向也反向決定了投資團隊的風格與專業方向。
未來十年中國文化產業的投資機會
具體到未來十年文化產業各細分板塊來看,發展狀況差異較大,投資機會與風險并存。簡要分析如下。
影視
整體規模小,發展速度快,成長空間大,商業模式創新空間巨廣,文化產業中市場化程度較高、高關注度、高參與度的行業,是政治、藝術、商業與技術的交叉路口,值得進入。可重點關注具備內容創新能力、具備大量穩定作品來源、具備發行渠道資源能力的企業。可重點關注有商業敏感性與信譽的年輕個人。
演藝
整體規模小,高增長,有效供給不足。內容創作與商業化運營能力較好的團隊值得關注。版權與資產盤活空間較大。關注細分領域的專業化演出公司,比如兒童劇。
音樂
行業發展進入衰退期,基于互聯網的音樂服務前景仍不明朗、版權保護薄弱,不建議做戰略投入。現場與藝人的價值未來仍值得關注。
動漫
行業進入拐點,外包為主的模式正在改變,原創動漫與衍生產品相結合的模式已被證明可以獲得高水平盈利。動漫電影已具備普遍的盈利可能性,優秀編劇嚴重供給不足。重點關注,值得進入。
游戲
高成長、大空間,看不到天花板,手游的熱度已被市場所普遍關注,但基于游戲的相關服務產業及大數據公司值得高度關注,海外游戲研發模式及商業模式的本土化改造與引進大有可為。
廣告
傳統媒體廣告成熟度較高且已開始走下坡路,行業規模大,廣告行業的重組存在套利機會。基于精準數據營銷的互聯網廣告公司和傳統細分行業的專業廣告公司值得關注。
設計(建筑設計、服裝設計、工業設計、創意設計等)
行業規模較小,商業附加值較高,產業帶動力強,個人品牌大于企業品牌。各個行業的優秀設計公司、設計團隊值得關注(服裝、玩具、家居、瓷器、紡織品、工業品設計),選擇中國出口規模龐大的消費品行業切入。
工藝品
被嚴重忽略的細分領域。商業化程度較低,隨著文化復興的進程,未來會有較大增長空間。重點關注以貴重、稀缺材質和以稀有手工藝制作的藝術價值較高的工藝品,尤其關注工藝品的電商化和奢侈品化。
藝術品
藝術品本質上既是金融流通工具與投資工具,也是社交工具,金融屬性較強,行業過熱,單純以投資角度介入風險較高。關注新生代藝術家的藝術作品,關注細分藝術品及文物領域。
傳統媒體(電視、廣播、出版)
核心資源掌握在國資企業手中,正在進行大規模的改制,但以內容傳播為核心的媒介資產退出渠道不明朗,民營資本介入須謹慎。優秀電子出版機構與相關平臺服務商值得關注。
新媒體(互動休閑軟件、互聯網服務、數字媒體等)
高速發展階段,未來空間無限。重點關注基于移動互聯網的新媒體、新娛樂服務形式,重點關注3D、4D、4K等新興交互技術為核心帶動下的創新企業或項目。重點關注傳統媒體向新媒體轉換過程中功能與商業模式的變形。
體育
新一代領導人的個人偏好將推動體育市場化程度上一個臺階。關注基于體育賽事與電視節目結合良好的運動,關注教育與體育的的結合,關注國際頂級賽事的中國化。
娛樂場所管理、經紀業務
對傳統娛樂場所做精細化的管理。娛樂業從業人員的經紀業務及相關公司(影視明星、體育明星、藝術家、知名教授等)。
會展
產業競爭過度,加之經濟環境與政府支出大幅縮減,近些年產業增速持續下降,即將步入衰退期。但各細分行業的國際頂級品牌展會的本土化依然有相當的熱度,可關注與消費、時尚、科技有關的專業展會本土化。
旅游
產業升級不斷,觀光游的服務已達到天怒人怨的地步,各大景區迫切需要開發度假游和體驗游的產品。移動互聯及個性化體驗旅游的商業模式值得關注,專業化高品質的旅游周邊服務提供商值得關注。
其他還有若干文化產業內或周邊的領域,總的來說除了各細分領域內部的投資機會之外,最值得關注的還是同一個文化要素在文化產業不同板塊間的跨界范圍經濟效應,想象空間無限。
綜上可以發現,文化產業必須也勢必成為中國未來十年騰飛的引擎。這是個最好的時代,選擇這個時點進入文化產業的投資者與機構必將成為推動中國文化產業前行的重要力量,而在文化產業各板塊中識別出有價值的細分行業,更能為投資者帶來超出其他行業的可觀回報。
在此過程中,定位于精準的文化產業細分領域、選擇具備產業判斷力的管理團隊、創新基金的管理模式與盈利模式、跳出傳統股權投資的狹隘眼界、導入與對接國際一線文化資源、采用完全市場化的運營方式,以產融結合的投資思路,以“項目+股權”的投資方向,以“資本+實業”的操作手段快速搶占文化產業中市場化程度較高行業的制高點,推動產業整合與升級,在產業結構變遷中尋找投資機會,將成為新一代文化產業基金的制勝之道。
在此基礎上也勢必會催生出一批藝術價值、商業價值和社會價值兼具的優秀文化產品,影響一代人的心靈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