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涵


幽深的巫峽、壯闊的長江,以及“龍骨坡文化”、“大溪文化”、“神女文化”、“巫文化”、“奇石文化”……當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與如此豐富的文化資源集中于一地,如何將其整合、轉化為生產力進而惠及民生?近年來,位于長江三峽腹地、80年代即被評為國家級旅游大縣的重慶市巫山縣,以其全視野、多方位的實際探索和經驗告訴我們,既要“青山綠水”,又要“金山銀山”,實現生態涵養與科學發展,是可行的。
品牌節慶推動文化旅游
“你要去巫山嗎?”在去程的飛機上,身旁一位先生見我在看巫山的資料,忍不住打開了話匣。他的家鄉距離巫山只有半小時的車程,因此他和家人多次游覽過巫山。“在巫山能俯瞰到三峽的美景,尤其是紅葉節的時候特別美。”
他口中的紅葉節,全名為“中國重慶長江三峽巫山國際紅葉節”,迄今已在巫山舉辦了七屆。這次我們去的時間并不趕趟,但隨著船深入于長江之上、巫峽之間,大自然的壯闊之美,實難令人平靜。想想待年底時,兩邊綠樹之上,遍布的是多達10萬畝的紅葉,層林盡染,那又該是怎樣的視覺饕餮。
“每年紅葉節前幾天,巫山大大小小的賓館一床難求。”當地人告訴我。一個具體的數據是,每年紅葉節期間巫山吸引外地游客30萬人以上,帶來綜合經濟效益2億多元,近兩年更是達到了4億至5億元,成為長江旅游風景線上耀眼的亮點。
自2012年開始,巫山縣委縣政府聯合中國電影制片人協會、重慶市文化委員會、華夏電影發行放映公司、國家廣電總局電影頻道節目中心共同舉辦的“神女杯藝術電影周”成為巫山的另一個文化亮點。通過免費展映入圍影片、評選藝術電影獎項、研討藝術電影發展等形式,不僅以“全國唯一在縣級城市舉辦的電影類節慶活動”的身份給重慶乃至國家西部地區電影產業注入新的活力,還推動了巫山文化旅游的進一步融合,“電影周為巫山打造國際知名旅游品牌注入了新的文化內涵,開啟了巫山文旅大融合的新篇章。”據了解,今年巫山縣還將遵循“以儉辦節”的原則,舉辦第二屆“神女杯藝術電影周”,通過品牌節慶活動推動城市及重點景區的旅游發展。
每年,巫山縣各鄉鎮還會舉辦諸如舍巴節、菜花節、李花節、采茶節等結合地域文化特色和群眾文化需求的鄉村生態旅游節慶活動,以此推動具有鄉村文化特色的旅游產業發展。這樣做的結果是,每年吸引游客300多萬人,帶來綜合經濟效益近3億元。
以“巫山神女”打造新名片
從巫山縣青石村往對面的山峰望去,一個古裝仕女形象的山峰在氤氳的山間霧氣中若隱若現,疑似仙境。這正是被巫山人引以為豪的“神女峰”。可惜我們去的時候景區正在修建,無法親自登頂,近身感受神女的“神氣”。
聞名中外的長江三峽,巫山就擁有巫峽的全部和瞿塘峽的大部;在分列于長江兩岸的“巫山十二峰”中,尤以“神女峰”最秀麗也最神秘。“巫山的神女文化源遠流長,可以說神女就是東方的美神和愛神。”地域文化研究者熊魁表示,巫山神女是中國歷史上膾炙人口的神話傳說,最早見于《山海經》,屈原的《九歌·山鬼》和宋玉的《高唐賦》、《神女賦》中都有描述。傳說她是一個幫助大禹治水、造福生靈的女神,曾授《黃綾寶卷》助大禹劈山開峽,排積水、除惡龍。治水成功后,定居巫山,化作“巫山十二峰”之一的神女峰,站在長江北岸保行船平安,因而博得后人尊敬奉祀,為她立像,稱為“巫山神女”。巫山在唐代就有了神女廟,歷史上曾多次重建,至今遺址尤存。目前正在規劃復建。
巫山神女傳說,也引出了歷代一系列詩賦詞曲等文學作品,足見其在文學史上影響深遠。其對研究三峽地區的文化藝術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同時也是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從當地諸如“神女廣場”、“神女大道”、“神女觀景臺”,以及公園外墻上的神女浮雕等市政景觀的布設中,能感受到當地人對神女文化的重視,和神女文化對這里的深刻影響。
2013年,經巫山縣委縣政府投資1000萬元打造的第一個文旅結合產品、室內歌舞劇 《巫山神女》面世。思路正如廣西的《印象·劉三姐》、云南的《云南印象》、杭州的《宋城千古情》等那樣,將文藝演出和當地特色文化緊密相連,以展現城市獨特個性、樹立城市品牌,也是巫山探索“文化旅游新名片”的有益嘗試。一個多小時的演出中,以先進的舞臺多媒體技術集中展現了神女、巫山、抬工號子、峽江、紅葉等多個最具地域特色的元素。“籌備了兩年之久,現在的版本是經過反復改編、精心打造的結果。”《巫山神女》歌舞劇的藝術總監鄔立新表示,他們曾在巫山紅葉節期間連演28場,游客和當地觀眾反響非常熱烈。“高端、唯美、大氣”是這部劇的關鍵詞,與旅游業更好融合是其未來發展方向。
在長江北岸巫峽口剛剛啟動的“神女文化創意產業園”是巫山縣政府2014年的文化產業重點項目,分三期建設,計劃于2020年建成。園區預計投資10個億,以神女文化的現代創意為驅動力,實現旅游功能、產業功能與城市功能的有機聯動,打造集文化體驗、文化博覽、影視制作、康體養生、商務會議、創意辦公、度假休閑于一體的特色文化產業基地。
從“文化資源特色”到“文化旅游產業特色”的轉變
旅游業是全縣的支柱產業。巫山結合生態涵養發展區建設,近年將投資近30億元,實行城鄉統籌、整體推進,打造精品旅游景區。利用小三峽為5A景區優勢,深入挖掘巴鹽古道、巴人生活遺存、巴楚文化、神女文化等元素,最終實現打造小三峽、雙神景區(神女峰、神女溪)兩個5A景區和博物館、文峰觀、梨子坪等七個4A景區的目標。文化、旅游部門聯合旅行社及時規劃調整旅游線路,打通對外快速出境干道,打造“大小金三角”精品旅游環線。依托全國文明縣城、全國衛生城市等品牌,充分利用央視新聞聯播前的黃金時段廣告投放、攝制旅游宣傳片及影視網絡等媒介,多渠道多方式加大對文化產業和旅游業的營銷力度。縣委縣政府的意圖是將不遺余力地把巫山建設成為山水港灣旅游新城、巴渝魅力美麗鄉村、國際知名旅游勝地和目的地。
“我們的公園也是按照旅游景點打造的,主題公園不同程度地實施了文化景觀植入工程。”巫山縣文廣新局局長袁宏勛說,比如今年年底將啟動的“高唐觀復建”工程,將巫山高唐觀遺址片區統一打造為核心保護區、生態休閑區、文體活動區三個功能區,占地面積約102畝,建筑面積3.5萬平方米,總投資3億元。以《朝云曲》為主題的“朝云公園”,將展示巫山云的美倫美幻;以燒龍祈雨、巫師祈雨、賽龍舟等民俗民風為主題的“暮雨公園”,將展現巫山雨的纏綿悱惻……
漫步在縣城,已經開放的公園中的確充滿了濃濃的文化氣息:在圣泉公園中,處處能看到展現巫山絕美的文人詩句雕刻以及與巫山有關的形象雕塑;文峰公園則以道教文化為主題,展現出巫山人的人文追求。“我們想給游客留下‘移步換景,景景有文化的印象。”袁宏勛說。
巫山縣以其獨特的歷史文化為基礎,盤活資源,將文化資源特色轉變為文化旅游產業特色。同時,拉長文化旅游產業鏈條,圍繞游客需求將地域文化滲透在各旅游要素及服務環節中,為游客提供“吃住行游購娛”一條龍服務。根據小三峽景區和歷屆舉辦紅葉節的效應,開發的文物仿制品、特色工藝品、書畫文藝品、非遺產品、紅葉等系列地域文化特色旅游紀念品,成為了體現巫山旅游形象的傳播載體。當地還推出了一系列文化旅游作品,先后出版《大美巫山》《丹青巫山》《巫山詩文》 《翰墨巫山》《文物巫山》《風味巫山》《風情巫山》《鄉約巫山》等系列展示巫山文化的書籍;《唱響巫山》等以巫山為題材的歌曲廣為傳頌,其中《巫山云雨》在全國85%以上KTV可以點唱。
巫山人的文化生活
從巫山縣文廣新局辦公樓向窗外望去,不遠處的一片空地正在規劃中;一個占地約300畝的體育主題公園計劃于今年年底開建。據說其中將建起標準籃球場、網球場、室內乒乓球室、室內羽毛球室、健身路徑、全民健身廣場、棋牌中心、停車場等公共設施,以及體育訓練中心、健身場館、兒童樂園、臺球室商用設施等等。
實際上,這里并不缺乏供巫山人休閑娛樂的公共設施。市政廣場、神女廣場、圣泉公園……幾天里,我走過的每一處開放場地,從晚間7點鐘左右開始便格外熱鬧起來,直至晚上9點多鐘人群也不愿散去。你能看到跳著當地特色“壩壩舞”與“打連簫”的健身團隊,以及交誼舞團隊、太極團隊、自發組織的民族器樂樂隊……各個年齡層的人們加入其中,歌舞翩躚,和諧相處。市政廣場前的幾個大音響里,一直發出或歡快或悠揚的音樂聲。“農村也是這個樣子,都是自發的。”當地人對我說。
巫山縣一直重視基層宣傳文化體育建設,提高城鄉公共文化服務水平,豐富城鄉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城鄉群眾文化品位。2012年,開始實施農村宣傳文化體育“五個一”工程,在全縣各鄉鎮(街道)和村(居委會)分別建成一個文體廣場、配備一套室外音響、安裝一套農村廣播、組建一支文藝宣傳隊伍、每月開展一場文體活動,解決了基層宣傳文化體育活動無場地、無設備、無隊伍、無載體的問題。截至2013年底,全縣308個村(居)委,已建成237個鄉鎮 (街道)集鎮和村(居)委文體廣場,剩下的將在今年全部建成。每一項都是硬性指標,被納入全年經濟社會發展實績以及宣傳文化工作考核。
袁宏勛自豪地表示,“大喇叭”工程和“電視戶戶通”工程已率先全部到位。“每一個鄉鎮必須有一支文化隊伍來搞文化工作或文化演出。演員不一定是專業的,但是要熟悉自己所處地方的文化。這樣就有利于更好地發掘、保護和傳承好地方特色文化,進一步打牢巫山的文化基礎。巫山有204萬年前的龍骨坡文化、距今約6000年的大溪文化等特有的人類文化資源,我們的目標是通過實施文化育縣戰略,最終建成文化名縣。”對于擁有64萬人口的巫山來說,豐富多彩的群眾文化活動,也是社會環境和諧穩定的一大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