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有根 徐小龍 賴志宏


黨的十八大提出“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進而全國各地掀起了“美麗鄉村”的建設熱潮。從根本上說,政府倡導“美麗鄉村”建設就是要更好地推進農村生態經濟發展,加強生態環境的改善,促使農村生態文化日益繁榮,從而實現和諧發展的農村現代化,把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統一到鄉村建設的偉大實踐中,實現農村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2003年,浙江省委作出實施“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的重大決策,由此揭開了“美麗鄉村”建設的序幕。2013年10月,全國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工作會議在桐廬召開。十年間,“美麗鄉村”已成為浙江的一張金名片。
然而,隨著新農村建設步伐加快,散落在村中、富有地方特色的祠堂、商鋪、作坊、橋梁等傳統建筑慢慢消失,一個個典型的古村落在“破舊立新”中破得沒了一點“古”味,新農村建設變成了“新村建設”,求新求洋,千村一面。
在當前農村城鎮化進程中,古村落、民間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迫在眉睫。如何在美麗鄉村建設中留住鄉愁,并使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美麗鄉村建設中錦上添花,值得探討。
“非遺”與“美麗鄉村”的同時提出不是巧合,而是時代發展的需要,彼此之間是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需要趁這個契機運用好彼此之間的相互作用力,為建設可持續發展的美麗鄉村注入新的力量。
美麗鄉村建設中存在的誤區
在推進美麗鄉村建設的過程中,一大批歷史文化遺產得到了有效保護和合理利用,一大批具有濃厚鄉土特色的文化項目得到傳承和培育。但是,依然不能忽視一些古村落、古建筑尚未得到有效保護,一些文化遺產在村莊整治和遷建中銷聲匿跡,一些人文傳統、風俗民情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瀕臨失傳,農村文化生活仍然比較單調,農民共有的精神家園建設尚未得到足夠重視等問題。
在美麗鄉村建設中,非遺文化的運用也存在很多誤區。
重物質 輕精神
中國現在有凸顯物質輕精神的現象,美麗鄉村建設過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重物質輕精神的現象。非物質文化遺產固然源自于農村,各種傳統民俗生活都是美麗鄉村建設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然而,在還原與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應該避免重物質輕精神的現象。在美麗鄉村建設上,把硬件設施建設作為衡量新農村建設工作成績好壞的一個重要標準,重建設、輕規劃,重設施、輕文化。只注重抓大拆大建,在村莊規劃上,忽略了本村民俗文化、地方傳統建筑風格,往往都是“復制”、“粘貼”,千篇一律、缺乏個性。走進很多建設完成的美麗鄉村,寬敞的大道,氣派的門樓,大廣場幾乎成了美麗鄉村的標配。有的地方在美麗鄉村建設中想辦法“炫富”,而這種浮夸的做派已經影響到整個社會,并形成一種文化形態和現象,進而影響到整個文化發展向低俗、媚俗延伸。因此,我們需要端正態度,將非遺與美麗鄉村建設提升高度,更要體現非遺的精神價值。
重建設 輕保護
美麗鄉村建設目標中,有一條是“生態良好”,其中就包括對原生態環境的保護。原始生態環境,就是在自然狀態下的、未受人為影響和干涉的原始生態或生態原狀,其凸顯的特征是天然美、自然美、原始美。村落中的原生態,如道路、街巷、橋梁、埠頭、水系、古樹,以及各種傳統生產和生活設施、民間生產工藝等都屬于受保護之列。要保護好古村落的原始生態環境,在制定美麗鄉村建設規劃時,要考慮采用有利于保護原始生態環境的最佳建設方案。對于原始生態環境保存較好的村莊,建議采用村莊整治的方案改善村民的居住條件,或是采用保留老村、另建新村的辦法,不適宜對老村實施大規模的改建、擴建,以免破壞古村落的原生態。
重形式 輕內涵
隨著美麗鄉村建設的不斷推進,文化底蘊的不斷積累,打造“美麗鄉村樣板間”所具備的硬件條件已然具備。然而,在美麗鄉村建設植入非遺文化時,不能盲目地注重外在形式,忽視其內涵。如西門慶故居、西門慶宅院、 夜郎古國建設等等,這種故居、故里脫離了歷史文化本位,儼然變成了利益博弈,追求經濟利益如此不擇手段,真到了令人匪夷所思的地步。
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對于社會健康發展都不可或缺,而且物質文明發展到一定程度,更需要精神文明提供支撐。倡導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西門慶故居與夜郎古國所展示的人生觀、價值觀,顯然與社會主義人生觀、價值觀背道而馳。
“非遺”與“美麗鄉村”建設是密不可分、相輔相成的,但非遺也有精華與糟粕,在實踐過程中,應該善于區分與運用,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讓美麗鄉村朝著健康、和諧、可持續發展道路前進。
美麗鄉村建設中的非遺保護
堅持規劃引領
2011年,浙江省桐廬縣委、縣政府出臺了《關于建設“瀟灑桐廬·秀美鄉村”統籌城鄉精品工程的實施意見》,欲利用五年時間,全面實施“5525”工程,即:打造5條秀美鄉村風情帶,開展5大鄉村節慶活動,培育25個風情特色村(點),著力打造生態環境優美、基礎設施配套、文化傳承深厚、產業特色鮮明、鄉村旅游活躍、農民增收致富的“瀟灑桐廬·秀美鄉村”。
以《實施意見》為統領,桐廬又科學編制了美麗鄉村建設中的非遺保護規劃,劃定保護項目,落實保護措施。
堅持保護為先
始終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非遺保護工作方針,維護當地傳統文脈,保持原汁原味的生產和生活方式。桐廬縣作為浙江省非遺綜合保護試點縣和非遺數據庫建設試點縣,于2009年成立了具有法人資質的縣非遺保護中心,全面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挖掘保護工作。近年來,央視《美麗鄉村》、《遠方的家》等欄目,走進桐廬美麗鄉村,對桐廬剪紙、高空獅子、民間武術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均進行了宣傳報道。
堅持生態立村
在美麗鄉村建設中,應更新發展觀念,致力于生態立村,謀劃低碳發展,打響生態品牌。如桐廬縣江南鎮荻浦村,其在美麗鄉村建設中結合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對占地40余畝的古松垅樹林進行原生態建設保護,保留了其原始風貌,建成了集休閑、娛樂于一體的生態公園;并清理了村里20余只造紙槽池遺址,古造紙遺跡被恢復和保存,在“美麗鄉村”建設中較好地傳承和展示了祖先留下的珍貴非遺財富。又如環溪村,其依托溪水文化,結合祖先當初獨特的地理和風水文化,對青源溪進行治理,沿溪打造了一條自然景觀與人文歷史交相輝映的800米風情溪灘水系帶,設立民俗展覽館、手工藝展示、自然文化帶等一系列景點,打響了“清廉環溪”的文化特色品牌,有力地推動了美麗鄉村建設。
堅持特色驅動
近年來,在美麗鄉村建設過程中,桐廬并沒有忽略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弘揚。富春江沿線10余個村的古村落、古建筑,得到較好的保護,荻浦村利用廢棄的牛欄、豬欄開辦了“牛欄咖啡”和“豬欄茶吧”,留住了鄉愁,還深度挖掘民間傳統小吃、江鮮、時節等民俗,連線打造古風民俗帶。不僅讓游客品嘗到米馃、麻糍、糊麥馃等地道美食,更加強和激發了當地百姓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意識,促進了村民的增收,推動了美麗鄉村游。
注重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
在美麗鄉村建設中,要繼續把科學規劃放在首位,切實處理好維護生態與保護非遺的關系。加強村落文化的維系,充分考慮非遺項目產生、發展的外部環境影響,保持鄉風鄉俗的原生態。充分挖掘非遺對村民信仰、道德、行為的教化、娛樂功能,積極調動村民群眾的自覺保護意識,真正實現“村貌悅目協調美、村容整潔環境美、村強民富生活美、村風文明身心美、村穩民安和諧美”。
注重保護與發展的雙向促進
要轉變 “保護即限制發展,發展則輕視保護”的陳舊思維,樹立“發展是保護的目的,保護是發展的前提”的新型理念。桐廬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民俗人文活動豐富多彩,這些都可以依托美麗鄉村建設得以彰顯。非遺資源的利用應統籌兼顧,做到合理利用、適度利用,做到不濫用、不變質。在文化遺產的弘揚與村落保護、產業開發中要找準平衡點,務必把社會效益放在第一位。通過保護與發展的相互促進,不斷增強美麗鄉村建設的內涵,使非遺保護得益、農村發展獲益、廣大農民受益。
注重內容與形式的融合統一
抓好美麗鄉村建設中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是深入推進縣域非遺保護工作的有效途徑。要立足村情開展生活、生產和展示保護,通過節慶禮俗、民間藝術等活動把非遺項目串成美麗鄉村的閃光項鏈。在項目保護上,力求內容完整、表現到位,不偏離項目特點、不改變項目本質。在發展方向上,不僅要做到“一村一品”,更應追求有品有質、神形兼備。
注重個體與整體的相互依存
在美麗鄉村建設中,要將個體項目保護融入村莊整體建設,以整體規劃帶動個體項目的傳承,更加重視總體上的謀篇布局和局部上的個性凸顯,保護推進中突出以點帶面,力求小中見大,形成旅游資源優化、傳統產業集聚、非遺保護深化的鄉村風情。
注重部門與鄉村的聯動共贏
美麗鄉村建設中,非遺保護要做到多部門結合,加強領導,創新思路,落實舉措,上下協作。要建立專門的領導小組,在定期召開協調會議的基礎上,加大部門與部門、部門與鄉村之間的交流聯系,把非遺保護作為重要工作內容來抓,協同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在具體工作中,要爭取廣大農民的支持,使非遺項目保護順勢而動。
總之,在美麗鄉村建設中,要按照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的要求去做: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充分發掘和保護古村落、古民居、古建筑、古樹名木等歷史文化遺跡遺存,特別要挖掘和弘揚傳統人居文化、農耕文化和山水文化中豐富的生態思想,培育和建設一批具有濃厚鄉土色彩和地方特色的文化項目,又要培育和發展現代文明,優化美化村莊人居環境,建成傳統文明和現代文明有機結合的“美麗鄉村”。
(作者單位:浙江省桐廬縣非遺保護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