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林飛 陳芳 龔威

位于鄂東地區的湖北省黃石市西塞山區道士洑村,流行著一種傳統的民間習俗活動——“西塞神舟會﹄。“西塞神舟會﹄于二00六年五月,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二00九年九月,“西塞神舟會﹄與三省四地的端午節一起,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準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項目。
西塞山地區位于長江中游,距湖北省黃石市區只有12公里。古屬吳頭楚尾,《圖經》云:西塞山“山高百六十丈,周三十七里,吳楚分界處也”宋代朱熹詩詠:“春回楚尾吳頭。”其地又處大冶、陽新、浠水、蘄春四縣相交的邊緣,且左鄰鄂州,多種文化習俗相互影響。特殊的地理環境和歷史原因,決定了西塞山區道士洑村的民風民俗不僅具有楚文化的濃郁色彩,而且兼有吳楚文化的顯著特征。舊時的西塞山地區會社活動尤多,每年的龍燈會、牡丹會、神舟會、觀音會、紳士會、圣帝會、撈江會和放生節,吸引四面八方的鄉鄰,熱鬧非凡。本地最為典型、影響最大的民俗活動主要是“西塞神舟會”。
2014年6月13日至15日,我們又來到了西塞山區道士洑村,剛下車,正好碰到這次我們要找的“西塞神舟會”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西塞神舟會”主要負責人之一,將近70歲的劉會倫老人。他看到我們的到來,十分高興,并向我們介紹了西塞山區道士洑村的歷史情況。
劉會倫老人站在西塞山腳下的長江堤岸上,面對著道士洑村并帶著激動的心情告訴我們說:西塞山道士洑村,是黃石沿江最早形成的市鎮,隋唐時期叫土洑鎮,又叫楚雄關。初唐以前,長江由回風磯從散花洲奔流而下,流經西塞山匯成一體,又與盆塘湖貫通,由此分出一條岔道并繞穿道士洑,再經風波港與長江主河道匯合,形成了一個半島形的村落,唐代符載《土洑鎮保寧記》記載:“其山曰西塞,其鎮曰土洑,相距百丈許”。歷代皇朝都曾在這里屯兵,設置官府、糧倉、金庫,曾是全國有名的鹽倉集中之地。村內街道縱橫,店鋪毗連,十分繁華。明清時,道士洑村進入鼎盛時期,有1.7萬戶居民,形成“士民工商,連檣如云,必將沿于是沂”的繁華商埠。自明萬歷二十六年(1598年)至1967年的369年間,該村曾先后六次挖掘出金銀、錢窖,銀窖中出土銀錠共重270余斤,最大銅錢窖藏25萬斤。后因戰亂、水患,使一度繁華的道士洑村逐漸失去了昔日的輝煌。現在的道士洑村,所轄黃石市西塞山區管理的一個行政村,現有480多戶居民,2760多人,面積約2.5平方公里。目前,該村主要以種植蔬菜和商貿服務業為主。
在西塞山區道士洑村的幾天里,我們目睹了“西塞神舟會”的盛況,名不虛傳。借此機會,我們也采訪了幾位神舟會的會員,并且找到了與“西塞神舟會”相關的一些資料,使我們對“西塞神舟會”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我們尋到了在民國二十四年浦月吉日立《龍舟繪圖雜志》(游新亭訂)摹本記載,神舟樣式“紫府、圓橋、海島、天臺、方壺、蓬萊、明月、龍樓、仙境、清風、鳳閣、云都”、“三層柱頭式、牌樓式”等,人物剪貼樣式、花瓶樣式、滿船物件、入門聚魂壇式、打樹神咒、節符、五老旛式等,對神舟船的扎制給予了非常詳細的描述。
同時,我們還看到在《乎有滿船神像正六十四名》(1987年3月28日立新本)中也記載,是“計呈清光緒十五年五月十七日立”,此摹本有三個部分組成,第一部分記載了64名神像的名字、排列、數量,如“忠孝王壹名,刀手貳名,千眼壹名,文忠軍壹名,張元柏壹名”等;第二部分計滿船物件,并于開頭記載“光緒十五年五月十七夜,虔誠集本麥文訂三兩,寸丁三兩,線麻四兩……”;第三部分記載了“神舟船圖像牌數”。
我們還查到在南朝梁宗懔的《荊楚歲時記》記載:“是日,競渡,采雜藥。按:五月五日競渡,俗為屈原投汨羅日,傷其死,故并命舟楫以拯之。”西塞山道士洑大端午活動就自然與祭吊屈原聯系在一起。解放前,西塞道士洑村神舟會操辦送龍舟活動的民間組織叫“厘頭會”,負責每年的龍舟會事宜。解放后,放神舟活動就以紀念屈原名義舉行,承接民眾驅邪消災的愿望,所以現在當地村民就把以放神舟為主的端午節祈福祭祀活動也稱為“龍舟會”。
“西塞神舟會”,是當地民眾自發組織參加的,以驅瘟、除惡、消災、去病和求平安健康、益壽延年為主題的活動。從農歷四月初八到五月十八,作為民間慶祝大端午的神舟會主要活動有扎制神舟、唱大戲、祭祀、送神舟下水等活動,它旨在借助“送神舟”這一形式,為一方百姓消災祈福。
我們還拜會了“西塞神舟會”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西塞神舟會”會長、今年已經67歲的賈德生老人。他見到我們專程而來,興奮不已,他告訴我們說:“西塞神舟會”是當地最隆重的傳統民間習俗,其規模勝過傳統的春節,是其他節日不能比擬的。“西塞神舟會”在解放前稱為“厘頭會”,常設有8人負責,每年以其8人為首,率16戶輪流主辦“神舟會”,直到1950年為最后一次。“厘頭會”是募集建造“神舟”資金的民間組織。解放后,因各種原因,該會的所有活動中止,直至1984年才恢復“西塞神舟會”。由幾個老人從扎制一只小船開始,規模逐年擴大,現今 “西塞神舟會”的成員一直保持在40人左右,主要負責的有5人,每年負責組織開展“神舟會”的活動。
賈德生老人在“神舟宮”里還向我們詳細地介紹了“西塞神舟會”的基本內容及過程,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每年農歷四月初八,在佛祖誕生之日舉行扎制神舟的開工儀式。從四月初八到五月初五這段時間,扎船師傅要在完全封閉的環境下扎制龍舟。通常他會帶著兩位徒弟先扎制船體,并對船上亭臺樓閣的色彩、樣式進行細致的制作,接下來扎制船上各司其職、各管一方的64位神仙。
二、農歷五月初五零點,是為龍舟開光的時候,開光儀式由伙居道(俗稱的“在家道”)道士主持。主持道士在儀式開始時,將一只大公雞的雞冠扎破,放三滴血至酒盅內,用毛筆蘸雞血,為龍舟點睛開光。之后又在龍舟各個重要部位分別點化,最后在四十位神仙臉部點紅開光,并誦祝誥詞,懇請神舟顯靈、驅除瘟疫,滿足人們消災除病的心愿。經道士開光、點化過的龍舟,不再是一艘普通的龍型船,變成為了一艘“神舟”。伙居道士在做道場的時候,都伴有器樂合鳴,演奏的道教音樂貼近民間。伙居道的音樂以器樂演奏為主,在樂器的配備、打擊樂的運用等各方面,都有特定的傳統習慣和藝術處理方法,以適應道場氣氛的需要。等到儀式結束的時候已近凌晨三點,前來參加神舟會的群眾從這時開始請道士為其打平安醮直至天明。打平安醮是民間百姓為祈福消災所舉行的一種民俗活動。主要議程有設壇擺供、上章、迎駕、贊頌、宣詞等。通過一系列的儀式活動,希望能夠上達神靈,以求消災祛瘟、祈求幸福平安。
三、農歷五月十五至五月十八,是神舟會的正式會期。這期間,當地請來了劇團日日夜夜唱楚劇大戲。五月十五日零點,道士點香燭,做法事祭拜后開始占卜,其意在于恭請各路神仙上船。剩余的時間繼續為參會的四方百姓打平安醮。這一夜的活動要比農歷五月初五的規模大,由于參與者眾多,因而打醮時間也會相應延長。在打平安醮這段時間中,當地還有“偷紅鞋”的習俗。所謂“偷紅鞋”,是指在神舟上供奉送子娘娘的后倉里放置了一些紙糊的小紅鞋,民間相傳不孕婦女如果趁人不注意悄悄“偷”走船上的紅鞋,回家后藏在枕頭下,送子娘娘可以保佑生子。倘若今后果然得子,次年一定要到神舟會上還愿,做雙紅鞋還到神舟上,并捐些錢財給神舟會。
四、農歷五月十六早上8點神舟出會巡游。巡游的路線是整個道士洑村。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在門邊懸掛菖蒲艾葉,門口設香案、燃香燭,擺上酒、茶、米、水果等供品,每到一家,村民都要放鞭迎接,撒茶米、祭拜,直到巡游所有的街巷人家為止。
五、農歷五月十七晚,為神舟點燃48盞長明燈,為神舟通宵打醮守夜。
六、農歷五月十八日上午10點,在所有參會民眾的簇擁下神舟出宮,并停放于宮前的草坪上,準備中午登江。登江之前,道士要主持儀式。首先將一只公雞的雞冠剁下,將雞頭扯下后拋入神舟之中,并將雞血涂至神舟船體,然后,道士挑選一名神舟會成員,跟隨其圍繞神舟船奔跑數圈。臨近中午時分,法事結束,道士和神舟會成員共同為神舟開路。由16名青壯小伙抬著神舟奔向長江邊,并將其安放在事先準備好的稻草垛上,把船的底部固定好后推向深水區,再把牽引的纜繩與神舟連接,此時江上漁船在船頭擺設香案,鞭炮齊鳴,繞神舟三圈,以示送行。牽引船將神舟拖至江心,于中午十二點準時放走,任由水流帶著神舟沿江而下。
神舟登江處的大堤上,有成千上萬的民眾雙手合十、跪拜神舟。至此,神舟會的所有儀程全部結束。
賈德生老人還說,我們要把傳統的民間習俗活動“西塞神舟會”堅持傳承下去,形成一個有地方特色、有一定影響的民間民俗活動。
我們還專門找到了“西塞神舟會”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主持扎制西塞神舟的游仁喜。游仁喜生于1975年,自幼跟隨外公瞿學寶學習各類民間紙扎技藝。1994年開始,歷次與外公全程參與西塞神舟的扎制;1998年,在外公的指導下,開始全面主持西塞神舟的扎制;2003年,外公逝世后,開始獨立全面主持西塞神舟的扎制工作至今。
游仁喜面對自己精心扎制的神舟,激動地向我們介紹說:扎制的龍型舟,船長7米、寬2米、高5米,樓臺亭榭,雕梁畫棟,氣勢宏偉。整個舟船除用少量的木料外,主要用茅草和油菜桿填起內充,外用紅布裹其身,船艙除主骨架外,全部為篾骨紙糊,工藝非常精致。艙中的兩座亭臺樓閣供奉著忠孝王、女媧氏、福祿壽三星等神像。神舟正倉內居中者為“忠孝王”,后世一般人看其面善,又是文官模樣,便尊其為“屈原大夫”,神舟扎制完成后安放在“神舟宮”。船甲板、船尾、兩側船弦供奉的神像分別有春瘟神張元伯、東西南北中五方神、雞鴨虎馬四瘟神、送子娘娘、都天府、千里眼、順風耳等64名栩栩如生的神像,各代表求財、求子、求消災除病、保吉平安之意。按照船頭、前甲板、倉門牌樓、正倉、后倉、后甲板、船弦兩側的前后順序,這64尊神像在船上所排列順序分別是船頭:楊泗將軍;前甲板:忠孝王1名、張元柏1名、彩女1對、圣母1尊、四卅和尚1名、框埠先生1名、刀手2名、千里眼1名、順風耳1名、文忠軍1名、武忠軍1名、京鑼1名、鏡手1名、皂班4名、排希4名、中軍1名、雞鴨虎馬4名、都天蓋1名、東西南北中5名、大夫1名;倉門牌樓:福、祿、壽三星;正倉:屈原、老少太監1對;后倉:女媧氏(當地人稱之為送子娘娘);后甲板:黑爺菩薩;船尾:舵公1名;船弦兩側:水手共24名 (每側各12名)。船中前方豎有7米高的桅桿,桅桿上掛有旗斗,旗書“代天宣化”、“收災緝毒”,斗為方形,意為所經之處確保四方平安。船上設有風車隨風轉動,以測風向。
“西塞神舟會”世代傳承,規模宏大,參與面廣,影響到周邊地區。是當地群眾自發自愿組織、參加的以驅瘟、除惡、消災、祛病和求平安健康、益壽延年為核心主題的活動。“西塞神舟會”每年從農歷四月初八到五月十八,作為民間慶祝大端午的神舟會主要活動有制作神舟、唱大戲、祭祀、送神舟下水等活動。該活動歷史悠久,群眾的自發參與性強;龍舟的扎制極具特色,樓臺亭榭,雕梁畫棟,氣勢宏偉;整個神舟會活動從農歷四月初八進宮設計造神舟至五月十八送神舟,歷時40天,是目前國內端午節期間時間較長的祈福和祭吊活動。“西塞神舟會”期間參與的人眾多,群眾性文化活動豐富多彩,精心扎制的神舟工藝精致,氣勢宏偉,極具文化價值,在長江中游地區有較大影響。
“西塞神舟會”是當地人民群眾長期的生活習慣和文化積淀所形成的一種具有濃厚地方特色的民俗活動。它承載著西塞山地區人民群眾的生活智慧、生活情趣、以及祈福求祥的善良愿望,保留了古代人民群眾生活智慧的諸多信息,讓人們從更深的層次上領悟了端午節俗的本真內涵。端午時節恰值夏至前后,此時高溫多濕,毒蟲孳生,是各種流行病多發季節。人們感應自然氣候的變化,調適自己的生活內容,尋求應對方式。一方面掛艾葉,插菖蒲,飲雄黃酒,采藥煎湯沐浴,防病于未然;同時,又借助于“龍舟會”的形式,為一方百姓消災祈福。前者是經驗性的保健措施,后者是心靈上的訴求,兩者結合,共同表達了民間端午節俗的核心主題。驅瘟、除惡、消災、去病,以求平安健康,益壽延年。這實際上是民眾基于生命健康考慮的、帶有某種祈愿性心理訴求的一種民間生活習俗。它既顯示著自然規律對人生活的制約,也表達著人對自然變化的順應與調適。
“西塞神舟會”,在鄂東地區西塞山道士洑村傳承了千百年,至今在民間依然活態傳承,充分說明了“西塞神舟會”具有深厚的群眾基礎。“西塞神舟會”所涵蓋的文化空間,通過“西塞神舟會”這種民俗活動為載體,得到充分的展示。它展示的是人民群眾的智慧與才能,滿足了當地人民群眾的心理需求。它體現的是人與自然之間的一種特殊的交流、對話的方式,應該得到保護和傳承。我們希望“送神舟”送走的不僅僅是人們心目中的瘟、惡、災、病;同時,我們更希望它能帶走社會上影響人民群眾幸福生活的一些不安定的因素。使其對促進地方經濟的繁榮發展、社會的穩定,促進民族文化認同、增強社會凝聚力,能讓黃石市西塞山區道士洑村重振昔日的雄風。使“西塞神舟會”這種傳統的節日文化,在創建和諧的社會環境中發揮應有的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