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琪 錢峻 湯黎明 任俊 楊豪俊 耿翔
胃間質瘤是胃腸道最常見的間葉源性非上皮性腫瘤, 被視為潛在惡性腫瘤, 發病部位多為胃體、胃底、胃竇, 臨床表現主要有腹痛、黑便、上腹部不適等[1]。目前, 手術切除是治療胃間質瘤首選且有效的方法, 但由于胃間質瘤多源自血管豐富的固有肌層, 難以在內鏡下完整切除腫瘤, 因此需聯合腹腔鏡進行治療[2]。本文選取52例胃間質瘤患者進行研究, 分析內鏡聯合腹腔鏡在胃間質瘤治療中的臨床價值,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0年1月~2012年9月入院治療的52例胃間質瘤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男29例, 女23例, 年齡29~74歲, 按胃間質瘤類型可分為:19例胃底瘤, 26例胃體瘤,7例胃竇瘤。所有患者經診斷均符合胃間質瘤臨床診斷標準,且經上消化道造影、電子胃鏡、超聲內鏡等檢查確診, 均行胃間質瘤切除術, 無手術禁忌證。隨機將患者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 每組26例, 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疾病類型等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對比性。
1.2 方法 在胃間質瘤治療中, 兩組患者均采用內鏡, 研究組在此基礎上聯合腹腔鏡, 具體如下。
1.2.1 內鏡 內鏡適用于直徑≤2 cm胃間質瘤, 方法和步驟為:患者全麻, 取左側臥位, 經口將內鏡置入, 對病灶進行探查和定位, 采用氬氣刀對病變范圍做環周標記, 之后用Flex-knife將黏膜打開, 切除并取出腫瘤后, 對創面進行止血,并逐層縫合切口。
1.2.2 內鏡聯合腹腔鏡 內鏡聯合腹腔鏡適用于定位困難、直徑2~5 cm的腫瘤, 方法和步驟為:內鏡置入患者口中, 且確定病灶具體位置后, 沿腫瘤邊緣1~2 cm用針刀做標記, 并將靛胭脂染色注入黏膜, 之后在腹腔鏡下, 用超聲刀完整切除做好標記的腫瘤, 取出腫瘤后用可吸收線逐層縫合切口。手術結束后, 患者常規放置胃管, 并采用適量抗切口感染藥物;術后1~3 d, 患者可適當進食流質食物。
兩組胃間質瘤患者均順利完成手術, 研究組手術時間(46.3±15.7)min, 術中出血量(12.4±5.9)ml, 無1例術后并發癥和復發;對照組手術時間(88.3±12.5)min, 術中出血量(27.6±6.1)ml, 5例(19.23%)術后并發癥, 4例(15.38%)復發。兩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復發率對比, 研究組明顯優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胃間質瘤根據核分裂數、腫瘤直徑可分為良性、潛在惡性和惡性, 良性、潛在惡性胃間質瘤通常可采用微創治療。該病多發于黏膜下、黏膜肌層和固有肌層間, 可通過超聲內鏡、CT等檢查確診, 并判斷胃間質瘤性質, 定位病灶。雖然內鏡技術不斷發展和完善, 且廣泛應用于微創治療, 能減少患者痛苦, 提高治療安全性, 但與聯合腹腔鏡對比, 單在內鏡下進行手術, 不能寬泛的選擇指征, 不能有效控制術中出血量、完整切除腫瘤、腫瘤復發等情況, 甚至可能發生術后并發癥, 如胃出血, 嚴重危害患者身體健康。所以, 胃間質瘤治療中采用內鏡聯合腹腔鏡, 能準確定位腫瘤, 減少術中尋找病灶時間, 且能完整切除病灶, 減少對胃壁的損傷或切除過多的正常胃組織, 從而提高治療效果。
綜上所述, 內鏡聯合腹腔鏡在胃間質瘤治療中具有臨床價值, 能最大限度的保證治療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術后無并發癥和復發, 效果優于單用內鏡, 是治療胃間質瘤的理想方法, 具有臨床推廣應用價值。
[1]吳國聰,張忠濤.腹腔鏡胃間質瘤的治療進展.腹腔鏡外科雜志, 2011,16(04):311-313.
[2]馮家立.聯合腹腔鏡治療胃間質瘤臨床應用價值分析.北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3,14(03):312-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