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衛強
退變性腰椎滑脫腰骶角測量價值
苗衛強
目的 探討退變性腰椎滑脫腰骶角測量價值。方法 97例退變性腰椎滑脫患者進行腰椎站立正側位X線攝片, 測量每例患者側位腰骶角度和椎體滑脫距離, 并進行相關性分析。結果 腰骶角與腰椎體前向位移之間存在顯著正相關。結論 腰骶角的大小與退變性腰椎滑脫的發生及椎體滑脫程度有直接的關系, 測量腰骶角大小可為臨床正確評估保守治療退變性腰椎滑脫的療效提供更多參數。
腰椎;退變;腰骶角;脊椎滑脫
退變性腰椎滑脫(degenerative lumbar spondylolisthesis, DLS)是由于腰椎退行性變引起相鄰椎體之間的滑移, 導致臨床上出現下腰痛、神經根性疼痛、麻木、感覺異常、運動減退及間歇性跛行等臨床表現的疾病。以往的研究顯示, 退變性腰椎滑脫總發病率約為8.7%, 多在50歲以后發病, 隨著年齡的增長, 發病率增加, 女性的發病率約是男性的4倍, 以腰4、5節段多見。腰骶角的大小與椎體滑脫程度及退變性腰椎滑脫的發生有直接的關系, 腰骶角增大, 退變性腰椎滑脫發生的危險因素增大。本文97例患者的常規腰椎站立正側位X線片結果表明, 腰骶角增大的患者占86%, 而且隨腰骶角增大椎體向前滑脫距離在增加。因此, 在退變性腰椎滑脫攝片中有必要觀察腰骶角大小。現將臨床資料報告如下。
97例退變性腰椎滑脫患者, 男22例, 女75例, 年齡38~77歲, 平均年齡52歲。對97例患者拍攝以下腰椎為中心的站立常規腰椎正側位X線片。腰骶角測量:采用Ferguson’s。測量方法, 從第1骶椎上緣畫一延伸線, 該線與水平線的交角。椎體滑脫距離的測量是以滑脫椎體下方腰椎為基準, 測量患椎向前滑脫的距離。計算97例腰骶角與椎體向前滑脫距離的統計學相關系數r。
97例患者中向前滑脫者78例占80%, 向后滑脫者16例,椎體側滑脫3例。椎體滑脫以第4椎體發生率最高, 共57例占58%。腰骶角33~54°, 腰骶角>34°有84例占86%, 腰骶角>45°有43例向前滑脫者椎體滑脫距離平均5.75 mm, 腰骶角<45°有35例椎體向前滑脫距離平均為3.8 mm。腰骶角與椎體向前滑脫距離有統計學相關性(r=0.915)。這種隨腰骶角的增大椎體滑脫平均距離在增加, 提示腰骶角增大的同時腰椎椎體滑脫癥的發生、進展的風險在增加。
脊椎是人體軀干的中軸, 支撐軀干的大部分重量, 在人體的穩定中起著重要作用。當人體站立時, 腰椎前突的移行部承受著極大的靜態負重, 以腰椎后下緣為支點下腰椎出現1個后滑力, 如果同時存在腰骶角大、脊柱不穩定等因素,當人體前屈時, 不能阻擋和抵消這種后滑力, 則可發生椎體滑脫。
退變性腰椎滑脫是一個病理發展過程。其病因及發病機理極其復雜, 是多種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 其中脊柱的穩定性起著重要作用。很多學者通過測量脊柱骨盆矢狀面變化來評估身體軀干矢狀面平衡和失穩, 尤其是在患有脊柱畸形的患者中, 例如脊柱側彎和椎體滑脫。所以, 脊柱-骨盆參數的異常與腰椎椎體滑脫癥的發生、進展密切相關, 通過骨盆入射角的測量可以幫助判斷脊柱滑脫進展的風險[1]。但在常規腰椎正側位X線片中脊柱-骨盆各項參數并不能很好顯示,而常規腰椎側位腰骶角的測量便于觀察。腰骶角為骶骨上緣呈向前傾斜的面與水平線的夾角, 正常角度為34°[2]。正常情況下, 人體重力垂直于腰骶關節, 主要產生向下的壓力。當腰骶角增大時, 體重將在腰骶部產生向前滑動的剪力, 引起腰骶不穩。腰骶角增大后, 椎體向前滑動的剪力加重了椎間關節的負荷, 由于椎間盤退行性變椎間盤高度減低, 椎間關節突關節發生磨損及關節突關節畸形、關節囊及韌帶松弛、關節面的不對稱, 造成該平段的不穩定出現退變性腰椎滑脫。本文97例退變性腰椎滑脫患者中, 腰骶角越大, 腰椎椎體向前滑脫越明顯, 兩者之間的相關系數r=0.915, 所以腰骶角與椎體滑脫距離存在顯著正相關。腰椎滑脫的程度與腰骶角增大有密切關系, 當腰骶角增大, 由于體重因素, 失穩的腰椎椎體向前滑動的剪力增加, 腰椎椎體向前滑動的風險加大。說明在評估腰椎滑脫發展趨勢中, 測量腰骶角大小有一定價值, 也為臨床正確評估保守治療退變性腰椎滑脫療效提供更多參數。因此, 退變性腰椎滑脫有必要測量腰骶角大小。
[1] 徐斌,瞿玉興.基于骨盆投射角法的骨盆矢狀位平衡研究進展.海南醫學院學報, 2010,16(2):248-250.
[2] 劉庚年,朱紹同.X線片征象分析.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1985: 426-427.
2014-04-21]
400010 重慶市中醫骨科醫院影像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