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曉寧,邵 萍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浙江杭州 310003)
壓瘡也稱為壓力性潰瘍(pressure ulcers,PU),在老年人、脊髓損傷、重癥和臥床患者中高發[1]。有報道,在醫院住院患者壓瘡的發生率為3%~12%,其中老年患者壓瘡發生率為10%~25%[2]。壓瘡至今仍是醫療、護理領域的難題。護理教科書指出對發生壓瘡的高危人群,至少2 h翻身1次[3]。目前氣墊床已經廣泛應用于臨床預防壓瘡發生,但對使用氣墊床患者的翻身頻率尚無明確規定。劉湞和陳賽蓮[4]研究認為神經內科高危患者使用氣墊床可每3 h翻身1次,而賀修君[5]、王芳等[6]分別對脊髓壓迫癥合并截癱患者和ICU使用氣墊床的壓瘡高危患者進行研究,認為每4 h翻身1次,可以有效預防壓瘡發生。本研究針對使用氣墊床的長期臥床老年患者,觀察不同翻身間隔時間預防壓瘡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對象 納入標準:長期臥床且不能自主更換體位的患者;年齡60~85歲;住院時間≥3周;研究前均為每2 h翻身1次;經研究者說明研究目的后,患者愿意參與研究。排除標準:進入研究前已發生壓瘡或有壓瘡前期癥狀的患者;患有影響皮膚觀察的其他皮膚疾病;因病情有醫囑制動或禁止翻身者;精神躁動患者;存在可能導致研究對象不依從及失訪情況者。2012年1月至12月,符合納入標準和排除標準患者60例。按隨機數字表分為A組(2 h翻身組)、B組(3 h翻身組)、C組(4 h翻身組)。A組20例,男12例,女8例;平均年齡(76.2±5.87)歲;平均體重(62.6±6.63)kg;Braden壓瘡預測量表[7]評分(14.7±3.34)分;基礎疾病:癌癥5例,腦卒中5例,心力衰竭3例,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3例,髖關節置換2例,骨折2例。B組20例,男11例,女9例;平均年齡(76.0±5.71)歲;平均體重(61.55±7.14)kg;Braden評分(13.75±3.12)分;基礎疾病:癌癥4例,腦卒中4例,呼吸衰竭3例,骨折3例,心力衰竭3例,帕金森綜合征2例,慢性腎功能衰竭1例。C組20例,男10例,女10例;平均年齡(76.5±5.19)歲;平均體重(60.45±8.05)kg;Braden評分(14.1±3.12)分;基礎疾病:腦卒中5例,癌癥4例,呼吸衰竭3例,慢性腎功能衰竭2例,心力衰竭2例,骨折2例,帕金森綜合征2例 。三組患者的性別、年齡、體重、Braden評分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組間具有可比性。
1.2 翻身方法 三組患者均使用三交替沖氣式氣墊床,按壓瘡預防措施[3]實施基礎護理,A組2 h翻身1次,B組3 h翻身1次,C組4 h翻身1次。建立翻身卡,由經過培訓合格的護士負責翻身和記錄。3組翻身方法相同,翻身時避免拖、拉、拽;根據患者皮膚情況決定翻身的方向,全身皮膚完好無損者,采用左(右)側臥位-仰臥位-右(左)側臥位,交替翻身,若有一側髖部已發生壓瘡時,翻身時避免壓瘡部位受壓,改為仰臥位-健側臥位,交替翻身。
1.3 觀察指標及方法
1.3.1 皮膚評估 在自然光線下對患者進行全身皮膚檢查,觀察皮膚完整性(包括有無破損、破損面積大小、深度等)以及皮膚顏色,并作記錄。患者入組時首次評估,第3天、第6天、第9天、第12天、第15天的14∶00~16∶00 再次進行評估,共6次。
1.3.2 主觀感受評價 研究第15天,了解患者軀體受壓部位及臥氣墊床后疼痛、舒適的主觀感受,同時評價患者因翻身間隔時間改變帶來疼痛感、舒適度的改變。
1.3.3 皮膚溫度 采用非接觸式紅外測溫儀檢測主要受壓部位(左右肩胛骨、骶尾部)皮膚溫度。使用前將測溫儀暴露在空氣中。測量前,囑患者平臥15 min。試驗開始后的第1天、第3天、第6天、第9天、第12天、第15天的14∶00~16∶00測量主要受壓部位的皮膚溫度,記錄測量時間、部位及皮膚溫度值(℃)。
1.4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 13.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以α=0.05作為檢驗水準。所有數據均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計量資料采用重復測量方差分析,計數資料用x2檢驗進行統計學處理。
2.1 三組患者皮膚評估情況 B組1例在第12天發現有骶尾部皮膚顏色變深,為Ⅰ°壓瘡,終止試驗,其數據計入統計中,其余患者均未發現有皮膚異常情況,經x2檢驗各組間壓瘡發生率無明顯異常(P>0.05)。
2.2 三組患者主觀感受評價 研究第15天,患者主觀感受評價見表1。

表1 三組患者主觀感受評價
2.3 三組患者主要受壓部位皮膚溫度檢測情況 見表2、表3及表4。

表2 三組患者左側肩胛骨皮膚溫度檢測情況℃)

表3 三組患者右側肩胛骨皮膚溫度檢測情況℃)

表4 三組患者骶尾部皮膚溫度檢測情況℃)
3.1 壓瘡形成的原因 壓瘡的形成是一個多因素參與的復雜過程,是內、外因共同作用的結果。壓力是導致壓瘡發生的主要原因,老年患者神經活力低,感覺功能衰退,皮膚松弛干燥、缺乏彈性,皮下組織萎縮變薄,易損性增加,加之大部分老年臥床患者因病情影響或者治療需要,活動受限,或者無法自主翻身,在這種情況下,患者的體重形成了一定的壓力,當組織長時間受壓,可引起組織受壓變形,使局部組織缺血、淋巴回流障礙從而造成組織的損傷[8,9]。
3.2 氣墊床預防壓瘡的原理 由于氣墊床表面凹凸呈波紋狀,支持體質量的面積變得大而均勻,同時通過交替充氣、放氣的方式,不斷變換身體與氣墊床的接觸位置,從而間斷分散患者自身體重造成的壓力,尤其是降低骨隆突處的壓力,這也就可以有效緩解患者較長時間臥床皮膚表面受到的壓力,促進血液循環。
3.3 使用氣墊床患者可適當延長翻身間隔時間 臥床患者是否發生壓瘡主要取決于皮膚所受的壓力[10]和壓力作用的時間。有研究已證明[11],壓力大小與壓力的作用時間呈拋物線的關系,即較大的壓力產生壓瘡所需要的時間比較小壓力短,短時間巨大壓力與較長時間的小壓力作用相同。當皮膚組織持續受壓產生局部的缺血、低氧,若合并皮膚溫度升高的患者較皮膚溫度正常患者壓瘡發生的危險性增加[12]。未使用氣墊床的情況下,當機體承壓大于2 h就有可能對皮膚造成不可逆性損害[13],而此時對患者采取翻身措施,間隙性解除皮膚局部壓迫,會對壓瘡的預防起著重要的作用。而通過氣墊床的使用,間斷分散了患者自身體重造成的壓力,使患者受壓皮膚所受的壓力減小,可以適當延長翻身時間。本研究結果顯示,間隔2、3、4 h翻身對使用氣墊床的老年患者壓瘡發生率沒有影響(P>0.05),與文獻報道[5,7]一致;間隔2、3、4 h翻身對使用氣墊床的老年患者主要受壓部位皮膚溫度沒有影響(P>0.05);另外,在患者的主觀感受上,各組間比較雖無統計學意義,這可能受樣本量局限,但3 h翻身組、4 h翻身組患者的疼痛感及不適感較2 h翻身組有所改善。綜上所述,使用氣墊床并配合4 h翻身1次,不僅能有效減輕受壓部位皮膚壓力,改善皮膚血流量,有效降低壓瘡發生的危險,減少臥床患者因翻身帶來的痛苦,增加患者夜間睡眠時間,保障睡眠質量,有利于病情恢復。
參考文獻:
[1] 吳玉琴,金磊磊,盧姝姝,等.不同清創方法在老年壓瘡治療中的應用與效果觀察[J].護理與康復,2013,12(3):206-207.
[2] Capon A,Pavoin N,Mastromattei A,et al.Pressure ulcer risk in long-term units:prevalence and associated factors[J].J Adv Nurs,2007,58(3):263-272.
[3] 姜安麗.新編護理學基礎[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278-283.
[4] 劉湞,陳賽蓮.壓瘡高危患者使用氣墊床翻身時間的研究[J].護理研究,2012,19(13):117-118.
[5] 賀修君.脊髓壓迫癥合并截癱患者使用氣墊床翻身時間的探討[J].護士進修雜志,2008,23(20):18.
[6] 王芳,韓美玲,張淑琴,等.壓瘡高危患者應用氣墊床翻身間隔時間的研究[J].護理學雜志,2012,27(22):52-53.
[7] 劉麗華.Braden壓瘡預測量表在臨床護理中的應用[J].臨床護理學雜志,2009,8(5):56-57.
[8] 王琳,胡慧,王俊.兩種方法治療壓瘡的效果比較[J].全科護理,2010,8(9C):2452.
[9] 李小寒.護理學基礎[M].4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81-80.
[10] 丁彩兒.氣墊與水墊在壓瘡預防中的臨床效果觀察[J].護理與康復,2009,8(5):417-418.
[11] 王彩鳳,巫向前.壓瘡形成機制研究進展[J].護理學雜志,2007,22(1):74-77.
[12] 段征征,劉義蘭.ICU住院患者壓瘡發生危險因素的病例對照研究[J].護理學雜志,2012,27(11):42-44.
[13] 張素霞,張瑞芹,包穎,等.壓力性潰瘍的防治進展[J].護理與康復,2011,10(8):669-6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