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燕
摘 要 本研究試圖了解幼兒師范學校學生的學習風格并據此探討教學策略,以提高教學的質量。采用科爾布(Kolb)學習風格量表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分析其學習風格及學習過程偏好。結果顯示:絕大多數幼兒師范學校學生的學習風格為順應型和發散型。在教學中,教師要關注學生學習風格的差異,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采用彈性、多樣的教學方法。
關鍵詞 學習風格 幼教專業 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451 文獻標識碼:A
Learning Styles - the Root of Teaching Strategies
ZHOU Yan
(Department of Preschool Education, Nanjing Higher Normal School, Nanjing, Jiangsu 210004)
Abstract This study attempts to understand the students' normal school children explore learning styles and teaching strategies accordingly,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Use Kolb (Kolb) Learning Styles Inventory questionnaire for students, to analyze their learning styles and learning preference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vast majority of infant normal student's learning style to conform to type and divergence. In teaching, teacher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students learning style differences, students focus on practical ability to improve students' self-learning ability, with flexible and diverse teaching methods.
Key words learning style; early childhood professional; teaching strategy
1 研究的緣起
當代信息社會的發展要求人們獲得高密度信息的方法和能力,為適應環境的需要,就要求人們發展各種技能,提高人們學習、接收、加工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在學習中,我們似乎都有這樣的感覺,即我們會有一種自己喜歡的、獨特的、與眾不同的學習和獲得知識的方式。學生這種與眾不同的個性和學習特色,即我們常說的學習風格。
學習風格作為教師解讀學生學習行為的重要工具,它可以幫助教師找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出現各種學習問題的原因,在此基礎上可以指導學生進行有效的學習。以往,我們花大量時間去尋求一種“萬金油式”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卻很少從學習者的角度去思考教學的改革。對于這種無視學生個別差異,在學校施教中一刀切的做法,陶行知先生從美術和哲學角度作了一個形象的比喻:學校不是別的,“只是一個‘人園,和花園有相似的意義”。理想的教學,應該使“人園”里面的人都能各得其所,現出各個本來之美,以構成整體之美。而最可怕的是將“花園”變成了“草地”,“因為花園變成草地,只需軋夫來把草軋得一樣整齊就行了。這種教育普及之日便是中華民族生機毀滅之時。”在張揚個性,提倡素質教育,使每個人的素質充分發展的今天,研究學生的差異,因群、因材施教顯得日益重要。在我們的日常的教育教學中,要做到以學生為本,關注學生、了解學生、研究學生,這是進行有效教學的重要前提。其中,對學生學習風格的研究更應受到重視。
根據我們所做的文獻綜述,對學生在專業課的學習風格及教學策略上的研究較少。本研究重點在于從分析幼師學生學習風格入手研究教師的教學策略與方法,揭示學生學習風格的基本特點以及課堂教學策略與學生學習風格的內在聯系,這對提高幼師專業理論課的教學質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2 研究的意義和目的
因材施教,教育家都會根據每個學生的不同而進行不同的教育。現在,隨著人們對個別化教育重視程度逐漸提高,學習風格已被研究者們重視并被譽為“現代教學的真正基礎”。心理學研究表明,在充分了解學生學習風格的基礎上,教師根據學生不同的學習風格采取相應的教學措施,這不僅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業成績(Dunn R.& Dunn K., 1992),還能改善低學業成就學生對學習和學業成功的態度,挖掘學生的潛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五年制幼師階段,是人生的關鍵時期,經歷了相當于從高中到大專階段的學習,這正是學生學習風格形成和處于穩定狀態的時期。關注幼師學生的學習風格發展特點,探討其與教學策略的關系,對于促進幼師生心理發展和提高學業成績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3 研究步驟
3.1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Kolb學習風格量表。該量表包含12個問題,每個問題描述一種學習狀況,由與我非常相同到不與我相同共分4個等級,不同等級相應的分值為1,2,3,4分,學生根據自己的情況判斷選擇對每一個題目所陳述內容的同意程度,然后把四個子項目的分值加在一起,在學習風格模型的坐標中找到所對應的點,用線段連接這四個點,所得圖形即為學習者的學習風格模型。
Kolb認為對學習風格建立要從二個維度進行考察:感知信息和加工信息。從感知信息的緯度看,有著具體經驗和抽象概念的差異。具體經驗強調學習者從經驗中學習,接收情感領域和人際關系方面的知識比較敏感;而抽象概念強調學習者從思考中學習領悟,注重思考、客觀邏輯地分析問題,對觀察結果有新的認知解釋。從信息加工的緯度看,存在著主動實踐和反思觀察。主動實踐的人喜歡用操作方式,通過與環境的互動來處理信息;而反思觀察的人則喜歡以觀察的方式處理信息,喜歡通過個人的主觀體驗來獲得新信息。根據個體對這四個環節的偏愛程度不同,我們將學習者的學習風格分為四種類型:發散型是以具體經驗與反思觀察為主,同化型以反思觀察與抽象概念為主,聚合型以主動實踐與抽象概念為主,順應型則以具體經驗與主動實踐為主。
3.2 研究對象
本研究的研究對象是學前教育專業大專學生。分別在2010級、2011級和2012級學前教育專業的大專學生中按照整體抽樣,隨機抽取300名學生進行學習風格的調查。共收回有效問卷272份,有效回收率為90.7%。
4 結果與討論
4.1 幼師生學習風格分布情況
根據數據分析,在有效回收的272份問卷中,其中260份能較為明確分辨屬于何種類型的學習風格,其余均落在兩種學習風格的交界之上。260名學生中,發散型157人(57.7%),順應型65人(23.9%),同化型32人(11.8%),聚合型18人(6.6%)。
在感知信息維度上,幼教專業學生傾向于通過具體經驗感知。她們學習時更傾向于通過具體經驗感知信息,學習時比較感性,喜歡“跟著感覺走”,喜歡通過圖片、視頻、老師舉例來感知信息。在信息加工維度上,她們傾向于通過反思觀察加工信息,擅長觀察老師、同學的行為方面表現,傾向于通過個人的主觀體驗獲得新信息。學生主動實踐意識、能力都比較薄弱。
4.2 教學策略及建議
教學可以是學習者認知風格形成和完善的催化劑,但卻決不可以改變它的本質特征。要想使學生在學習上獲得更大的成功,需要教師的教學策略和方法與學生思考或學習風格相匹配。幼教專業學生學習風格的研究對我們的教學有什么啟示呢?
4.2.1 關注學生學習風格的差異
本研究顯示:發散型人數最多,聚合型最少,反映出學生對具體經驗比較感興趣,但對理論知識不感興趣。眾所周知,師范院校幼教專業學生文化成績相對普通高中生較差,她們性格活躍、開放,但對文化課缺乏熱情,理論水平差,這也許和她們的學習風格有著直接的關系。通過該研究要關注學生不同的學習風格對老師給予提醒。
筆者認為,教師是否具有關注學習風格差異的這種“意識”是非常重要的。意識上有了這種關注,教師對不同學習風格學生的學習特點都會有所“考慮和照顧”。一方面,教師可以給學生提供按其學習風格的優勢方面進行學習的機會,比如教師在教學中可以讓學生多去幼兒園進行見習活動,這樣可以讓學生聯系實踐經驗在實踐中發現知識;教師也讓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給予她們較多的活動時間;教師還可以采用藝術性的、詼諧的教學方式,以及采用幻燈、投影、角色扮演和實地考察等教學形式引發學生的興趣。另一方面,教師要意識到,當課堂教學與學生優勢學習風格不一致的時候,我們也要嘗試引導學生“強迫學”,以彌補其學習風格中劣勢的方面。
4.2.2 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
幼師生的想象力都比較豐富,具有一定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思維比較活躍,但不喜歡理論學習,也缺乏將理論運用于實踐的能力。因此,作為教師,首先要轉變學生的學習觀,強調要積極主動地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并能把所學知識運用于實踐中。而不是被動地接收知識,例如,在每次專業理論知識學習后,教師可以設計一些幼兒園教育教學的實際案例,請學生根據所學的知識進行分析研究。再者,教師要多采用以問題為中心的教學方法,努力設置問題情境,讓學生從中發現出問題,并找到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第三,加強教學方面的實踐。例如,在教學法課上可以讓每個學生都進行模擬課堂教學的活動,讓學生多去幼兒園參與見習、實習,在這個過程中將理論與實踐、書本知識與實際運用結合起,增強他們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培養其運用、駕馭理論知識的能力。
4.2.3 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幼師生有著較好的感知信息能力,但不善于對信息加工。在對學習過程的分析發現,幼教專業的學生有著較好的感知信息能力,容易接受新事物。但值得注意的是,學生對信息加工的能力存在不足,不知道以何種方法將外界的知識融入自己已有的知識體系里,由于自主學習的能力缺乏,學習的計劃性、方法性、監控性以及自我評估能力都比較弱。因此,在實際教學中,老師要盡最大能力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鼓勵學生接收新知識新信息,擴大知識面,如教師可以多為學生提供一些較好的幼兒教育素材網站或者推薦一些適合學生的書籍和雜志閱讀。
4.2.4 整合不同的學習風格,采用彈性的、多樣化的教學方法
世界上沒有一種可以以不變應萬變的教法。從多個渠道輸入信息、讓學生能能用多種感官共同參與教學過程不僅可提高教學效果,同時也可以兼顧不同學習風格的學生以不同的方式感知、認知所學內容的需要。例如,在學習專業理論課和實踐課的時候,教師可以事先準備好實物、圖形、情境模擬、聲音等多種素材,引導學生在學習中調動視覺、聽覺、運動覺等多種感官來感知和獲取信息;在設計每一個教學步驟時,教師要考慮用多用不同的形式給不同傾向的學生留有發揮的余地,采用彈性化的教學。教師要像樂隊指揮一樣,兼顧到各個方面。如能這樣,課堂上每個角落的學生、每個擁有不同學習風格的學生都會愉快地投入到自主學習的狀態中,又何愁學生沒有好的學習成效?
參考文獻
[1] 楊文華.中師不同專業學生認知風格差異與教學策略研究.云南師范大學教育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2004.
[2] 譚頂良.學習風格論.江蘇教育出版社,1995.12.
[3] 莫增榮.陶行知教育藝術中的辯正法思想.行知研究,1989(1).
[4] 曹前貴,黃孝玉.學習風格:因材施教的新視野.中小學教育,2005.6.
[5] 劉全國.成人外語學習風格初探.甘肅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3.13(2).
[6] 王中會,許燕.學習風格、學業自我概念與學業成績的關系.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5.1.3(2).
[7] 李如密.教學風格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8] 李佳等.大學生學習風格的研究[J].化學教育,2005(8).
[9] 康淑敏.學習風格理論——西方研究綜述[J].山東外語教學,2003(3).
[10] 譚頂良.學習風格的研究及其在教學實踐中的應用.江蘇高教,1998(5).
[11] 譚頂良.學習風格理論應用于教育心理學教學的嘗試.心理科學,1996(19).
[12] 賀小紅.學習風格的心理要素對學生學習的影響及策略.教育理論與實踐,2005(6).
[13] 張天寶,姚輝.當代西方學習風格研究概觀——兼談學習風格的研究價值.江西教育科研,1996(4).
[14] 邵瑞珍.教育心理學.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15] 廖湘陽等.學生認知風格的差異與協同教學.中國教育學刊,1994(3).
[16] 李燕.關于“學習風格”研究的若干思考.濟寧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05.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