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智民
【摘要】 目的 探討腹腔鏡膽囊切除術與開腹膽囊切除術在急性結石性膽囊炎臨床效果和安全性差異。方法 140例急性結石性膽囊炎患者, 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開腹組(70例)和腹腔鏡組(70例), 分別采用傳統開腹術式和腹腔鏡微創術式治療;比較兩組患者肛門排氣時間、腸鳴音恢復時間、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術后24 h VAS評分及并發癥發生率等。結果 腹腔鏡組患者手肛門排氣時間、腸鳴音恢復時間、下床活動時間及住院時間均顯著優于開腹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腹腔鏡組患者術后24 h VAS評分(3.47±1.04)分顯著低于開腹組(7.23±2.11)分,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腹腔鏡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1.43%顯著低于開腹組10.00%,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腹腔鏡微創切除膽囊治療急性結石性膽囊炎相較于傳統開腹切除可有效縮短康復時間, 減輕術后疼痛, 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風險。
【關鍵詞】 腹腔鏡;開腹;膽囊切除術;急性結石性膽囊炎;對比
急性結石性膽囊炎屬于普外科常見急腹癥類型之一, 具有癥狀嚴重、反復發作等特點[1]。臨床傳統采用開腹術式行膽囊切除治療, 但術中創傷明顯, 術后臥床時間長, 并發癥出現幾率高, 嚴重影響治療依從性[2]。近年來微創腹腔鏡技術開始在普外科廣泛開展, 取得良好治療效果發本次研究選取急性結石性膽囊炎患者140例, 分別采用傳統開腹術式和腹腔鏡微創術式治療, 比較兩組患者肛門排氣時間、腸鳴音恢復時間、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術后24 h VAS評分及并發癥發生率等, 探討腹兩種術式治療急性結石性膽囊炎臨床效果和安全性差異。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普外科2011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急性結石性膽囊炎患者140例, 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開腹組(70例)和腹腔鏡組(70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及合并基礎疾病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治療方法 開腹組患者采用傳統開腹膽囊切除治療, 即于右上腹經腹直肌做斜向切口約10 cm, 依次切開腹壁、肌肉, 暴露并行膽囊切除;腹腔鏡組患者則采用腹腔鏡膽囊切除治療, 術中平臥位, 建立12~15 mm Hg(1 mm Hg=0.133 kPa)氣腹, 臍上緣、劍突下方及右鎖骨中線與肋緣交點右下方穿孔, 行順逆結合膽囊切除。
1. 3 觀察指標 ①記錄患者肛門排氣時間、腸鳴音恢復時間、下床活動時間及住院時間等;②術后疼痛評價采用疼痛視覺模擬(VAS)評分法[2];③觀察患者并發癥發生例數, 包括腹腔感染、切口感染、十二指腸瘺和急性膽管炎。并發癥發生率=感染率/總例數×100%。
1. 4 統計學方法 數據分析處理軟件選擇Epidata3.02和SPSS15.0, 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 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圍手術期指標比較 腹腔鏡組患者手肛門排氣時間、腸鳴音恢復時間、下床活動時間及住院時間均顯著優于開腹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1。
2. 2 兩組患者術后24 h VAS評分比較 開腹組和腹腔鏡組患者術后24 h VAS評分分別為(7.23±2.11)分, (3.47±1.04)分;腹腔鏡組患者術后24 h VAS評分顯著低于開腹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 3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及住院費用比較 腹腔鏡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顯著低于開腹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2。
3 討論
急性結石性膽囊炎以右上腹部持續性絞痛, 惡心嘔吐及發熱為主要臨床表現;患者病理活檢鏡下可見膽囊壁嚴重炎性細胞浸潤。目前國內外醫學界對于急性結石性膽囊炎一般首選膽囊切除。傳統開腹術式可有效剝離膽囊周圍粘連組織, 降低膽囊過高張力, 但其術后并發癥多發這一問題影響其臨床應用;流行病學報道顯示, 30%~40%開腹患者出現術后感染、十二指腸瘺等。腹腔鏡微創膽囊切除具有手術切口小, 術中出血量少, 術后恢復快等優勢;其術中通過建立氣腹, 擴大術野的同時, 提高了手術操作清晰程度, 有助于減少手術創傷, 縮短術后康復時間。但應注意腹腔鏡行膽囊切除過程中如發現膽囊動脈變異擴張無法結扎, 膽囊三角周圍嚴重粘連及膽囊結石明顯壓迫等問題, 應立即中轉開腹。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 腹腔鏡組患者手肛門排氣時間、腸鳴音恢復時間、下床活動時間及住院時間均顯著優于開腹組(P<0.05), 提示腹腔鏡手術有助于加快急性結石性膽囊炎患者術后康復進程;二腹腔鏡組患者術后24 h VAS評分和并發癥發生率均顯著低于開腹組(P<0.05), 則說明腹腔鏡術式在緩解術后疼痛, 減少并發癥出現方面優勢明顯。
綜上所述, 腹腔鏡微創切除膽囊治療急性結石性膽囊炎相較于傳統開腹切除可有效縮短康復時間, 減輕術后疼痛, 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風險。
參考文獻
[1] 陳勇, 楊國超.急性結石性膽囊炎腹腔鏡膽囊切除術148例臨床探討.航空航天醫學雜志, 2012, 23(6):721-722.
[2] 侯青枝, 張志遠, 任進斌.降低急性結石性膽囊炎腹腔鏡膽囊切除術中轉開腹的手術方法探討.中國實用醫刊, 2010, 37(2): 46-48.
[收稿日期:2014-04-15]endprint
【摘要】 目的 探討腹腔鏡膽囊切除術與開腹膽囊切除術在急性結石性膽囊炎臨床效果和安全性差異。方法 140例急性結石性膽囊炎患者, 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開腹組(70例)和腹腔鏡組(70例), 分別采用傳統開腹術式和腹腔鏡微創術式治療;比較兩組患者肛門排氣時間、腸鳴音恢復時間、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術后24 h VAS評分及并發癥發生率等。結果 腹腔鏡組患者手肛門排氣時間、腸鳴音恢復時間、下床活動時間及住院時間均顯著優于開腹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腹腔鏡組患者術后24 h VAS評分(3.47±1.04)分顯著低于開腹組(7.23±2.11)分,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腹腔鏡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1.43%顯著低于開腹組10.00%,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腹腔鏡微創切除膽囊治療急性結石性膽囊炎相較于傳統開腹切除可有效縮短康復時間, 減輕術后疼痛, 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風險。
【關鍵詞】 腹腔鏡;開腹;膽囊切除術;急性結石性膽囊炎;對比
急性結石性膽囊炎屬于普外科常見急腹癥類型之一, 具有癥狀嚴重、反復發作等特點[1]。臨床傳統采用開腹術式行膽囊切除治療, 但術中創傷明顯, 術后臥床時間長, 并發癥出現幾率高, 嚴重影響治療依從性[2]。近年來微創腹腔鏡技術開始在普外科廣泛開展, 取得良好治療效果發本次研究選取急性結石性膽囊炎患者140例, 分別采用傳統開腹術式和腹腔鏡微創術式治療, 比較兩組患者肛門排氣時間、腸鳴音恢復時間、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術后24 h VAS評分及并發癥發生率等, 探討腹兩種術式治療急性結石性膽囊炎臨床效果和安全性差異。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普外科2011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急性結石性膽囊炎患者140例, 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開腹組(70例)和腹腔鏡組(70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及合并基礎疾病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治療方法 開腹組患者采用傳統開腹膽囊切除治療, 即于右上腹經腹直肌做斜向切口約10 cm, 依次切開腹壁、肌肉, 暴露并行膽囊切除;腹腔鏡組患者則采用腹腔鏡膽囊切除治療, 術中平臥位, 建立12~15 mm Hg(1 mm Hg=0.133 kPa)氣腹, 臍上緣、劍突下方及右鎖骨中線與肋緣交點右下方穿孔, 行順逆結合膽囊切除。
1. 3 觀察指標 ①記錄患者肛門排氣時間、腸鳴音恢復時間、下床活動時間及住院時間等;②術后疼痛評價采用疼痛視覺模擬(VAS)評分法[2];③觀察患者并發癥發生例數, 包括腹腔感染、切口感染、十二指腸瘺和急性膽管炎。并發癥發生率=感染率/總例數×100%。
1. 4 統計學方法 數據分析處理軟件選擇Epidata3.02和SPSS15.0, 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 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圍手術期指標比較 腹腔鏡組患者手肛門排氣時間、腸鳴音恢復時間、下床活動時間及住院時間均顯著優于開腹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1。
2. 2 兩組患者術后24 h VAS評分比較 開腹組和腹腔鏡組患者術后24 h VAS評分分別為(7.23±2.11)分, (3.47±1.04)分;腹腔鏡組患者術后24 h VAS評分顯著低于開腹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 3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及住院費用比較 腹腔鏡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顯著低于開腹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2。
3 討論
急性結石性膽囊炎以右上腹部持續性絞痛, 惡心嘔吐及發熱為主要臨床表現;患者病理活檢鏡下可見膽囊壁嚴重炎性細胞浸潤。目前國內外醫學界對于急性結石性膽囊炎一般首選膽囊切除。傳統開腹術式可有效剝離膽囊周圍粘連組織, 降低膽囊過高張力, 但其術后并發癥多發這一問題影響其臨床應用;流行病學報道顯示, 30%~40%開腹患者出現術后感染、十二指腸瘺等。腹腔鏡微創膽囊切除具有手術切口小, 術中出血量少, 術后恢復快等優勢;其術中通過建立氣腹, 擴大術野的同時, 提高了手術操作清晰程度, 有助于減少手術創傷, 縮短術后康復時間。但應注意腹腔鏡行膽囊切除過程中如發現膽囊動脈變異擴張無法結扎, 膽囊三角周圍嚴重粘連及膽囊結石明顯壓迫等問題, 應立即中轉開腹。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 腹腔鏡組患者手肛門排氣時間、腸鳴音恢復時間、下床活動時間及住院時間均顯著優于開腹組(P<0.05), 提示腹腔鏡手術有助于加快急性結石性膽囊炎患者術后康復進程;二腹腔鏡組患者術后24 h VAS評分和并發癥發生率均顯著低于開腹組(P<0.05), 則說明腹腔鏡術式在緩解術后疼痛, 減少并發癥出現方面優勢明顯。
綜上所述, 腹腔鏡微創切除膽囊治療急性結石性膽囊炎相較于傳統開腹切除可有效縮短康復時間, 減輕術后疼痛, 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風險。
參考文獻
[1] 陳勇, 楊國超.急性結石性膽囊炎腹腔鏡膽囊切除術148例臨床探討.航空航天醫學雜志, 2012, 23(6):721-722.
[2] 侯青枝, 張志遠, 任進斌.降低急性結石性膽囊炎腹腔鏡膽囊切除術中轉開腹的手術方法探討.中國實用醫刊, 2010, 37(2): 46-48.
[收稿日期:2014-04-15]endprint
【摘要】 目的 探討腹腔鏡膽囊切除術與開腹膽囊切除術在急性結石性膽囊炎臨床效果和安全性差異。方法 140例急性結石性膽囊炎患者, 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開腹組(70例)和腹腔鏡組(70例), 分別采用傳統開腹術式和腹腔鏡微創術式治療;比較兩組患者肛門排氣時間、腸鳴音恢復時間、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術后24 h VAS評分及并發癥發生率等。結果 腹腔鏡組患者手肛門排氣時間、腸鳴音恢復時間、下床活動時間及住院時間均顯著優于開腹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腹腔鏡組患者術后24 h VAS評分(3.47±1.04)分顯著低于開腹組(7.23±2.11)分,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腹腔鏡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1.43%顯著低于開腹組10.00%,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腹腔鏡微創切除膽囊治療急性結石性膽囊炎相較于傳統開腹切除可有效縮短康復時間, 減輕術后疼痛, 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風險。
【關鍵詞】 腹腔鏡;開腹;膽囊切除術;急性結石性膽囊炎;對比
急性結石性膽囊炎屬于普外科常見急腹癥類型之一, 具有癥狀嚴重、反復發作等特點[1]。臨床傳統采用開腹術式行膽囊切除治療, 但術中創傷明顯, 術后臥床時間長, 并發癥出現幾率高, 嚴重影響治療依從性[2]。近年來微創腹腔鏡技術開始在普外科廣泛開展, 取得良好治療效果發本次研究選取急性結石性膽囊炎患者140例, 分別采用傳統開腹術式和腹腔鏡微創術式治療, 比較兩組患者肛門排氣時間、腸鳴音恢復時間、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術后24 h VAS評分及并發癥發生率等, 探討腹兩種術式治療急性結石性膽囊炎臨床效果和安全性差異。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普外科2011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急性結石性膽囊炎患者140例, 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開腹組(70例)和腹腔鏡組(70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及合并基礎疾病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治療方法 開腹組患者采用傳統開腹膽囊切除治療, 即于右上腹經腹直肌做斜向切口約10 cm, 依次切開腹壁、肌肉, 暴露并行膽囊切除;腹腔鏡組患者則采用腹腔鏡膽囊切除治療, 術中平臥位, 建立12~15 mm Hg(1 mm Hg=0.133 kPa)氣腹, 臍上緣、劍突下方及右鎖骨中線與肋緣交點右下方穿孔, 行順逆結合膽囊切除。
1. 3 觀察指標 ①記錄患者肛門排氣時間、腸鳴音恢復時間、下床活動時間及住院時間等;②術后疼痛評價采用疼痛視覺模擬(VAS)評分法[2];③觀察患者并發癥發生例數, 包括腹腔感染、切口感染、十二指腸瘺和急性膽管炎。并發癥發生率=感染率/總例數×100%。
1. 4 統計學方法 數據分析處理軟件選擇Epidata3.02和SPSS15.0, 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 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圍手術期指標比較 腹腔鏡組患者手肛門排氣時間、腸鳴音恢復時間、下床活動時間及住院時間均顯著優于開腹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1。
2. 2 兩組患者術后24 h VAS評分比較 開腹組和腹腔鏡組患者術后24 h VAS評分分別為(7.23±2.11)分, (3.47±1.04)分;腹腔鏡組患者術后24 h VAS評分顯著低于開腹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 3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及住院費用比較 腹腔鏡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顯著低于開腹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2。
3 討論
急性結石性膽囊炎以右上腹部持續性絞痛, 惡心嘔吐及發熱為主要臨床表現;患者病理活檢鏡下可見膽囊壁嚴重炎性細胞浸潤。目前國內外醫學界對于急性結石性膽囊炎一般首選膽囊切除。傳統開腹術式可有效剝離膽囊周圍粘連組織, 降低膽囊過高張力, 但其術后并發癥多發這一問題影響其臨床應用;流行病學報道顯示, 30%~40%開腹患者出現術后感染、十二指腸瘺等。腹腔鏡微創膽囊切除具有手術切口小, 術中出血量少, 術后恢復快等優勢;其術中通過建立氣腹, 擴大術野的同時, 提高了手術操作清晰程度, 有助于減少手術創傷, 縮短術后康復時間。但應注意腹腔鏡行膽囊切除過程中如發現膽囊動脈變異擴張無法結扎, 膽囊三角周圍嚴重粘連及膽囊結石明顯壓迫等問題, 應立即中轉開腹。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 腹腔鏡組患者手肛門排氣時間、腸鳴音恢復時間、下床活動時間及住院時間均顯著優于開腹組(P<0.05), 提示腹腔鏡手術有助于加快急性結石性膽囊炎患者術后康復進程;二腹腔鏡組患者術后24 h VAS評分和并發癥發生率均顯著低于開腹組(P<0.05), 則說明腹腔鏡術式在緩解術后疼痛, 減少并發癥出現方面優勢明顯。
綜上所述, 腹腔鏡微創切除膽囊治療急性結石性膽囊炎相較于傳統開腹切除可有效縮短康復時間, 減輕術后疼痛, 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風險。
參考文獻
[1] 陳勇, 楊國超.急性結石性膽囊炎腹腔鏡膽囊切除術148例臨床探討.航空航天醫學雜志, 2012, 23(6):721-722.
[2] 侯青枝, 張志遠, 任進斌.降低急性結石性膽囊炎腹腔鏡膽囊切除術中轉開腹的手術方法探討.中國實用醫刊, 2010, 37(2): 46-48.
[收稿日期:2014-04-1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