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遠
【摘要】 目的 探討規范產前超聲檢查診斷胎兒肢體畸形的價值。方法 產前采用超聲篩查的1560例孕婦作為研究對象, 均接受二維超聲診斷, 采用連續追蹤超聲檢測法對胎兒的四肢進行重點檢測, 觀察胎兒肢體畸形檢出率。結果 產前超聲共檢出160例四肢畸形胎兒, 其中上肢畸形52例, 下肢畸形108例, 四肢畸形中組足內外翻、畸形手、對稱性四肢短小等最為常見;引產后顯示四肢畸形胎兒163例, 漏診1例足外翻、2例畸形手, 超聲診斷結果與引產結果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規范產前超聲檢查診斷胎兒肢體畸形具有顯著價值, 通過多次重復診斷有助于提高肢體畸形檢出率, 為臨床診斷及治療提供依據, 有助于人口質量的提高。
【關鍵詞】 產前超聲檢查;胎兒肢體畸形;臨床價值
近年來隨著人們優生優育意識的提高及國家計劃生育的普及, 人們對產前檢查越來越重視。國內圍生兒先天畸形發病率在1.31%, 其中四肢畸形發生率在1/4左右, 為較為常見的遺傳缺陷, 患兒形態美及功能均受到影響, 同時家庭承擔著較大的痛苦[1]。肢體畸形兒的出現可導致醫療糾紛等出現, 因此進行必要的超聲檢查有著重要的臨床意義。為對產前超聲檢查在胎兒肢體畸形診斷中的價值進行觀察分析, 作者對本院接收的產前采用超聲篩查的1560例孕婦進行分析, 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本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產前采用超聲篩查的1560例孕婦, 年齡20~41歲, 平均年齡(30.21±3.36)歲, 孕周15~30周, 所有孕婦均采用連續順序追蹤法對胎兒肢體畸形進行觀察記錄。
1. 2 方法 使用儀器為德國Siemensantares及韓國medisonX8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 凸陣探頭, 探頭頻率為3.5 MHz。所有孕婦均接受腹部檢查, 取平臥體位, 常規對胎兒腦部、面部、脊柱、臟器、腹腔壁、胎盤、羊水、臍帶及四肢等進行觀察, 之后連續順序追蹤超聲檢測法對胎兒四肢進行重點檢測, 對其肢體是否出現異常情況進行觀察。掃查自胎兒每一肢體近端開始, 沿長軸進行, 連續追蹤, 直至肢體最末端, 對其肢體內長骨是否出現缺損、常規數目、長短、結構、形態、活動及位置關系等進行觀察, 必要情況下可對短軸切面進行追蹤掃查。對于肢體受壓或被遮擋者可通過加壓探頭推擠胎兒進行檢查, 亦可使孕婦活動20 min后檢查或者叮囑孕婦轉動身體后再進行檢查。對于發現的肢體畸形胎兒進行記錄, 并將聲像圖存貯在超聲工作站內, 對于檢出肢體畸形胎兒均進行引產, 部分經X線或胎兒尸解證實。
1. 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處理, 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 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接受產前超聲診斷的1560例孕婦中, 共檢出160例(10.2%)四肢畸形胎兒, 其中上肢畸形52例(3.3%), 下肢畸形108例(6.9%), 上肢畸形均為畸形手, 下肢畸形主要包括足內翻39例(2.5%)、足外翻38例(2.4%)、對稱性四肢短小31例(2%)。引產結果顯示四肢畸形胎兒163例(10.4%), 上肢畸形54例(3.5%), 下肢畸形109例(6.9%), 超聲診斷漏診3例分別為1例足外翻、2例畸形手。超聲檢查與引產結果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胎兒肢體畸形較為常見, 發生率約為1/500, 多部位肢體可受累, 同時畸形種類較為繁多, 形成原因較為復雜。畸形兒的出現不僅可導致醫療糾紛的出現, 亦可導致患兒家庭承擔較大的經濟負擔, 因此產前通過超聲檢查對胎兒肢體畸形進行診斷并盡早終止妊娠有著重要的臨床意義。通過規范產前超聲檢查能夠對股骨、肱骨長度等進行測量, 同時評估胎兒生長發育情況, 因此在對于嚴重四肢均勻短小畸形超聲胎兒診斷較為容易, 不易出現漏診[2]。在超聲診斷中, 某一節段肢體異常、手部及足部姿勢異常等檢出難度較大。足內外翻是最為常見的胎兒肢體畸形, 超聲顯示小腿骨骼長軸切面時, 同時能夠對小腿骨骼長軸切面、足底平面等進行明確顯示, 不會受到胎動的影響。在對足內翻進行診斷時需要謹慎, 嚴格區分足內翻狀態, 此時可對孕婦腹部輕推, 或者引導產婦改變體位, 從而對胎兒足運動進行觀察, 或者叮囑孕婦活動后再進行檢查, 在胎兒足部活動時內翻姿勢維持不變可進行診斷。
本次診斷中采用連續順序追蹤掃查法診斷, 胎兒膝關節、肘關節及遠肢體畸形檢出率較高, 與引產診斷符合率較高。關于胎兒肢體畸形診斷最佳時間, 一般認為在孕13~14周時為最佳時機, 亦有學者認為孕17~20周為最佳時機, 而桂林醫學院附屬醫院認為胎兒系統超聲篩查時間最佳時間為孕18~24周, 因此本次研究中取15~30周孕婦。此時胎兒肢體發育基本完全, 同時羊水量相對較多, 肢體活動空間較多, 此時進行超聲診斷能夠更容易的發現肢體畸形情況, 同時此時在對孕婦血清學進行篩查時, 一旦發現高風險則可進行羊水染色體檢查。在孕周較小時, 肢體長骨顯示較為模糊, 同時末端顯示較為模糊, 肢體末端畸形極易出現漏診;而孕周較大時, 羊水較少, 肢體顯示率為77%, 較低;同時受到子宮壓迫及胎兒身體的壓迫, 肢體不易被發現, 極易出現漏診現象[3]。影響胎兒肢體畸形超聲診斷結果的因素較多, 胎兒身體遮擋、胎兒過大或過小、肢體屈曲、子宮壓迫、母體腹壁脂肪厚、羊水較少等均可導致肢體顯示模糊, 遠端肢體顯示模糊等而出現漏診、誤診現象。本次研究中出現1例足外翻、2例畸形手均是由于孕宮腔空間相對狹窄, 肢體屈曲進而導致肢體畸形不能被完全顯示。
總之, 產前規范超聲檢查有助于診斷胎兒肢體畸形, 采用連續順序追蹤超聲檢測法對胎兒四肢進行掃查有助于提高胎兒肢體畸形檢出率, 在診斷時可由近端向遠端操作, 注意手部及足部的姿勢, 必要情況下可重復檢查, 從而減少漏診、誤診的出現, 減少醫療風險的發生。
參考文獻
[1] 駱峰.超聲連續順序追蹤法在胎兒肢體畸形中的診斷價值.重慶醫學, 2013,42(32):3902.
[2] 張歆.二維聯合三維彩超在胎兒肢體畸形篩查中價值.中國現代醫學雜志, 2013,23(22):63.
[3] 龔元淑.不同超聲掃查方法對孕早期胎兒肢體畸形的診斷作用. 江蘇醫藥, 2012,38(12):1470.
[收稿日期:2014-04-0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