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萍
(重慶市工業學校,中國 重慶 400043)
在國家示范校建設中,首先要制定符合專業發展要求的課程標準,而制定課程標準的前提是要進行符合崗位需求的課程調研。《電子技術基礎與技能》課程教學團隊本著電子技術應用專業涵蓋的職業崗位群為依托,深入到企業調研,分析職業崗位群與工作任務,歸納崗位職業能力,找準課程定位,明確課程培養目標,形成了職業分析和教學分析資料。為課程標準的制定提供了充分的依據。
需要具備電子技術基礎與技能的崗位、對象、需要具備的知識及崗位職業能力。
走訪企業,參觀電子企業生產現場、查閱電子企業相關規章制度與規程、與企業相關人員座談。了解企業對《電子技術基礎與技能》課程的見解和相關電子技術專業知識需求,以便進行《電子技術基礎與技能》課程內容的設置、課程實踐環節的設置和課程教學標準的更新完善等,努力從課程的各方面加強與企業的交流。
與本專業畢業生座談.。了解相關專業畢業生工作情況,聽取他們對《電子技術基礎與技能》課程的建議,在現今工作中應用到了哪些《電子技術基礎與技能》課程的知識和實踐能力,認為當時在校學習《電子技術基礎與技能》課程期間存在哪些不足和漏洞。
一線作業工人、管理人員、技術部負責人、部門經理、電類專業畢業生等。
主要走訪了重慶格力電器有限公司、重慶海爾集團、重慶樹德科技有限公司、重慶利德是科技有限公司、重慶旭碩有限公司、重慶電器研究所、重慶中航微電子有限公司等企業。
現在大部分企業均要求畢業生有扎實的專業基礎知識,有很強的實踐操作能力,要求畢業生工作后能盡快適應崗位、盡快上崗工作。企業都不愿意給畢業生很長時間的崗前培訓,要求畢業生上崗馬上就能熟悉工作流程,盡快為企業出一份力,為企業創收。同時要求畢業生有很強的協作能力,能與企業的員工都合得來,大家齊心協力,共同為企業做好本職工作。企業還要求畢業生有很強的溝通交際能力,要善于交朋友,如果你總是不善于溝通,就很難在一個企業立足。
電子信息類人才在全國各地都有著廣闊的市場,就重慶市而言,近年來吸引了許多電子、信息、IT業的大企業來渝投產。對電子專業的人才需求逐步旺盛。
目前電子行業中新技術、新工藝、新元件、新材料、新設備不斷涌現,電子產品更新換代步伐加快,技術含量不斷提高。隨著電子產品功能日益完善,必然需要自動化、信息化、智能化,而且慢慢帶動了與電子技術相關的其他領域的發展。大多數電子產品都不是一個簡單的電子集成塊,而是一個機械類、電子類、計算機類、電力電子類等眾多領域的統一整體,這必然需要電子技術領域的大量人員。現在電類專業畢業生一次性就業率一直穩定在96%以上,畢業生所選擇的就業崗位是畢業生數量的2至3倍。
《電子技術基礎與技能》課程教學團隊在對電類專業的100名畢業生調研中發現,所有被調查者都認為《電子技術基礎與技能》是電類專業一門必修課。其主要任務是培養中職學生對電子產品生產過程中的電子元器件的識別與選用,電子產品的加工工藝、電子產品裝配與調試、電子儀器設備的使用、電子產品生產管理等。
畢業生們提出老師在授課過程中對于理論知識的講解過多,而實踐環節缺乏,這就要求授課教師在以后的教學過程中,結合專業自身特點,有針對性的增強實踐環節教學。同時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應更形式多樣,使課程內容更生動有趣。
隨著電工電子技術的飛速發展,新技術的不斷涌現,教材內容往往滯后,課程的教學應該進一步、更深入的和行業結合,加大市場調研的力度,及時調整教學內容。建設一些電子技術的新實驗室,采取形式多樣的實踐教學環節,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購買一些新的電子器件產品進行展示,激發學生的興趣,增強學生實際操作能力。
教學方法可以采用理實一體化。這樣學生就不會覺得理論學習的枯燥,學習興趣也會提高,學習積極性也提高了。理實一體化主要是通過幾個實實在在的產品制作分析設計再制作,從而掌握相應的知識。實施過程的步驟是:實踐—理論—理論—實踐。這樣一個過程中,能讓學生懂得該如何來學習這些知識,哪些該掌握,哪些只是了解,哪些甚至不予理會。比如在一個產品中用到了三極管,我們怎么樣來學習三極管呢?通過產品的制作、分析過程就能使我們知道怎樣檢測與選用三極管,怎樣去判別它在電路中是否正常工作。
同時課程建設中試題庫和電子技術多媒體課件的建設還要不斷地更新、完善,以適應行業的發展。
要繼續加強實踐教學環節,加大實訓力度,增加實訓時間、按行業的要求培養出企業所需的熟練的技能型人才,實現真正的“零距離”。多建立校外實習基地,讓學生到企業現場多看看,了解企業對學生的各方面要求。
職業資格是對從事某種職業所必備的學識、技術和能力的基本要求,是勞動者達到從事某種職業的最低要求,目前,我校推有“雙證”制教學,把《電子技術基礎與技能》課程和無線電裝接工職業培訓有效的結合起來是強化學生技能學習的有效途徑。
電子技術課程是重要的專業基礎課和公共課,教師隊伍建設必然是重中之重。繼續引進電子類高學歷的人才,鼓勵現有教師深造學習,完善教師的培訓學習制度,建立有效的學習進修機制,盡快建成一支高水平的師資隊伍,為電子技術課程的發展保駕護航。
總之,通過本次對相關企業和畢業生的調研,對課程的設置有了很大的了解,也發現了電類專業在教學過程中存在的系列問題,這對于我們在完善《電子技術基礎與技能》課程設置、課程的教學方法改革上提供了很多可供參考的理論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