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華
(紅河衛生職業學院,云南蒙自 661100)
網絡對高職生的負面影響及對策
林華
(紅河衛生職業學院,云南蒙自 661100)
網絡是一把雙刃劍。當代高職生作為“網上的一代”,網絡在他們的成長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教育者如何興利去弊呢?本文就網絡文化對高職生的影響及我們教育工作者應如何采取對策方面談談本人的看法。
網絡 高職生 影響 德育 對策
21世紀是信息與通訊高度發達的網絡時代,互聯網給整個社會帶來前所未有的深刻變革。但網絡對高職生會產生什么樣的負面影響呢?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應該如何看待網絡,并在德育教育中采取怎樣的對策呢?
在高職生中上網成為一種時尚的今天,“網上垃圾”也開始日益侵蝕中職生的心靈,毒害他們的身心,嚴重影響他們的成長。具體表現如下:
高職生處于成長發育的關鍵時期,長時間的面對電腦,對身體發育極其不利。同時,長時間上網還可能患上“網絡或游戲成癮癥”,輕者精神依賴,不上網就焦慮、煩躁、注意力不能集中,重者與毒品成癮相似,完全被游戲和網絡控制,難以擺脫,整個人變得不可理喻,沒有自尊,為上網可以不擇手段。
色情、暴力、歪理邪說、資產階級腐朽思想等不良信息充斥網中,造成網上信息污染。高職生的辨識能力較弱,自制力也較差,即使遇到了一些不健康的網絡信息也沒有自覺的抵制意識和能力。
網絡交流的“虛擬性”易使青少年產生說謊、虛假的心理反應,誠實信用在網上大打折扣,相互欺騙成了一種樂趣,不健康人格大肆滋生,學生認為“網絡是虛擬的,不受限制,網上聊天誰也看不見,互相欺騙是很正常的”。
1.4 網絡“游戲”無人生
過度的網絡游戲會阻礙大腦的正常發育,早中期的智力開發也受到影響。網絡游戲大多以“攻擊、戰斗、競爭”為主要成分,大多數游戲告訴青少年的卻是爾虞我詐、弱肉強食和勾心斗角,這些內容容易使他們模糊了道德認知,淡化了游戲虛擬與現實生活的差異,誤認為這種通過傷害他人而達成目的的方式是合理的。
1.5 “網戀”無真實
高職生中上網人數越來越多,隨之而來的高職生“網戀”問題也日益突出,由高職生“網戀”引發的一系列問題日益成為家長、學校和社會關注的熱點。
有人認為網絡不是洪水猛獸,但會“玩物喪志”。如果視上網玩游戲為洪水猛獸,一味阻止高職生去玩游戲,是偏激的做法。就上網本身而言,當然并沒有錯,關鍵在我們教他們應該如何正確使用網絡。
我們應該看到高職生上網的利,肯定網絡給高職生帶來巨大幫助。互聯網具有高度的開放性,跨地域性,他們可以在網上學到更多的知識,在網上查找到他所要的信息。而信息技術時代的來臨,高職生也需要盡快掌握信息技術,占據有利地位。網絡對高職生同樣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對于高職生而言,雖然已經具備了一定的鑒別能力,但不得不承認,網上仍然有著太多的誘惑與隱患,這不得不引起我們的高度警惕。
信息時代不讓學生學習和利用網絡顯然是不明智的。但現實生活中,上網所引發的各種問題己到了觸目驚心的程度,受到社會各界特別是家長和教育界人士的廣泛關注。自制力、辨別力不強的中職生沉迷于網上聊天無力自拔,甚至滑向犯罪的邊緣。心懷不軌的人將黑手頻頻伸向涉世不深的學生,慘劇接連不斷地發生。許多媒體將網絡稱為“電子毒品”實不為過。網絡不是天堂,也不是地獄,利用好網絡,關鍵在于使用者自己,提高自身素質,增強免疫力,自覺抵制不健康的思想意識,學習網絡知識,進一步挖掘網絡的新用途。
作為現代化科學技術的成果,網絡自身是中性的,無論是良性作用,還是負面效應,都是參與其中的人“制造的”,因此我們不能因為網絡存在種種弊端而因噎廢食,視網絡為“洪水猛獸”。相反,應該認真總結和反思網絡道德問題,力爭做到“積極發展,加強管理,趨利避害,為我所用。教育主要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第一、把握教育時機。道德教育的重點應該是幫助學生形成健康向上的道德判斷標準,讓他們知道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而這種教育的關鍵期則是在入學當年,在初入學這段時間里,抓緊對學生上網道德的教育將會事半功倍。建議在新生入學后一年級的“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中增加關于青少年網德教育的內容,并將此看成“思想道德修養”課程改革的重要環節,并要貫穿于高職生在校教育的始終。
第二、豐富教育載體。對高職生的網德教育除了傳統載體外,應該考慮一些新的載體。比如利用校園網開辦德育工作網站,由專業技術人員和資深德育工作者共同主持。將網絡作為德育載體,使德育在人機交往中有隱蔽性的特點,更容易使教育者袒露真心,說出自己真正的思想觀點而無須顧及“臉面”和“壓力”,這是傳統德育無法比擬的。
第三、轉變教育重點。在傳統的道德教育中,過于重視道德認識的傳輸而輕視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的培養,教育者總是希望通過道德知識的灌輸而直接獲得所希望的道德品質。而網絡道德教育卻可以避免這種急功近利的情況,在網絡環境下,人們的行為是一種無人監督和無需顧及輿論的自主行為,只能借助行為者的內心信念來決定到底采取哪種行為,而這種內心信念無非是包含了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由此可見,網絡道德教育要改變傳統的以傳輸道德知識為重點的德育方式,就應該對高職生進行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的培養,從而使他們形成良好的網絡道德品質。
第四、改進教育形式。可以充分利用網絡優勢,在道德教育方式方面進行一場革命。一方面,可以利用集文字、聲音、圖像于一身的多媒體技術,將德育內容隱含在歷史文化知識和現代科技信息之中,將集體主義、愛國主義的主題經現代化手段演繹為具體而富有情趣的網絡內容,甚至可以將某種道德情感通過游戲的方式來培養,寓教于樂。另一方面,在德育網站上也可設置一些引人入勝的道德案例或道德情景,讓學生參與選擇討論,教育者從中做好引導工作,讓學生在多種道德境遇的選擇中錘煉道德意志的堅毅性。
最后,除了對學生加強日常的正面引導、對網絡加強嚴格管理之外,還需要培養一支既懂思想政治工作業務,又懂網絡技術、熟悉網絡文化特點的管理干部隊伍,摸準學生的思想脈博,使德育工作做到“有的放矢”和“對癥下藥”,增強德育工作的實效性。歷史已進入21世紀,德育工作者如果仍然手持傳統德育方式的“舊船票”,就難以登上信息時代的“新客船”!
[1]張良.《網絡環境下學校德育工作的有效機制》.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0.
[2]張靜.《現代網絡教育方法初探》.科技信息,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