茍勁松 李金玉 阮平南
摘要:“科學—技術—工程—產業”四元論將產業作為科技哲學獨立的研究對象,文章從產業哲學視角介紹產業哲學的研究視角、基本范疇,界定新興產業的內涵及特征,分析了新興產業的形成機理及新興產業“死亡之谷”的兩次跨越問題。
關鍵詞:四元論;產業哲學;新興產業
一、 引言
本文將從哲學層面,來研究產業的形成問題。這是因為,當我們問及這些問題:產業是從來就有的嗎?產業的發展都是宜人的嗎?存在一種普適的產業發展模式嗎?當我們面對這樣一系列問題時,就已經進入了產業哲學的問題域,即進入產業的元問題范疇,如果這些基本問題不能清晰地梳理,新興產業的任何研究都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二、 產業哲學概述
在哲學研究中,人們在科學、技術的二元論和科學、技術、工程的三元論的基礎上,又進一步提出了科學、技術、工程、產業的四元論。四元論認為,產業可以作為科技哲學(自然辯證法)獨立的研究對象,產業哲學是繼科學哲學、技術哲學與工程哲學之后的又一哲學分支學科。四元論闡述了科學、技術、工程和產業在內部和外部之間的聯系,說明了科學技術產業化為現實生產力和經濟效益的可能性和必然性。因此,可以說四元論是產業哲學的存在依據。
1. 產業哲學的研究視角。產業哲學主要是解釋產業的本質及產業的社會意義,因此可以從人與自然關系和生產力發展規律兩個角度加以分析:
(1)人與自然的關系。人類作為一個物種,在與自然打交道的過程中,始終都是在滿足人類的最基本的生命需求。人是自然的產物,自從出現了人就產生了人與自然的關系。依據人與自然關系的不同深度,可以將自然區分為四種形態:天然自然、人化自然、人工自然和社會自然。產業作為一種人與自然的中介,可以通過大規模的產業活動社會性地實現人工自然的生產和擴散的過程,實現從天然自然向社會自然的轉化,也明確了產業的社會意義,即在社會自然的形成過程中,不僅通過大規模的產業活動生產出滿足人類需要的實用價值,而且要通過有效率的生產活動和市場活動實現產品的價值并獲得價值增值。
(2)生產力發展規律。在歷史唯物主義的諸多規律中,最為基礎的是生產力發展規律,通過探討生產力的發展規律,進而發現產業的本質、形成機理及發展規律等。馬克思認為,生產力及其發展變化決定著生產關系的性質及發展,即技術發展變化決定制度變遷。
產業的本質是生產的社會化,產業過程一頭連著自然界,一頭連著人類社會,產業革命既包括物質技術革命,也包括生產的社會組織形態和人的社會關系的革命。因此,產業是生產力的基礎和核心,產業的發展史就表現為生產力的發展史,而生產力的發展又是以主導產業的產生和發展為基礎。
2. 產業哲學的基本內容。范疇(Category)是對事物、現象本質聯系的概括。一門哲學學科的基本內容是由一系列自身固有的哲學范疇組成的。產業哲學主要就是研究產業形成、發展的一般規律,即對社會生產活動及其產品進行哲學思考,其研究的范疇主要包括:產業的主體、產業的客體和產業的載體;產業的批量和規模;成本和收益等。
在產業活動這個系統中,產業的主體、客體和載體作為基本的組成要素,產業主體通過產業載體作用于客體創造出產品和服務,以滿足人們的物質和文化需求。從產業哲學視角看,產業主體是從事生產勞動的人。產業載體(Industrial Carrier)是產業得以運行的感性存在和客觀實在,是產業主體主觀能動性的產物,表現為承載物(生產工具)和承載形式(產業組織和產業制度)。產業客體(Industrial Object)是產業主體作用的對象,也是產業載體的物質來源,在終極意義上就是指自然界,其感性形式就是一個從天然自然到人工自然和社會自然轉化的動態過程。
批量(Batch)作為產業的存在方式,是描述產業規模和等級的量,不同于工程、技術的質的規定性。規模(Scale)是指生產的批量,包括兩種情況:一種是生產能力不變(主要表現為生產設備條件不變)情況下的生產批量變化,另一種是生產能力變化(主要表現為生產設備條件改變)時的生產批量變化,本文里的規模指的是后者。
成本是商品經濟的價值范疇,是商品價值的組成部分。收益是生產經營過程中的結果,是從事產業活動的目的和動力。從成本實現了增值的轉換和價值增值這個角度看,成本就是收益;企業為了持續生產,就需要從銷售收入中留出一部分來追加資本和價值補償,從收益具有補償的這個特性角度看,收益就是成本。作為規模化的商品,仍具有商品的二重性,商品的質量和品種等指標均屬于使用價值范疇,產值、成本、利潤等指標均屬于價值范疇。
三、 新興產業的內涵及特征
1. 新興產業的內涵。嚴格意義上來講,現在我們所看到的產業概念,往往是經濟學范式下的概念。但是,產業作為人類社會活動的成果、組織現象和經濟活動現象,其概念至少包括社會學范式下和經濟學范式下的產業概念。從哲學角度來看,產業不僅是指從事生產、制造和服務的,而且反映了人與自然關系的深度和性質,反映的是人類征服與控制自然的能力。產業化實質就是科技成果產業化,是將科研成果或技術發明轉化為產品和商品,并最終成為國民經濟產業結構中的分支產業的技術、經濟全過程。
新興產業處于產業形成的最初階段,理所當然具有產業的特征、遵循產業形成及演化的基本規律。國內外許多學者對新興產業的概念進行了界定。本文研究的新興產業主要是從國家層面視角,在國家未來發展中能夠成為主導性、支柱性、戰略性的新興產業。因此,本文認為,新興產業是指能滿足一個國家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和文明進步的需要,具有強大的引領作用,因突破性技術創新催生的且在未來可以成為該國具有國家產業競爭優勢的主導產業的產業。
2. 新興產業的特征。本文界定的新興產業不是一般普通的新興產業,而是戰略性產業,它對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安全具有重大和長遠影響,因此其特征主要表現為:產業引領性、創新驅動性和領先市場性。產業引領性具體體現就是在技術上的和市場上的引領、帶動性,其他的特征如戰略性、全局性、長遠性、成長性、先導性、前瞻性、輻射性等,都是產業引領性的本質特征的具體化。創新驅動性,是新興產業的本質屬性,尤其是科技創新,其他屬性如高不確定性、高風險性、新興性、突破性、成長性等都是創新性的體現。領先市場性具體體現在:技術采用的領先性、主導設計的領先性和國家擴散的領先性。
四、 新興產業形成的哲學思考
新興產業的形成就是由科學技術向產品和社會化商品轉化的質變過程。從質量互換規律看,質就是一個事物區別于他事物內在的、固有的規定性。量就是指事物存在和發展的規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數量來表示的規定性,是質的存在方式,表現為質的規模和等級。規模是一種橫向衍生量,具有外延性,因此不會引起根本的質變;等級是一種縱向進展量,具有內涵性,因此最終會引起根本的質變。
1. 新興產業的形成機理。從產業哲學來看,新興產業形成的動因主要包括以下兩個方面。
(1)滿足人類不斷的需求是產業出現的基本動力。人類作為一個物種,在與自然打交道的過程中,始終都是在滿足人類的最基本的生命需求。馬克思指出,“為了滿足這些需求,人們首先就需要生存、生活,為了生存和生活,就需要滿足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活動。因此人類最初的歷史活動就是生產生活資料,以滿足物質生活本身和這些需求”。而創造這些生活資料的同時,又不斷推動新的需求的產生,從而使生產規模不斷擴大,形成一定的社會規模,為產業的出現創造了條件。
(2)產業是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而出現的。技術和產業作為社會實踐生產力,最大的區別是批量化。產業的形成是一個歷史過程:在產業革命前,科學并不發達,技術發明基本來源于實踐經驗,技術原理的根本性突破主要是人們生產經驗長期積累的結果;進入產業發展的初期,產業發展基本上處于自由發展的狀態,科學與技術的聯系并不是很緊密;進入產業革命后,科學、技術發展迅猛,隨著產業的發展,產業的重大變革無不是科學技術對象化的產物。
概括地說,新興產業的形成就是產業進化的質變過程,其根本原因就是現有的制度與新技術的生產潛力之間產生的不相適應。從唯物史觀出發,先是在科學革命的推動下社會生產的物質基礎發生變革,在此基礎上誕生的新制度標志著一種新的生產方式的確立,并且使社會經濟關系發生了深刻變化。新產業的形成過程,就是技術進步表現為技術或產業技術體系發生質的飛躍時,即發生技術革命時,已有的技術原理、生產工具、工藝方法都發生了根本性改變,進而改變了整個社會的生產方式、組織方式和產業結構。當技術革命和新的產業制度相結合從而導致已有的經濟、社會結構發生重大改變,誕生出新的產業及群體時,進而引發新的產業形成。
2. 新興產業“死亡之谷”的兩次跨越。時任美國眾議院科學委員會副委員長的弗農.埃勒斯(Vernon Ehlers,1998)指出,在產業的形成過程中,在基礎研究與產品開發之間存在“死亡之谷”(Valley of Death),本文認為新興產業存在兩次“死亡之谷”的跨越問題。第一次跨越是以實用為價值取向的科技實物化,就是從科學原理、技術發明轉化為市場上的現實產品;第二次跨越是以盈利為價值取向的技術產業化,就是將產品化的技術轉化為商品,并最終實現商品的批量化、社會化。
第一次跨越,從人與自然的關系看,技術實物化是把自然物轉變為人工物的一個建構過程。從技術角度看,技術實物化就是技術產品化,即把專利或實驗室形態的技術發明、樣品或樣機轉化技術發明和物質手段的過程。第一次跨越真正實現了技術原理、技術發明向現實產品的質的轉變,這次轉化的關鍵是技術實物化的突破。
第二次跨越,從人與自然的關系看,技術產業化即人工物的社會化,是構建一個大規模的人工物的過程。從技術角度看,技術產業化是指把物化的技術轉化為市場的現實商品,并實現商品的社會化過程。遠德玉(2000)認為,產業技術是對象化、體系化和多種技術復合化的技術,技術體系是由核心生產技術和與之相匹配的多種生產技術構成的,產業技術水平是由生產技術的水平及技術之間的結合方式決定的,而且產品的水平、質量、性能、成本也取決于核心生產技術及其配套的其他生產技術。第二次跨越真正實現了產品到商品的規模化和社會化的質的轉變,這次轉化的關鍵是配套技術、技術工藝和相關制度的突破,對市場和客戶使用價值的實現和價值的增值。
五、 結論
從產業哲學視角,學者們沒有把產業看成當然的、既成的,而是通過產業現象探究產業的本質以及產業形成、發展的一般規律。產業反映了人與自然的本質關系,就是把天然自然轉化為社會自然,其社會意義就是實現產品的價值并獲得價值增值。新興產業的形成就是科學技術轉化為產品、商品和社會化商品的過程,這些轉化的關鍵是技術實物化、配套技術、技術工藝和相關制度的突破。
參考文獻:
1. 曾國屏.產業時代哲學.晉陽學刊,2005,(6):51.
2. 萬長松.產業哲學引論.沈陽:東北大學出版社,2008.
3. 曾國屏.產業實踐:社會自然的生成.自然辯證法研究,2007,(7):8.
4.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5. Blank S C.Insiders'views on business mod- els used by small agricultural biotechnology firms: Economic implications for the emerging global industry.AgBioForum,2008,11(2):71-81.
6. 朱瑞博.中國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及其政策取向.改革,2010,(3).
7. 遠德玉.產業技術界說.東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1):23.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新興技術未來分析理論方法與產業創新研究”((項目號:11&ZD140);教委人文社科重點項目“基于組織演化的戰略網絡穩定性研究”(項目號:JD011212201201);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通過技術并購促進北京市傳統優勢企業轉型升級的路徑研究”(項目號:12JGB070)。
作者簡介:阮平南,北京工業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工業大學圖書館館長;茍勁松,北京工業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博士生;李金玉,北京工業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博士生。
收稿日期:2014-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