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為拉動消費、擴大內需的新引擎,文化消費問題逐漸成為研究熱點。而長三角地區作為我國最大的經濟圈,其文化消費狀況及城鄉差距所反映出來的文化民生狀況將直接對全國產生示范作用。文章將對長三角地區城鎮、農村文化消費狀況及城鄉差距情況進行綜合分析,以期提出有助于推動長三角地區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和文化消費協同改善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長三角;文化消費;城鄉比
一、 引言
文化消費是一個地區乃至國家整體上社會文明程度的標識,是國民幸福指數和生活質量的度量。國際經驗表明,當一國人均GDP達到3 000美元時,居民消費結構升級,居民文化消費支出占總消費支出的比例會明顯增高,進入物質消費和文化消費并重時期。而早在2008年我國人均GDP就已突破了3 000美元大關;2010年我國人均GDP更是超過了4 500美元,這就意味著我國文化消費應該已經進入了快速增長期。但據中國人民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于2013年11月發布的中國文化消費指數顯示,我國內地文化消費缺口仍然高達3.6萬億元(尹力,2013)。另據中國社科院文化研究中心發布的《中國文化消費需求景氣評價報告》指出,我國鄉村文化消費需求增長嚴重滯后于全國經濟增長,也滯后于鄉村收入和總消費的增長;全國經濟增長成果惠及鄉村的程度偏低(溫源,2012)。經濟總量占據全國國內生產總值的20%的長三角地區是我國最大的經濟圈,其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率和消費品零售總額均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而文化消費作為拉動消費、擴大內需的新引擎,其發展狀況及城鄉差距所反映出的民生狀況將直接對全國產生示范作用。隨著城鎮化的推進和農業現代化步伐的加快,由文化消費領域所展現的長三角地區城鄉一體化成果究竟如何?本文將基于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歷年《中國統計年鑒》數據,對長三角地區城鄉文化消費狀況進行分析,以提出有助于推動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和文化產業協同發展的政策建議。
二、 長三角地區城鄉居民文化消費現狀及問題
1. 城鎮居民文化消費狀況。單就城鎮地區而言,2005年~2012年間,隨著收入增加長三角地區城鎮居民人均文化消費支出額明顯增加;江浙滬三省市文化消費支出總量在全國居于前列;地區內部差距明顯改善;但文化消費占總消費支出的比重不升反降。
由表1可知,我國城鎮居民人均文化消費額已從2005年的1 097.46元提高到了2012年的2 033.50元,上漲幅度達到85.29%。就長三角地區整體而言,城鎮居民人均文化消費額由2005年的1 676.42元提高到2012年的3 181.02元,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漲幅達到89.75%,略高于全國平均漲幅;2012年,上海、江蘇、浙江三地的城鎮居民人均文化消費額分別位于全國31個省市中的第1、3、4位;地區之間的人均文化消費支出額差距由2005年滬江之間的接近1 000元縮小為滬浙之間的不足730元。其中,江蘇省城鎮居民人均文化消費額增加最為明顯,從2005年的1 287.90元提高到2012年的3 077.76元,漲幅高達138.98%,同期人均文化消費占現金消費支出的比重也由14.94%提高到了16.36%;同期,上海市城鎮居民人均文化消費額由2 272.76元提高到3 723.74元,增長63.84%;浙江省城鎮居民人均文化消費額由2005年的1 849.73元提高到2012年的2 996.59元,增長62.00%。
但在增長的同時,還暴露出一個顯著問題,即:隨著收入的增加,文化消費占總消費支出的比重不升反降,與國際經驗背道而馳,文化消費缺口日益加大。由表1可知,隨著城鎮居民文化消費額的增加,我國人均文化消費占居民現金消費支出總額的比重不升反降,從2005年的13.82%下降為2012年的12.20%;就長三角地區整體而言,城鎮居民人均文化消費占現金消費支出總額的比重在2005年基礎上略有下降,降幅為0.40%,這主要得益于江蘇省的上升勢頭;江蘇省城鎮居民人均文化消費占現金消費支出總額的比重與國際經驗吻合,隨著收入增加,其占比由2005年的14.94%上升為2012年的16.35%;上海、浙江其占比均明顯下降,分別由2005年的16.50%和15.10%下降為2012年的14.18%和13.91%。
2. 農村居民文化消費狀況。單就農村地區而言,2005年~2012年間,隨著收入增加長三角地區農村居民人均文化消費支出額明顯增加,三省市中除上海外,江浙地區農村居民文化消費明顯改善;地區內部差距縮小;但文化消費占總消費支出的比重不升反降,且比城鎮地區降幅更為明顯。
由表2可知,我國農村居民人均文化消費額已由2005年的295.48元提高到了2012年的445.49元,上漲幅度達到50.77%。就長三角地區整體而言,農村居民人均文化消費額由2005年的581.25元提高到2012年的1 063.54元,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漲幅達到82.97%,遠高于全國平均漲幅;2012年,上海、江蘇、浙江三地農村居民文化消費額均達到了900元以為上,分別位于全國31個省市中的第3、1、4位;地區之間的人均文化消費支出額差距由2005年滬江之間的457.57元縮小為江浙之間的181.95元。其中,江蘇省農村居民人均文化消費額增加最為明顯,從2005年的478.94元提高到2012年的1 184.18元,漲幅高達147.18%,已超過北京和上海的農村居民人均文化消費額;同期,上海市農村居民人均文化消費額由936.51元略微提高到952.10元,僅增長1.66%;浙江省農村居民人均文化消費額由2005年的722.95元提高到2012年的902.23元,增長24.80%。
但在增長的同時,農村地區文化消費也反映出與城鎮地區相同且更嚴重的問題,即:隨著收入的增加,文化消費占總消費支出的比重不升反降,與國際經驗背道而馳,文化消費缺口日益加大。由表2可知,隨著農村居民人均文化消費額的增加,文化消費占居民人均現金消費總額的比重不升反降,從2005年的11.56%下降為2012年的7.95%;長三角地區農村居民人均文化消費占現金消費支出總額的比重由2005年的13.34%下降為2012年的10.78%;江浙滬三地農村居民人均文化消費占現金消費支出總額的比重分別由2005年的12.87%、13.43%和13.31%下降為2012年的7.95%、12.96%和8.47%,比城鎮人均文化消費支出占比的降幅更為顯著。
3. 城鄉居民文化消費差距。就城鄉居民的文化消費差距而言,2005年~2012年間,長三角地區人均文化消費的城鄉差距拉大,由文化消費所反映出的農村民生狀況相較城市而言更為惡化。
由表3可知,我國城鄉居民人均文化消費之比已從2005年的3.71惡化到了2012年的4.56倍。就長三角地區各省市而言,江蘇省城鄉居民人均文化消費差距略有減小,從2005年的2.69減小到2012年的2.60;同期,上海市在城鎮居民人均文化消費額大幅提高的同時農村居民人均文化消費額幾乎沒有變化,導致城鄉居民人均文化消費之比由2.43擴大到3.91,城鄉文化消費差距明顯惡化,其在全國各省市中的排序也由2005年的第2位驟降為2012年的第15位;浙江省存在與上海同樣的問題,城鄉居民人均文化消費差距也表現為明顯擴大,由2005年的2.56元擴大到2012年的3.32。但值得一提的是,在上海、浙江城鄉差距一路惡化的同時,江蘇省的文化消費城鄉一體化進程較好,其文化消費的城鄉比在全國各省市中的排序由2005年的第5位上升到2012年的第2位。
三、 對策建議
針對以上分析,現提出如下三項對策建議:
1. 增加農民收入,縮小城鄉貧富差距。由上文可知,隨著收入和經濟增長,長三角地區城鎮和農村地區均表現出同樣的文化消費支出占比不升反降的問題。由經驗可知,收入與消費應成正相關關系,收入決定消費,消費資金最終來源于收入。收入水平的提高是文化消費增加的基礎和前提。文化消費水平不高的根源不在于收入水平的高低,而在于收入分配的差距過大,財富集中在了少數人手里,而大多數人富裕感覺極度缺失。而且,由于目前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很大,房價飛漲等這類生活必需品定價結構的不合理等,農村經濟不發達導致的農民收入相對偏低,社會保障保障缺乏、教育產業化等因素加劇了這種居民富裕感覺缺失,致使多數人覺得錢雖然多了,但卻越來越不頂用了。這種富裕感覺的缺失,必然導致中低收入者不敢進行文化消費,因此,雖然近些年長三角地區居民收入水平增速較快,但主要是用于提升自身物質生活水平了,真正用于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比例反而減少了。誠如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所言,文化產品和服務不同于油鹽醬醋等生活必需品,人們對于高層次的文化需求,一旦無力支付便會望而卻步。只有物質極大豐富了,生活條件好了,基本的住房、醫療、養老等狀況改善了,人們才可能去關注高層次的精神需求,也才會舍得花錢進行文化消費。由于中高收入者用于國內消費的需求有限,而城鄉居民中的中低收入群體是潛在的文化消費主體,因此只有提高城鄉中低收入階層收入,特別是大幅度提高農村居民收入,才能更好刺激居民進行文化消費,也才有可能實現長三角地區文化消費的大發展。要想方設法提高農村居民收入,增加農村居民的富裕感覺,這一方面可以通過發展旅游業或手工業、以及延長產業鏈等方式帶動農村留守婦女和老人發揮自身優勢發揮,多渠道增加農村居民收入;另一方面可以通過繼續完善農村教育、醫療、養老等社會保障體系進一步減少農民的后顧之憂,消除其進行文化消費的疑慮。
2. 城鎮化要與農業現代化同步協調發展,注重公共基礎設施和投資的均等化安排。長三角地區居民文化消費的城鄉差距拉大,反映出城鎮化本身暴露出的問題,即上海、浙江等地在城鎮化高速發展的同時,鄉村發展卻甚為遲緩。長期以來政府的政策都比較側重于工業發展,政策上重鄉鎮輕農村,加上農民文化素質和市場意識差別較大,農村貧富差距越拉越大。在農村貧富差距的拉大,兩極分化情況比較嚴重,而優先富裕起來的村民會離開農村,落戶城市,其文化消費也就轉化為城鎮居民文化消費,而繼續留在農村的只能是那些走不了的貧困農民,其貧困狀況也阻礙了其進行文化消費的可能。因此,城鎮化不是不要農村和吞噬農村的過程,而應當是反哺農村的城鎮化過程,城鎮化要與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以往的城鎮化和工業化使農民失去了與土地長期以來根深蒂固的聯系,農村工業化實際上是一種以低技術含量的粗放經營為特征、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工業化,通過非常廉價的勞動成本和廉價的資源環境成本,來實行工業化,使得農民的生活方式與土地的互動開始斷裂。半城鎮化本身導致消費旺盛的中青年農民工進城務工,留在鄉間的多為老人和兒童,這部分人的消費能力本身就弱。而農村傳統文化逐漸消失,但新的文化卻沒有建設起來,致使轉型中的農村出現了明顯的文化斷層。因此,要加快城鄉統籌發展,加快農業現代化和城鄉一體化步伐,在城鎮和農村的公共基礎設施和投資的均等化安排上要考慮歷史累計投入,不可否認,以往政府用于城市的公共基礎設施和投資的歷史累計投入要遠超農村地區,現在是到了先富帶動后富的階段了,城市應當多些對農村的反哺,通過對農村落后地區投入增加,吸引部分處于流動狀態的半城鎮人返回農村、繼續建設農村,同時也才有助于緩解部分城市的人口擁擠、車輛擁堵等城市病。吳繼軒等(2012)也提出,要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通過各項優惠政策的合力撬動農村文化消費。因此,一方面可以繼續通過開展對農民發財致富和提高素質有所助益的文化下鄉活動,通過優惠政策降低其文化消費成本,完善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引導農民樹立正確的文化消費理念,同時活躍農村文化氛圍;另一方面通過發揮文化對資本的主導作用,想方設法拓展農村傳統文化生存空間,充分挖掘扎根于農村廣闊土地上的傳統文化資源優勢,構建優秀的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可在旅游業、手工業發展中注重嵌入地方戲曲、民間工藝、神話傳說等因素,既實現了對傳統文化的有效傳承,又增加了第二、三產業中的文化因素。
3. 增加區域合作,實現共同進步。2005年~2012年間,無論就城鎮還是農村地區而言,江蘇省文化消費發展情況和城鄉之間的文化民生改善狀況均值得肯定。但同屬長三角地區的上海、浙江地區其文化消費狀況卻發展得不夠好。因此建議在長三角地區要增加區域內部合作,依靠共有的人才、資金、技術、傳統歷史文化等資源,實現共同進步。通常而言,任何一種產業的集聚和產業鏈條的適當擴展,都有利于發揮該產業的規模效益,比提高其附加值,但是在文化領域中還沒有形成此種產業集聚和產業鏈。長三角地區作為我國經濟增長的領頭羊,理應率先發展起此種產業鏈,并實現文化產業集聚,通過建立長三角地區各文化產業園區之間的溝通橋梁,集合南京世界之窗創意產業園區、杭州動漫產業園區、上海張江文化產業園區、無錫工業設計園等各園區優勢,利用江浙滬地區共有的優秀人才優勢,實現創新型文化產業集聚效應,加快實現文化產業園區之間的聯盟,以利于實現強大的規模效應,爭取形成能與國際文化企業集團相抗衡的文化組織。要盡快推動建立暢通、開放、一體化的長三角區域文化共同市場,以市場化手段促進長三角區域文化資源的優化配置和共享,保證各類文化生產要素遵循市場規律自由流動。有了文化要素市場的發展和有效運作,必能吸引大批文化企業落戶長三角地區,使長三角地區文化產業蓬勃發展,城鄉居民文化消費水平蒸蒸日上。
參考文獻:
1. 溫源.文化消費:別把農村遺忘.光明日報,2012-02-09.
2. 吳繼軒,董康成.撬動農村文化消費的三個“基本點”.人民論壇,2012,(9).
3. 尹力.“中國文化消費指數”首次發布 文化消費缺口超3.6萬億.中國新聞網,2013-11-09.http;//www.chinanews.com/cul/2013/11-09/5482702.shtml.
4. 徐和清.論居民文化消費層次提升的促進機制.現代經濟探討,2013,(9).
5. 徐明煥.中國居民消費的政府干預機制研究.福建師范大學學位論文,2003.
基金項目:天津市藝術科學研究規劃項目(項目號:E12032);天津社會科學院院級重點課題項目(項目號:13YZD-11)。
作者簡介:高峰,中國社會科學院數量經濟學博士,天津社會科學院經濟社會預測研究所副研究員。
收稿日期:2014-05-19。